康法朗

晋代有个佛教僧侣康法朗,修学佛道于中山。永嘉年间,与一个出家的僧人一起西游去印度,通过大沙漠后又走了一千余里,见道旁有一座破败的寺庙,殿堂已经没有了,杂草有一人高。

法朗等人走下路来前去拜谒,见有两个僧人分别坐在一旁,一人正在读经书,一人患了痢疾,满屋子都是粪便,那个读经书的人都不闻不问。

法朗等人出于怜悯之心,留下来为那个病人煮粥吃,并为他打扫洗涮。

到第六天,病人有些困乏,痢泻不止,法朗等人一块儿收拾料理。这天夜晚,法朗等人都说病人恐怕好不了了.

第二天早上去看他,只见他容光焕发,病状全没了,但是屋里的粪便全变成了香花。法朗等人这才省悟,此人明明是个得道之士,原来那副样子是用来试验他们的。

病人说:“隔壁房里那个僧人,是我师父。他已久得道惠,你们可去见礼。”

法朗等人原先嫌恶那人读经的僧人毫无慈爱之心,听了这番话后,便向他赔礼道歉。

读经和尚说:“诸位信守契约同时来到这里,都应当得道。但法朗平日学业尚未成,今生不能如愿了。”对法朗的那个同伴说:“你的佛心植根很深,现世即可如愿。”

于是把他留了下来。法朗后来返回山中,是一位大法师,许多佛教徒,无论是出家的还是从俗的,都尊他为宗师。

【原文】

晋沙门康法朗学于中山。永嘉中,与一比丘西入天竺。行过流沙千有余里,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复堂殿,蓬蒿没人。法朗等下拜瞻礼,见有二僧,各居其旁。一人读经,一人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恻然兴念,留为煮粥,扫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起,至明晨往视之,容色光悦,病状顿除。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士以试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惠,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无慈爱心,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曰:“诸(诸原作请,据陈校本改)君诚契并至,同当入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惠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而留之。法朗后还山中,为大法师,道俗宗之。(出《冥祥记》)

–节选自《太平广记》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烟花飞尽意无尽,百载繁华一梦哉!

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本文转载自网络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是宋朝邵雍的传世之作《梅花诗》的前两句开头。《梅花诗》预言并记载了从宋朝到当代中国的所有大事,综观全篇《梅花诗》,邵雍先生一开始就立意深远,气势恢弘,又耐人寻味——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这句诗中,隐含着多少的天机,暗示着多少的秘密。世上的人啊!有几人能明白?琅琅乾坤,漫漫宇宙,茫茫云海,浩浩天地,穿越千年的岁月,跨越万古的安排。有多少人能归去?有多少人又再来?创世以来未曾有过更改。

浊浪滔天的滚滚红尘,惊涛拍岸的沧沧人海,生死往复的层层生命,绝无仅有的堪堪时代。人的生命,岂止这五尺之躯,哪止这五官四肢,何止这唇红齿白,怎止这心跳血脉。哪里是身的家园,何处是心的承载。寒来暑往,花落花开。潮起潮落,烟波雾海,梦了又醒,去了又来,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亘古以来,那个声音不停的回响在梦里梦外,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仰望苍穹,俯视江海,踏遍脚下的大地,寻尽山野世外,只为知晓生命来自于哪里?又为何而来?反反复复了多少的春秋冬夏,寻寻觅觅了多少的星月天台,日日夜夜的寻找,时时刻刻的等待。

岁月的脚步匆匆太匆匆,时光的穿梭如飞般的流转,沉醉于此已有千百万年。离家的日子太久太久了,许许多多的人已模糊了家的印迹,家的方向,忘记了来此为人的目的,放弃了回家的向往。此刻,一双温暖而慈悲的巨手,伸向苍穹内外。将天之幕布,缓缓拉开。将回家之路,层层铺就。将家园之门,徐徐打开。爱的光芒,祥和炫目,穿透阴霾,普照天地,遍布云天星海。

家,美好而遥远,远在无边无际的天之外。回家的路,万里亿里,荆棘密布,重重阻碍。需要跨过千难万险,除尽千魔万妖,冲破道道关隘。回家的脚步啊!虽然走走停停,虽然续续断断,虽然千回百转,虽然步履蹒跚。但回家的渴望,不可抑制,无可逆转。家园与亲人的呼唤,真真切切,引领着你我,义无反顾,奋勇向前。期盼了万古的回家的机缘,降临凡间,牵你的手,风雨同行,兑现久远的铮铮誓言。

公元前2598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的那一瞬间,天门忽然大开,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来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此时,万民百姓亲眼仰望了这神圣壮观的一幕!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生命圆满的结束就是归天成神的缘由。显而易见,“天门开”就是为了迎接那些修行圆满之人的。

《列仙传拾遗》也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萧史成仙的故事。冰雪聪明的弄玉喜欢吹笙,秦穆公为此还专门修建了一座露天的凤凰台。一个夜晚,在皎洁的明月下,弄玉吹起了“凤凰鸣”的曲子。乐声优雅,宛如仙乐。

忽然,一阵袅袅的箫声从东方天际飘来,与弄玉的曲子相和相鸣。过了一会,只见东南方天门大开,倾泻楼台,一个美少年翩翩降落。 少年名叫萧史,本是神仙,因为与弄玉有缘,所以才应曲而来。萧史和弄玉情投意合,在结为夫妻后,前往华山修行。弄玉经过修行后,所奏音乐可以抵达天庭。终于有一天,修行圆满后的弄玉与萧史分别乘着彩凤和赤龙回归天庭,此时天门为他们敞开。

类似广传的故事还有道人在黄鹤楼乘黄鹤飞天成仙而去,这时的天门也是洞开的。

民间还传说中国黄历六月初七是“天门开”的日子。这一天,三界十方神仙都要上天为玉帝拜贺,而民间百姓则祭拜玉帝,一来酬谢玉帝半年来的保佑与赐福,二来乞求玉帝感念诚意,继续降福降贵。

小说《西游记》就曾描绘过连接人界和神界入口处的南天门。

有诗云:“未列神仙籍,欣然叩帝阍。彩云生脚下,扶我入天门。”

此外,民间亦流传着“60年一甲子,南天门开一次”的说法。曾有一名修炼者记载了其精通术数的外祖父在上个世纪20年代看到的南天门洞开的景况。他先看到靠月亮最近的三颗星在移动,接着出现了两扇金光闪闪的大门;随着门慢慢打开,里面的楼台亭阁出现了,紧接着出来了身穿铠甲的天兵天将,驾着祥云,还有婀娜多姿的天女……据说,必须有福、有缘者才能看到这一盛况。

而在许多正史和地方志中,也有“天门开”的记载。如《明书·司天志》记载:“弘治元年二月陕西天开,见人马及异物百万自下而上。”乾隆《揭阳县志事纪》记载:“康熙五年丙午夏四月初八夜天裂一缝,地下白气冲之,其裂处红色,众音喧嚷如人声。”光绪《昆明县志·祥异》记载:“康熙十一年冬至后三日雷电雨雹风雪并作。西北天门开,中有人马纷纷格战之状。”

民国《湖北通志》卷二十六记载:“顺治十年,襄阳人见天门开,光明洞然,有黄旗二长各数丈从空飘扬,隐隐有字,至暮乃灭。”

历史上的天门洞开或是为了迎接圆满飞升的修炼者,或是让下界有缘众生一睹天国仙境,增强对神圣的信仰,并最终通过修行回到天国。

《梅花诗》(宋)邵康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佛陀的三个儿子:两个大阿罗汉,一个入地狱!

本文来自网络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没有出家时,本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曾娶天臂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又译“罗云”)。

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据《十二游经》、《五梦经》等记载,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曾有过三位妃子:瞿夷、耶输陀罗和鹿野。

据《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等所说,悉达多太子十七岁开始娶妻,二十九岁出家。十二年间育有三子,不要说他的王子身份与地位,即便是一般平民男子也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何况他还有三位夫人、六万彩女。若以人间佛陀而论,三夫人、三子之说,更与事实相符。

正因如此,净饭王才为太子立“三时殿”——“暖殿以拟隆冬,凉殿以拟夏暑,中殿以拟春秋”。

她们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罗睺罗是长子,也是嫡子(由太子正妃耶输陀罗所生);

另外两个儿子是善星(又译为“须那刹多罗”等)和优波摩那(又译为“优婆摩耶”等)。不过他俩谁是老二、谁是老三,佛经中却没有说明。

这些情况,在我国南北朝以来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界,并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僧祐的《释迦谱》、智俨的《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等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

隋末唐初僧人、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在他的《法华义疏》中还引“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罗”。

佛陀的三个儿子中,罗睺罗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广为人们所知。

尽管他在做沙弥时,也有过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为此还受到佛陀的训诫;但他后来严守戒制,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关于优波摩那的事迹,佛经中记载不多。他亦随佛出家修行,后来成为得道的阿罗汉。曾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过有关方便修习“七觉分”的问题。

在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之前,优波摩那也做过佛陀的侍者,后又与阿难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罗睺罗在佛陀之前入灭)。

据《大般涅槃经》所说,佛陀涅槃前三个月,在毗舍离视优波摩那为“顾命比丘”,可见佛陀对其的重视程度。

与其两个兄弟相比,佛陀的第三个儿子善星,则是佛教中的反面人物。

《大般涅槃经》中将他与背叛、谋害佛陀的提婆达多(阿难的兄长)并列;《楞严经》中甚至将他与诛灭释迦族的恶王——毗琉璃王并列。

其实,在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进,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从而引发获得第四禅定。

但后来,善星却开始逐渐懈怠,不再精进努力,又亲近外道恶友,渐次变坏,还自甘堕落,与佛陀唱对台戏,不仅退失了四禅,最后还堕入地狱。

佛经中载有善星的劣迹很多,例如:

一次佛为帝释天说法,不觉时间很久。按照当时僧团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善星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心生恶念,吓唬佛说:快回来吧,薄拘罗鬼来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责。

还有一次,一个名叫苦得的外道否定因果,却被善星赞为“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佛陀告诉他,此人并非阿罗汉,也不懂罗汉之道。可善星却认为,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

佛陀继续耐心开导他,并预言苦得七日后会因腹胀而死,且被其同修拉至寒林中。为了使佛陀的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知苦得。即便如此,七日后,佛陀的预言依然应验了。

善星接受外道之说,不仅否定因果,而且认为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为了挽救善星,佛陀与大迦叶一起来到善星的住处。远远望见佛陀前来,善星竟生恶邪之心,由此生身堕入地狱,无法救拔。

因为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说,谁作谁受,自作自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善星“自妄所招,还自来受”,即便是贵为天人师的佛陀,也改变不了。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般涅槃经》等记载,善星曾在佛陀身边随侍二十年,得佛陀耳提面命,亲自教诲,可是最后仍一步步走向堕落,无疑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根据佛经所说,善星堕地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出于释迦族出身的优越感,从而放逸自己,不再精进,以致退失道行,走向堕落。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种以出身释种为自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长老难陀(Nanda),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平时即“著鲜净衣,执持好钵,意气骄慢,陵蔑余人,自贡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佛陀没少批评他。而佛陀的姑姑之子窒师比丘,也是贡高我慢,嗔恨心重。作为六群比丘之一的阐那(?Chandaka?,亦译为车匿,或阐陀),曾是太子出家时的御马者,后随佛出家为比丘。当别人批评他时,也是傲慢地反诘:

大德!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何以故?圣师法王,是我之主。法出于我,无豫大德。譬如大风,吹诸草秽,并聚一处。诸大德等种种姓、种种家、种种国,亦复如是,云何而欲教诫于我?

阐那自恃出于释迦族,拒绝别人的教诫,认为佛陀是释种,法是佛陀说的,理应由释迦比丘来教育他们。他们本来不过是一些“草秽”、被大风吹到一起而已,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们呢?

十二众比丘尼的首领偷兰难陀(亦称吐罗难陀)也以自己出身释种、种姓高贵而生骄慢。在她看来,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等婆罗门种人,是“小小比丘”、乌鸦,至多不过是“小象”,唯有出身释种的提婆达多、阿难、阐那、俱伽离、骞陀达多、三文达多、迦留卢提舍等大德,才是“大龙比丘”、“大象”或者“孔雀”。

正因为如此,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是符合事实的。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对此,《涅槃经》有非常精到的推论,其中说道:

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之故,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这个师父是谁,都是一样的。

对此,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在《广弘明集》中曾评价说:“阿难、调达(提婆达多),并为世尊(佛陀)之弟;罗睺、善星,同为如来之胤(后嗣)。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与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

事实上,佛陀之所以让善星出家,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是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回答大迦叶的疑问时流露出来的: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

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由此可见,佛陀是在预见到无论出家与否,善星都将确定无疑要断善根的前提下,出于维护佛法的需要,防止他将来继承王位,毁坏佛法。同时,也为了便于拯救他,使他有机会为自己种下持戒、供养和修禅的善因,所以允许他出家,尽管明知无多大作用,但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佛陀将他留在身边长达20年,加以教诲,不放过任何一个拯救的机会,却始终未能如愿。如果远离自己左右,善星将会教唆无量众生造作恶业。这是佛陀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他放在身边的真实原因。

佛陀屡次教诲善星,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非常沉痛,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

在佛教看来,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期许,并为实现这种期许付诸行动,不懈努力!

根据佛教的轮回理论,善星经地狱之苦后,将在未来之世,改恶从善,勤修梵行,最终还会证得阿罗汉果。

释慧全

南朝宋时期有一个沙门叫释慧全,是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地区的禅师,开训教授,有五百个门徒。

有一个徒弟,性格很是粗暴,全禅师不愿意提到他,后来有一个天,这个门徒自言自语道:“我证得了三果”,全禅师认为他没有什么德行,因此一直不相信他说的。

全禅师有一次病了,这个弟子夜里来看望他,但是全禅师的屋子里的窗门都是关着的,不知道他怎么进来的,全禅师感觉很是惊异,想要好好再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于是对他说:“明天晚上你再来。”,于是就把窗户关的很紧,而且还都增加了重关,这个徒弟中夜的时候又到了,直接走到床前对全禅师说:“阇黎这下相信我是真的进来了吧。”

于是这个徒弟对他说:“阇黎去世以后会投生到一个婆罗门家里去。”,

全禅师说:“我坐禅积业,怎么会投生到那里?”

这个弟子说:“阇黎的信心道力不够笃定,而且外学没有断绝,虽然有福业,但是还是不能超脱,如果作一个殊胜的法会,得到布施一位圣人的机会,就可以成就道果了。”

全禅师于是设立法会,这个徒弟又说:“可以做僧衣布施,如果有需要的人,就不管他们年龄大小,到了会场乞要就给他们衣服。”

有一个沙弥到全禅师那里乞求僧衣,全禅师认为这个沙弥是他的弟子。

全禅师说:“我想要把僧衣奉给圣僧,哪能给你。”这个时候忽然想起之前徒弟说的,布施的时候不要管是什么人,就很高兴的布施给这个沙弥了。

几天后见到这个沙弥,就问他:“我之前给你的僧衣大不大,合不合身?”

这个沙弥说:“不是门徒不能够得到衣服,而且我当时有其他事情,很惭愧没有参加法会。”

全禅师才明白原先的沙弥,是圣人所化现的。

那个弟子很久以后才去世了,去世的时候没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只有坟墓的四边,有的时候会有白光。

全禅师元嘉二十年的时候还在,居住在酒泉。

【原文】

宋沙门释慧全,凉州禅师也。开训教授,门徒五百。有一弟子,性颇粗暴,全常不齿。後忽自云:得三道果。全以其无行,永不信许。全後有疾,此弟子夜来问讯时,户犹闭如故。全颇惊异,欲复验之,乃语:明夕更来。因密塞窗户,加以重关。弟子中宵而至,迳到床前,谓全曰:阇黎可见信来。因曰:阇黎过世当生婆罗门家。全曰:我坐禅积业,岂方生彼。弟子云:阇黎信道不笃,兼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能超诣。若作一胜会,得饭一圣人,可成道果耳。全於是设会。弟子又曰:可以僧伽黎布施。若有须者,勿择长幼。及会讫施衣,有一沙弥就全求衣,全谓是其弟子。全云:吾欲拟奉圣僧,那得与汝。回忆前言,不得择人,便以欢施。他日见此沙弥,问云:先与汝衣著不大耶?沙弥曰:非徒不得衣,亦有缘事,愧不预会。全方悟先沙弥者,圣所化也。弟子久乃过世。过世之时,无复馀异,唯坟四边,时有白光。全元嘉二十年犹存,居在酒泉。

–节选自《法苑珠林》

观世音菩萨感应事迹

戒贤大师病愈

印度那烂陀寺的“正法藏”戒贤大师,患了风病。每次发作,手足拘紧,像火烧刀刺一样痛苦,就想绝食求死。他梦见三人,一个黄金色,一个琉璃色,一个白银色,对他说:“你过去曾经做过国王,累累恼害众生,所以受此报应。你应至诚忏悔,勤宣经论,症状自当消除。”金色人指着碧色人说:“这是观世音,银色的是弥勒。我是文殊。将有中国僧人(即玄奘法师)来,你可教他佛法。”戒贤答应依教行事,此后病愈。 《唐三藏传》

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北京/黄念祖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
大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
我们这莲华精舍有一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机械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意跳伞的就跳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声,命在旦夕。
这个留学生说,当时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头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着!念着!他就看见观世音菩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
念着念着,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很平静,大家闭着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机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在念菩萨。”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道听途说的。
选自黄念祖居士《心声录》1991年

地震被火包围 万人称圣免难
民国/李圆净
1923年,日本大地震,同时大火,死伤人数达30余万,空前浩劫,全球震惊哀悼。东京被服厂有大旷场,人们奔集避难者两万余人,而四周火燃漫天,空气中氧气烧尽,几乎全都窒息而死。又某大银行有避火墙,难民拥入,全被蒸死。太惨痛了!浅草区一带,几乎全部毁灭,公园池水都烧干了!而园内有观音堂,殿壁都是木制,最易引火,竟无一只椽一片瓦受损。难民被火包围,群众聚集在这里的达3万余人,堂内外到处都挤满了人,大家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结果都幸免此难。
1925年,我随诸位大德出席东亚佛教大会,亲自到浅草区,所见都是新建的小木屋,惟有观音古殿,巍然独存,堂内外伏地顶礼者接连不断。我由衷感叹,大士慈悲真是到了极点!日本举国上下,鉴于如此巨灾,而木壁观音堂不损一椽,莫不惊叹!事证确凿,灵应昭著,虽欲不信,而不可能。
选自1936年《观音灵感近闻录》

虔诚礼拜 观音送子
清《观音慈林集》
清朝有一位读书人叫何隆将,是广州人。年纪过了50岁,还没有孩子,他的心里早已绝望了。在乙未岁那年,他发心受持六斋,并另建一屋,专门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像,早晚虔诚礼拜。每天早晨必礼拜完毕后才能饮茶吃早点。如是过了几个月,一日,梦见观世音菩萨亲手送他红衣童子。第二年,他的太太果然生了一个男孩,三年间,他接连有了三个儿子。

“山僧只念观世音”
出明《山堂肆考》
唐朝时,潭洲地方有个华林庵,里面住着一位善觉禅师。当时名人裴休曾去访问他,问师有无侍者?师答有两个。于是叫大空、小空,二虎从庵后出来。师说,有客人在,暂且回避。二虎咆哮而去。又问师精修何法,感得如此的效果?师提起念佛的数珠说:“山僧(和尚自谦)常念观世音。”
选自1915年万钧《观音灵异纪》

夜梦换心 走笔成章
出宋《佛祖统记》
宋朝有位名叫蕴齐的法师,是浙江省钱塘人,俗家姓周,别号清辩。时常患染时疲,百药不治,于是他力行日课观音圣号。一日,梦见一人以凿子,打开他的胸部,更换了他的心,以手摩了几下而去。待他惊醒之后,病已痊愈。从前他所阅览过的经典,莫不通通记忆犹新,走笔成章悉归雅典,故此都称他为辩才无碍之证。
选自1929年《观音菩萨灵感录》
(演培法师讲述本)

日课十万 获大成就
宋《佛祖统记》
宋朝杭州灵隐寺的契嵩(音气松)法师,广西藤县人,7岁出家。法师常带着观音圣像,每日念诵观音名号十万声。经论传记及其它杂书,博学遍览,而且记得很清楚。作了许多论著,以破邪显正。大师名震海内。仁宗皇帝下诏把大师著作编入大藏经,并赐法师号,称为“明教大师”。熙宁四年六月圆寂,火化后眼睛、舌头和童真不坏,舍利子有红色、白色,晶莹亮洁,形状如大菽(音叔,豆)一样。
选自《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选译增补本

持名三年 相貌改变
出《高僧传四集》
明朝僧人如幻,有个朋友叫夏治时,精通佛学。一天,他对如幻说:“你的嘴唇向上翻,牙齿向外露,不是长寿之相。应当祈祷观音大士,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以求增添寿命。”如幻照着去办,持名3年,相貌果然改变。
选自《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选译增补本

精诚礼念 感应殊特
出清《观音慈林集》
清朝有个尼师法号等龄,是广东省番愚县的人,俗家姓邓,礼佛诵经非常精进勤奋。自早至晚毫不懈怠,诚恳切念净土。尤其持诵大士洪名,不停于口。庚寅年7月23日礼拜持念至半夜,四壁寥然,空空如也。惟独有自己一个身体,恍忽之间,好像手中拿着东西在掌心里,不知不觉的纳入口中吞下。打开手掌一看,尚剩余有3颗,其色鲜红有如朱砂。从此绝食,了无饥渴,礼佛念经如平常一样。后来稍为吃点时令水果,而人间烟火食物,不再沾唇,不但身体皮肤如平常一样,而且精神反转为健旺,住在广州严净庵。
选自1929年李圆净《观音菩萨灵感录》
(演培法师讲述本)

不停念观音 神僧送药来
出《高僧传初集》
刘宋时,吴兴地方(今浙江湖州)有一位邵信,虔诚信奉佛法。他得了伤寒病,没人敢去看他,就一边悲痛哭泣,一边不停念观世音。忽然来了一个和尚,说是杯渡的①弟子,告诉他说:“不要忧愁,家师来看你了。”邵答:“渡师已死,何得能来?”和尚说:“来又有何难!”说着便从衣袋里取出一包散药给他服,病就好了。
【注释】①杯渡:宋时神僧,不知俗名,因常乘木杯度水而得名。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一有记载。

精诚四昼夜 感得满屋光
出《续高僧传》
释道泰,元魏人,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诉他说,你将于42岁的时候寿终正寝。到了那一年,果然得了很重的病,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便将所有的衣物等拿来施舍修福。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说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菩萨的人,得福相同。你何不至心皈依,必能增寿。道泰闻听,大有感悟。便放下身心一切,一心专念观世音菩萨。这样念了四天四夜。在他所坐的帷帐下面,忽然发现一道光从外面射进来,他看见观世音菩萨的金色双脚,把全屋照得通亮。道泰赶紧顶礼,但转眼就不见了。他悲喜交加,周身流汗,身体轻松,所患顿愈,果获延年。
选自《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大士亲敷药 由是至诚念
《高僧传二集》
齐国建安王,生疮。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至诚不停的念。有一天晚上,梦见大士(观世音亦称大士)亲手为他敷药。到了第二天一早,疮就痊愈了。见到听到的人,无不惊异的相传为奇事,一时发信心的人不少。
选自1929年《观音菩萨灵感录》
(演培法师讲述本)

树叶皆化佛 儿孝母病愈
煮云法师
智勤禅师,年少出家,精诚勇烈,修道属有冥佑,皆不可思议。一日,智勤母亲患病,生命垂危,他一心诵念观音圣号。不久,宅中的树叶上皆现化佛,合家都见,母病也随之而愈。
选自1996年《佛门故事大全》

 闻钟起礼 五年如愿
清·释戒显
扬州有一个瘫子,已经几十年不能走路。有一天,他挪到池边去洗澡。偶然在水里摸到一尊瓷的观音像,就拿回自己的矮屋去供奉。每到五更天,东隐庵打钟时,瘫子就起来礼拜观音,如此恭敬礼拜了五年。
忽然有一天,他梦见一位老婆婆,用手按摩他的身体,然后叫他起来。他回答说,我已经瘫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起来呢?老婆婆说:“不碍事,你能起来了,还能走路呢。”瘫子醒过来后,果然能站起来,也能走路了。于是就到东隐庵剃发出家。扬州城的男女老少闻听此事,都感到非常惊奇。供养他的金钱,一下子就有五六十串。江都令(令,官名)的母亲知道后,更是布施了很多的钱。于是就拿这些钱重新修建此庵,并更名为“存济庵”。瘫子礼拜的那尊观音像就供在此庵中。我的侍者伊目及维扬地方的众僧,都亲自目睹此事。
选自网络版清代《现果随录》卷三

诚拜观音别聋哑
出宋《夷坚志》
宋代王百娘,明州人。年少时丧父,嫁人没多久就守寡了。于是王百娘跟着她的舅舅舍人(掌管诏告或侍从的官员)陈安行,一起居住在官舍。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夏天,王百娘忽然生病而变成聋哑,因此如果想要什么,就只能写在纸上。舅舅陈安行教她至心皈依观音大士,王百娘遵照其言早晚恭敬礼拜。
有一天,在小睡的时候,忽然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指示她修行的快捷方式,教导她每日面向西方,顶礼阿弥陀佛,并且授以偈颂曰:“净土周沙界,云何独礼西。但能回一念,触处是菩提。”又说:“你可普遍劝人持诵此偈颂。”后来,不到一个月,聋哑二病突然痊愈。舅舅陈安行说,这是因为她的念力精纯恳切,因此佛菩萨的感应就如同山谷的回响般应声而至。并将此事刻印记载下来,以广泛流传她感应的事迹。
选自《净土圣贤录易解(二)》

 治腿足病灵验偈
出《笔乘》
宋朝张孝纯有一孙子,5岁还不能正常行走。有人告诉说,不久前,淮甸地方有一个农夫,腿脚有病,很久不好。但是他每天念观世音名号,从不间断。于是感动观世音菩萨示现,并留下四句偈(音计)说:“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念这四句偈,念满百天,久治不愈的病,竟完全好了。孝纯听说后,就教导他的孙儿和乳母也持诵此偈,并守斋戒。3个月后,其孙子学步行走如常人一样。凡是小孩患腿脚病的,诵念这四句偈都很灵验。
选自1915年万钧《观音灵异纪》

始念痛如割 久持获甘露
出清《观世音持验记》
明代僧人垂髻(音记),患胁痛的病,已一个多月不能进食。旁人说:“你平时劝人念观音,可以救苦。现在怎么自己不念呢?”他在昏迷中听到这话,猛然省悟。立即叫人陈设香案,自己高声念大士名号不间断。半夜过去,没有声音了,众人惊诧,以为他是断气了。及至近前去看他,原来他正酣睡呢。到了次日午后醒来,他喊着要吃东西,并能起来走动。众人问他,怎么病好得这么快?他说:“开始念名号时,还是痛如刀割,但过了许久,空中出现吉祥的云彩,大士在云彩中用瓶中甘露灌我的头顶,我顿时觉得腑脏清凉,病便立刻消除了。”
选自《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选译增补本

念念观音眼复明
出《观世音持验记》
清朝人丁传云,他的祖母双目失明,已经有20年了。乾隆年间,祖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对他说:“我只求有一只眼睛能够稍微看得见,就满足这晚年的愿望了。”丁传云说:“专心念观音菩萨圣号,眼睛就能够看得见的。”这不过是安慰老人的话,祖母便信以为真,日夜称名不间断。不过一个月,有一只眼睛忽然能看见东西,自己数着手上的螺纹,并把全家人集合起来试看一下。那两个孙媳妇进门,她还没有看到过,现在连曾孙也都看得见了。没有佛菩萨的神力加持,怎能达到这地步呢!因此,丁传云把这件事补充在《西方公据》一书的后面,作为一例事证。
选自《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选译增补本

终日念观音 三日便血停
民国/唐大圆
唐瑞庭一位族兄,一直有便血病。最初服药,病好了,后复发,现已两三年,身体气力渐衰,医药不见效。每大便时,鲜血淋漓,痛如刀刺。一日,我自金龙山归来,路上遇到他,谈及此病的痛苦。我对他说:“你从今天起,发心皈依观世音菩萨,每日早晚跪像前,念菩萨名,念一支香时间,其他时间行住坐卧都念,试行10日,定当见效。”他闻言大喜。当日归家,就照我说的去做。未过3日,便血病痊愈,并再也没犯。他自此感激菩萨大恩,常念菩萨不间断。至今身体健康超过已往。
选自1936年《观音灵感近闻录》

 “你病须长斋念佛”
民国/慧通
1926年春季,我喉部患病,来势很猛。到第七天,茶水不能下咽,病情危急。于是,至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当天夜里梦见有人告诉说,你病须吃长斋,诚心念佛,这样就能好。第二天早晨醒来,喉肿已消,能吃米粥,感激涕零。于是到佛教居士林,发心长斋念佛,以报佛恩。
选自1936年《观音灵感近闻录》

念观世音 去怨业病
印光法师
今年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得了一种怨业病,有一年多,中西医都看了,都没有效果。我叫她念观世音菩萨,并叫她饮大悲水,同时用大悲水洗身上患病处,半个多月就好了。一小男孩十一岁有病,也是这样好了。当有大急难时作佛事,应当越简便越有益。所以说好病不在驴驼药,救急还须海上方。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一

李山龙

唐代的李山龙是冯翊人,为左监门校尉。武德年中,突然死去而心还不凉。家里人不忍心入殓。到了七天而苏醒过来。自己说,他刚死的时候,看见被收录到一个官署。官署很宽大,庭前有几千个囚犯,都带着枷锁刑械,都面向北立着。官吏将山龙带到庭前。厅上的高座上坐着一个大官,侍卫大王的人,喊山龙到阶前。王问:“你生平作过什么福事?”山龙回答说:“乡人每当设斋时,我常常把礼物送去资助他们。”王说:“你自己做了哪些好事?”山龙曰;“诵读法华经,每天两卷。”大王说:“太好了,可以让他到阶上来。”北面有一个高座,王说:“可登座诵经。”王就立即站起,山龙坐下,王就对着他而坐下。山龙打开经书念道:“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说:“请法师下去。”山龙又站在阶下。看庭前的囚犯,早已没有了。王说:“你诵读经书的福气,并不是只对你自己有利。那些人因为听到念经,都已获免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今天放你回去。”王对官吏说:“可领这个人去看看各处地狱。”

官吏就领山龙向东走了一百多步,看见一座铁城,很宽大。城旁边有许多小窗,看见许多男女从地上飞进窗中,就不再出来了。山龙奇怪地问吏,官吏说:“这是大地狱。中间都分隔开,定的罪都根据各自不同的表现,到地狱受罪罢了。”山龙听说之后感到悲痛害怕,口诵“南无佛”,请求走出去,又看见有一大锅,火猛汤沸。旁边坐卧着两个人,山龙问他们。二人说:“我们的罪是入这汤镬之刑。承蒙你诵‘南无佛’。所以狱中所有的罪人,都能得到一天的休息睡觉罢了。”山龙又诵“南无佛”,官吏对山龙说:“官府多次移改,今天放你回去,可请求大王给写‘符’字。如果不这样,恐怕其他的官也不知道,再被追录。”山龙就拜见大王请求写字。大王写了一行字交给官吏说:“让他去五道等署。”官吏领命。带山龙再看两个曹衙。各个厅事侍卫也都这样,官吏都请他们的官署,各写完一行给山龙。

走出门去,看见有三个人对他说:“大王放你回去,我们都希望你多少能赠送点东西。”官吏对山龙说:“那三个人是先前收录你的使者,一个人用红绳绑你的;一个人是用棒子打你头的;一个人是用口袋装你的气的。现在看见你要回去,特意来请求你。”山龙惊慌拜谢说:“我不认识你们,请让我到家之后给你们准备礼物,只是不知往何处送呢?”三个人说:“送到水边古树下烧了它。”山龙答应了。官吏便送他回家,看见亲属恸哭。准备棺材,山龙到了尸体旁便苏醒了说:“用纸钱捆着布帛和酒饭,到水边烧了。”忽然看见三个人来谢道:“感谢你不失信,赠送这么多的礼物。”说完就不见了。

【原文】

唐李山龙,冯翊人,左监门校尉。武德中,暴亡而心不冷,家人未忍殡殓。至七日而苏。自说云:当死时,见被收录,至一官署,甚广大。庭前有数千囚人,枷锁杻械,皆北面立。吏将山龙至庭,厅上大官坐高床,侍卫如王者,寻呼山龙至阶。王问汝平生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人每设斋,恒请施物助之。”王曰:“汝身作何善业?”山龙曰:“诵法华经,日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来。”北间有高座,王曰:“可升座诵经。”王即起立,山龙坐讫,王乃向之而坐。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下。”山龙复立阶下,顾庭前囚,已尽去矣。王曰:“君诵经之福,非唯自利,众因闻经,皆已获免,岂不善哉!今放君还。”谓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即引东行百余步,见一铁城,甚广大,城旁多小窗,见诸男女,从地飞入窗中,即不复出。山龙怪问之,吏曰:“此是大地狱,中有分隔,罪计各随本业,赴狱受罪耳。”山龙闻之悲惧,称南无佛,请吏求出院。见有大镬,火猛汤沸,旁有二人坐卧。山龙问之,二人曰:“我罪报入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故狱中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龙又称南无佛。吏谓山龙曰:“官府数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请抄。若不尔,恐他官不知,更复追录。”山龙即谒王请抄,王书一行字付吏,曰:“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将山龙更历两曹,各厅事侍卫亦如此,吏皆请其官署,各书一行讫,付山龙。出门,有三人谓之曰:“王放君去,各希多少见遗。”吏谓山龙曰:“彼三人者,是前收录使人。一人以赤绳缚君者,一人以棒击君头者,一人以袋吸君气者,今见君还,故来求乞。”山龙惶惧谢曰:“愚不识公,请至家备物,但不知何处送之。”三人曰:“于水边古树下烧之。”山龙诺。吏送归家,见亲眷哀哭,经营殡具,山龙至尸旁即苏,曰:“以纸钱束帛并酒食,自于水边烧之。”忽见三人来谢曰:“愧君不失信,重相赠遗。”言毕不见。(出《冥报记》)

–节选自《太平广记》

高辛

帝喾高辛氏的妃子是邹屠氏的女儿。轩辕黄帝除掉作乱的蚩尤后就把那些善良的民众迁到邹屠,把那些凶顽的人迁到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起初,以地名作为族名,后来分为邹氏和屠氏。邹屠氏的女子走路不踩地,经常乘风驾云,漫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帝喾于是和她在那里约会。后来帝喾娶邹屠氏之女为妃。帝妃邹屠氏经常梦见自己吞食太阳,于是就生了一个儿子。她一共做了八个这样的梦,就生了八个儿子。当世的人们称他们为“八神”,也叫“八翌”。翌是光明的意思。人们还称八子为“八英”,也叫“八力”,是说他们具有神奇非凡的力量,他们卓越而有识见,他们的光明照亮世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唐民百姓传布着他们的神明圣哲。

有个叫丹丘的国家,进献了一只玛瑙瓮,用它来盛甜美的雨露。帝高辛的圣德所润泽的地方,遍及远方异城。人们把玛瑙瓮盛的甘露拿到厨房。玛瑙是玉石类,出产在南方的是玛瑙中的极品。当今善于相马的人,马死了就剖开马的脑子观察,马脑的颜色是血红的,这种马就可以日行万里,腾空而飞;马脑颜色是黄色的,这种马可以日行千里;马脑颜色是青色的,这种马的嘶鸣声在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马脑是黑色的,这种马进入水中鬃毛不湿,可以日行五百里;马脑颜色是白色的,这种马力气很大而且容易被激怒。现在人们制作器物多用红色,如果这种器具是人工制造的,多数不会成为器具,就是做成了,也显得很朴拙。丹丘国的人听到马的嘶叫声就能辨别出马脑的颜色。

丹丘之地有一种叫夜叉驹跋的恶鬼,能用红色的马脑做成瓶、盂和各种器物,这些器物都精美绝伦,轻巧秀丽。中原地区用这些器物的人,鬼怪都不敢接近。有一种说法认为:马脑是恶鬼的血凝结而成的东西。过去黄帝诛灭蚩尤和四方群凶,加上各处的妖魔鬼怪,尸体填满了山川河谷,积血汇成了深潭,白骨聚集如山。几年以后,血凝结成一块,像石头一样坚硬,堆积如山的白骨化成了灰土,油脂汇流成了泉水。因此南方有一条肥泉河,有一座白垩山。这座山很高,抬头仰望山体高大陡峭,就像霜雪一样。还有一座红色的山丘,千年之中总要燃烧一次,黄河在千年之中也会变清一次。圣德的国君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祥瑞的征兆。

丹丘的荒野有很多鬼血,这些鬼血化成的红色石头,就是玛瑙。玛瑙虽不能砍削雕刻,却可以铸造成器具。黄帝在位时,玛瑙瓮流传到中原地区,到帝尧时还有,甘甜的雨露放在瓮中,总是满满的不会干涸,人们称甘露为宝露。帝尧用来分赏群臣。到帝舜时,甘露已经逐渐减少,这是随着时代世道的盛衰而变化的。世道纯朴时瓮中的甘露就是满的,世道浮薄时瓮中的甘露就干涸了。玛瑙瓮中的甘露到了夏、商、周三代,帝尧时代就开始减少。帝舜把宝瓮迁到衡山之上,因此衡山上有宝露坛。帝舜在宝露坛下修建了月馆,用来祭祀月神。帝舜南巡到衡山,诸侯百官都得到过赏赐的甘露。当时有一团云气在宝露坛周围生成,帝舜又把宝瓮迁到零陵的山上。帝舜去世后,玛瑙瓮沉埋到了地下。

直到秦始皇疏通汨罗江的支流成为小溪,直接从长沙到零陵,从地下挖出了赤玉瓮。赤玉瓮可以容纳八斗水,来对应八方之数。挖出赤玉瓮的地点在舜庙的正堂前面。后世的人们得到了赤玉瓮,但不知道它制作于何年何月。后来汉时东方朔认出了赤玉瓮,于是他就写了《宝瓮铭》说:“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三壶,就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第一座叫方壶,就是方丈山;第二座叫蓬壶,就是蓬莱山;第三座叫瀛壶,就是瀛洲。这三座仙山的形状如壶,都是上面宽,中间狭窄,下面方,像人为制作而成。三座仙山都很险峻,犹如华山之壁像刀削而成。八鸿就是八方;鸿是大的意思。登上月馆远望四海三山,都好像一堆堆米粒和一条条旋曲的带子。

【原文】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翌,明也,亦谓“八英”,亦谓“八力”,言其神力英明,翌成万象,亿兆流其神睿焉。

有丹丘之国,献码瑙瓮,以盛甘露。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于厨也。码瑙,石类也,南方者为之胜。今善别马者,死则破其脑视之。其色如血者,则日行万里,能腾空飞;脑色黄者,日行千里;脑色青者,嘶闻数百里;脑色黑者,入水毛鬣不濡,日行五百里;脑色白者,多力而怒。今为器多用赤色,若是人工所制者,多不成器,亦殊朴拙。其国人听马鸣则别其脑色。

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脑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魑魅不能逢之。一说云,马脑者,言是恶鬼之血,凝成此物。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故南方有肥泉之水,有白垩之山,望之峨峨,如霜雪矣。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瑙也。不可斫削雕琢,乃可铸以为器也。当黄帝时,码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谓之宝露,以班赐群臣。至舜时,露已渐减。随帝世之污隆,时淳则露满,时浇则露竭,及乎三代,减于陶唐之庭。舜迁宝瓮于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舜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时有云气生于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舜崩,瓮沦于地下。

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小溪,径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应八方之数,在舜庙之堂前。后人得之,不知年月。至后汉东方朔识之,朔乃作《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此三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八鸿者,八方之名;鸿,大也。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萦带者矣。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译注的《拾遗记》

汧国夫人传

汧国夫人李娃是长安的歌舞艺人,节操高洁,个性孤傲,受到人们的称赞。所以监察御史白行简为她作了传记。唐代天宝年间,有位常州刺史荥阳公(这儿略去他的姓名不写出来),当时的名望很高,家中的奴仆很多,五十岁时才有一个儿子,儿子长到二十岁时,俊秀聪明,文章也写得很好,跟一般人大不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道佩服。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器重他,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这位公子由州县选拔到京师应试,出发前家中让他穿上很考究的衣服,并带着很多车马。还算好了他在京城的日常生活用钱,父亲对他说:“我看你的才能,会一举考中,现在给你准备了两年的费用,并且一定充分地供给你,是为了使你实现志向。”这位公子也很自信,把考取功名看得像弹弹手指那样容易。

公子从毗陵出发,一个多月就到了长安,住在布政里。他曾去游览东市,回来时从平康东门进入,打算到京城西南去拜访朋友。到了鸣珂曲,看见有一座住宅,门和院子不太大,而房屋严密幽深。只关着一扇门,有一位少女,正把手放在一个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侍女的肩上站在那里,姿态容貌非常漂亮,在当时简直找不出第二个。公子看见少女后,不自觉地让马停住,徘徊了老半天也没走。于是假装马鞭子掉到了地上,等待跟随的人来了,好让他拾起来。多次斜着眼看那位少女,那少女也回过头来凝视着公子,像对他也很爱慕。最后公子也没敢说什么话就离去了。从此公子精神上好像失掉了什么,于是便偷偷地召来熟悉长安的朋友打听,朋友说:“那是妓女李氏的住宅。”公子又问:“这个少女,我可以追求她吗?”回答说,这个姓李的比较富裕,前去跟她交往的,大多是贵戚和富豪。她的交际很广,如果不能达百万的钱,是不能使她动心的。公子说:“我只担心事情不能成功,即使百万,又有什么舍不得?”

有一天,公子便穿上干净的衣服,带着一大群侍从去了。派人前去敲门,不一会儿,有一个侍女出来开门。公子说:“这是谁家的府第呀?”侍女不回答,一边往回跑一边喊:“是前些日子马鞭子落到地上的那位公子来了!”李娃又惊又喜,说:“你暂且留住他,我得打扮一下,换换衣服再出去。”公子听到这话,暗暗高兴。侍女于是把公子带到影壁墙前,就看见一位白头发驼背的老妇,这就是李娃的母亲。书生走上前跪下拜见说:“听说这儿有空闲的房子,我愿租来居住,不知是不是真的?”老妇说:“那房子只怕简陋低洼窄小,不足以委屈贵客居住,哪里敢提租赁的事。”便把公子引入客厅,客厅的房屋很华丽。老妇与书生一同坐下,说道:“我有个娇小的女儿,技艺水平不高,看到客来很高兴,愿让她出来见一见你。”说罢就让李娃出来了。只见李娃眼睛明亮,手腕白皙,行步娇美,公子吃惊地立刻站了起来,不敢抬眼看。拜见之后,谈了些天气冷暖的话,李娃的一举一动公子都觉得妩媚动人,是自己从来没见过的。公子又重新坐下后,李娃就煮茶斟酒,所用的器具都很干净。

过了很久,天渐渐黑了,更鼓声四起。老妇询问书生住处的远近,公子骗她说:“我住在延平门外好几里的地方。”公子是故意说路远,希望能被李娃留宿。老妇人说:“更鼓已敲过了,公子该赶快回去了,不要触犯了禁夜法令。”公子说:“今天能侥幸相见很高兴,竟不知道天已经很晚了。但我的路途太远,城内又没有亲戚,该怎么办呢?”李娃说:“如不嫌弃屋子狭小简陋,正想让你在这里住,住一宿又有什么关系呢?”书生几次用眼睛看老妇人,老妇人说:“好,好吧。”书生就召来他年青的仆人,拿着两匹绢,请求以此来充当一顿晚饭的费用。李娃笑着阻止说:“这样是不合宾主之礼的,怎么能让你破费呢。今晚费用由我出,愿凭贫穷之家的情况,供给你一顿粗糙的饭菜,其余的等以后再说吧。”李娃坚决推辞,最后也没把公子的绢收下。不一会儿,请公子到西屋坐下,只见帷幕帘子床帐,都十分光彩艳丽,梳妆台、枕头、被子,也都十分豪华漂亮。于是点上蜡烛端来了饭菜,菜肴的品种和味道都是上等的。

吃完饭后,老妇人站起来走开了,公子与李娃的谈话才亲切起来,幽默风趣,互相逗笑,没有什么不涉及的。公子说:“前些时,偶尔经过您的门口,看到您正在门前影壁旁,从那以后我心中常常想念,即使睡觉和吃饭的时候,也不曾有片刻忘记。”李娃回答说:“我的心也是这样。”公子说:“这次我来,并非只求住几天,而是想实现我平生的愿望。只不知我的命运如何?”话还没说完,老妇人来了,问公子说那话的意思。公子就把自己的心事全告诉了老妇人。老妇人笑着说:“男女之间,愿意相亲相爱的心愿是自然而然的,感情如果合得来,即使是父母的命令,也阻止不了。我这女孩本来丑陋,怎么配给公子做媳妇呢?”公子于是走下台阶,深深拜着感谢她说:“如蒙答应,即使让我作您家的仆役也可以。”老妇人于是就把公子看作女婿,酒喝得很尽兴后才结束。等到第二天早晨,公子把自己的行李物品全搬了来,就住进了李娃的宅子。从此公子敛迹藏身,不再跟亲属朋友来往,每天跟唱歌的演戏的聚在一起,亲近,戏耍,游览饮宴,不久就把口袋里的钱化光了,于是只好卖了车马和自己的年青仆人。只一年多,钱财仆人和马匹全都没有了。于是老妇的态度渐渐就有些怠慢,而李娃的情意却更加深厚。

有一天,李娃对公子说:“与你相交一年了,还没有怀孕,常听说竹林神有求必应,很是灵验。我要送上酒食祭祀,向神祈求,可以吗?”公子不知是圈套,因而非常高兴。于是他拿衣服到当铺当了,去准备牛猪羊三牲和甜酒等祭品。备好祭品后就跟李娃一起到供奉神的庙里向神祈祷,住了一宿才往回走,公子骑着驴走在后边。到了里弄的北门,李娃对公子说:“从这儿向东拐,有个小胡同,是我姨家的住宅,打算到那里稍稍休息一会儿,去拜见我姨娘,可以吗?”公子同意了。往前走了不到一百步,果然看见一个院门。向里面张望了一下,很宽敞。那丫环从车后说:“到了。”公子下了驴,恰好有一人出来问道:“谁?”回答说:“李娃。”于是进去禀报。不一会儿一个女人出来了,年龄约四十多岁,跟公子相迎,说:“我外甥女来了吗?”李娃下车,那女人迎着问:“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了呢?”互相看着笑。李娃引导公子拜见那女人。见过后,就一块进入西边的门内偏院里。院中有山有亭,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池塘水边房子都很幽静。公子对李娃说:“这是你姨母的私人住宅吗?”李娃只笑不回答,用别的语搪塞过去。不一会儿,献上茶与水果,很珍贵奇特。

有一顿饭的工夫,忽然有一个人骑着一匹大宛名马,汗流满面地跑来了,说:“老太太突然患了重病很厉害,几乎连人都不认识了,请姑娘赶快回去。”李娃对她姨说:“我的心都乱了,我骑马先回去,然后让马再返回来,你就跟他一块来吧。”公子打算跟李娃一起走,李娃的姨与侍女两人私语了一阵儿,挥手示意,让公子停在门外,说:“老太太就要死了,你应该和我一起商量一下丧事,好处理这个紧急情况,为什么要立刻跟着去?”公子便留下了,与姨一起计算举行丧礼祭奠的费用。天已黄昏,骑马的仆人并没来。那位姨说:“到现在还没有回信儿,怎么回事?你赶快去看看她!我会随后赶到。”公子于是就走了。他赶到李娃原来的住宅,一看,门锁得很严实,还用泥印封上了,心里很震惊,询问那里的邻人。邻居说:“李娃本来是租住在这里,租约已经到期,房主收回了房子。老妇迁居了,已走了两宿了。”询问搬到了何处,说:“不清楚她的新住处。”公子想要赶快跑到宣阳去问问李娃的姨,到底怎么回事。但天已经晚了,计算了一下路程到不了,就脱下衣服作抵押,弄了点饭吃,又租了张床睡觉。公子非常气愤,从晚上到早晨,一宿没合眼,等到天刚亮就骑着跛脚的驴赶往宣阳。到后,连连地敲门,敲了一顿饭工夫也没有人应。公子高声大喊了半天,有一个官员慢慢走出来。公子急忙上前问他:“李娃的姨住在这里吗?”回答说:“没有。”公子说:“昨天黄昏时还在这里,为什么藏起来了呢?”又问这房子是谁家的住宅,回答说:“这是崔尚书的住宅。昨天有一个人租了这所房子,说用来等待远来的中表亲戚,但还没到黄昏就走了。”公子惊慌困惑得快要疯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又返回布政里原来住的地方。

主人因为同情他而给他饭吃。公子由于怨恨愤懑,三天未进饭食,因而得了很重的病,十多天以后病情更厉害了,房主人害怕他一病不起,就把他搬到了殡仪铺中。然而公子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全铺的人都为他伤心、叹息,轮流着喂他。后来稍微好了些,拄着棍子能起来了。从此殡仪铺每天都雇用他,让他牵引灵帐,得点报酬以便养活自己。经过了几个月,公子渐渐健壮起来,每听到殡仪铺里那哀悼亡人的歌,就自己叹息,觉得还不如那些死去的人。于是便低声哭泣流泪,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每次送灵回来后,就模仿那哀歌。公子本是聪明伶俐的人,所以不长时间,就掌握了唱哀歌的全部技巧,即使整个长安也没有人比得过他。

当初,两个殡仪铺中出租丧葬所用的器物,二位店主互争胜负。那东铺的纸扎车马都十分新奇华丽,几乎无人能跟他们相比,只有出殡时歌手的挽歌唱得很低劣。那东铺的店主知道公子唱挽歌极好,就凑了两万钱要雇他,公子同伙中唱挽歌的老手,偷偷地教给他新曲,而且辅导配合练了十几天,没有谁知道这事。那两个殡仪铺的店主都向对方说:“我想我们各把自己出租的器物陈列在天门街,以便比一下谁优谁劣。不能取胜的,罚钱五万,以便用它作酒饭的费用。可以吗?”两个店主都同意了。于是邀来人立下了契约,写上了保人,然后就把器物都陈列出来。城里的男男女女闻讯后都来看热闹,聚集了好几万人。看到这种情况,管街道的里胥报告了管治安的贼曹,贼曹报告了京都的执政官京兆尹。这天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人全都赶来了,小巷里的居民也全都出来了。两个铺子从早晨开始陈列治丧等祭器一直到正午,依次摆出了纸辇、车舆、纸制仪仗等东西,西铺都比不过,他们的店主脸上很不光彩。接着西铺在东南墙角安放了一个高榻,有位留胡子的人拿着铃上场,有好几个人簇拥着他。他扬起胡须,抬起眉毛,握着腕子点了点头登上高榻,唱了一支名叫《白马》的挽歌。他依仗平素的名望,边唱边左顾右盼旁若无人。唱完后,看客齐声赞扬。他自己也认为唱得技艺高超,谁也比不了。这时只见东铺店主也在北墙角安放了几个相连的高榻,一位戴黑孝巾的少年手拿着棺材上的饰物在五六个人簇拥下上了场,他就是那公子。只见他坦然地整了整衣服,从容地扬了扬头,先是辗转歌喉唱了起来,看表情好像由于悲痛而唱不成声似地。公子唱的挽歌名叫《薤露》,越唱越高昂,歌声震动了树林,一曲还没唱完,看客们就都被感动得深深叹息,有的还捂住脸哭起来。大家都讥讽西铺唱得拙劣,西铺店主更感到难堪了。暗地把所输的钱放在前面,偷偷的逃走了。四周座位上的人都惊诧发愣,谁也没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在此以前皇帝下过的诏书,让京城以外各州郡的长官每年来京城一次,称之为“入计”。当时,恰好遇上公子的父亲在京城,与同僚换上便服,也偷偷地到那里去看。有个老仆人,就是公子的奶妈的丈夫,看见那唱挽歌的人,举止语气很像失去的公子,想去认他又不敢,便禁不住掉下泪来。公子的父亲吃惊地问他,他说,“唱歌的那个人,相貌举止都非常像您死去的儿子。”公子的父亲说:“我的儿子因为财物多而被强盗杀害,怎么会到这里来呢?”说完,也哭了起来。等到回去后,老仆人找了个机会赶快跑到殡仪铺,向唱歌的一伙询问说:“前些时候唱歌的那人是谁,他唱得真太好了!”都说是某姓人的儿子。又问他的名,说已经改了。老仆人非常吃惊,慢慢走过去,靠近了细看。这时公子看见了老仆人,脸色突变,立即转身,想藏入人群中。老仆人于是扯住他的袖子说:“难道你不是公子吗?”拉着手就哭了起来,便用车把他载着回来了。

到了房间里,他父亲责备他说:“你的志向和行为堕落到了这个地步,玷污了我们的家族,有什么面目再相见呢!”于是让公子步行走出去,到了曲江西杏园的东面,剥掉了公子的衣服,用马鞭抽打了几百鞭。公子承受不了那种痛苦,昏死过去。他的父亲丢下他就走了。公子的师傅一开始就派人暗中跟着他们,事后回去告诉了同伙的人,于是都伤心叹息,然后让两个人带着苇席去准备把他埋了。到了那里,一摸书生的心口还稍有点温暖,便把他抬了起来,好久,才渐渐有了点气息,于是大家一起把他抬了回去。大伙用芦苇管儿给他灌水,用勺喂水,经过一夜才活过来。一个多月后,公子的手脚仍不能动,那被鞭打过的地方都感染化脓,脏得厉害。同在一起的那些人都很厌恶他,就在一天晚上把他扔到了道边上。过路的人看到了这情形都感到悲哀,常常扔给他一点剩余的食物,这才使他能填饱肚子。

过了十天公子才能拄着棍子站起来。他穿着布衣服,像僧人的百衲衣一样都是补丁,破烂不堪,像秃尾巴的鹌鹑一样没有风采。他拿着一个小破盆在居民家挨户乞讨,从秋天到冬天,夜晚就宿在脏土洞穴里,白天就周游于闹市中。有一天早晨下大雪,公子被冻饿逼迫,只得顶着雪出去讨饭。那乞讨的声音很凄苦,听到看到的人都感到很伤心。当时雪下得正大,住户的门大多不开。公子到了安邑东门,顺着里弄的墙根走,向北转过了七八家,有一家只开着左扇门,这就是李娃的住宅。但是公子不知道,就连连大声呼减,由于冻饿交加,叫声凄凉悲哀,令人不忍心听。李娃从阁楼里听到了,对侍女说:“这一定是那个公子,我听出他的声音了。”她快步走了出来,只见书生干枯瘦弱,满身疥疮,几乎不像人样。李娃心里很受触动,于是对他说:“这不是郎君吗?”公子一听,悲愤交加,昏倒在地,说不出话来,只微微点头而已。

李娃走过去,抱着他的脖子,用绣花袄裹着他弄到西厢房,不禁大声痛哭,说:“使你落到这个地步,是我的罪过啊!”哭得昏过去半天才苏醒过来。老妇人异常吃惊,急忙跑了过来,说:“怎么回事?”李娃说:“是某郎君。”老妇人马上说:“应当赶走他,为什么叫他来这里?”李娃脸色一沉,回过头来斜看着老妇人说:“不能这样。他本来是清白人家的子弟,当初驾着高高的马车,带着贵重的行装,到了我们家,没超过一年就全部用光,并且又合谋施展诡计,抛弃赶走了他,这不是人应该做的。使他失去志向,被人们所不齿。父子之间的感情,本是人性天伦,却使他们断绝了骨肉情义,他父亲甚至杀死并丢弃了他。如今公子困顿倒霉到这种状况,天下的人都知道是因为我造成的。公子的亲戚在朝廷中做官的很多,一旦掌权的亲戚仔细查明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灾祸就要临头了。况且欺骗上天辜负人心,鬼神也不会保佑的,还是不要给自己找祸吧。我作为您的孩子,到现在已有二十年了,花费的钱财,不止千金。现今您老已六十多了,我愿意计算一下二十年来我在衣食方面所用的钱,把它还给您为自己赎身。我打算与这个人另找住处,所去的地方不远,早晨晚上还可以来尽孝道,这样我的愿望也就满足了。”老妇人估计她的志向是不能改变了,便答应了她。

李娃把钱给老妇人后,还剩有百金。向北经过四五家,在那儿租了一所空房。于是给公子洗了澡,换下脏衣服,做热粥给公子喝,以便使他肠胃通畅,然后又让他吃乳酪,以便滋润他的内脏,经过十多天,才让他吃些美味佳肴。公子穿戴的头巾鞋袜,也都选用珍贵时新的式样。不到几个月,公子的肌肉皮肤渐渐丰满,到年底,就完全痊愈复原,又像当初那样了。有一天,李娃对公子说:“身体已经康复了,志向也该恢复了,你好好想一想,默默地回忆一下从前的功课学业,还可以拣起来吗?”公子想了一会儿,说:“十分只剩二三分了。”李娃叫人套车出去游逛。公子骑着马跟着。到了旗亭南边的边门那里卖四书五经的书铺里,让公子从中选购了一些,计算用费共需一百金。买好后,把书全装到车上运了回来。于是叫公子排除各种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把夜晚当作白天,勤奋刻苦地读书,李娃经常陪坐着,半夜才睡觉。等到他疲倦时,就叫他吟诗作赋。只二年,公子学业上有了很大的成就。国内的文章书籍,全部都看完了。公子对李娃说:“现在我可以报名应试了。”李娃说:“不到时候,学问必须又精又熟,才能百战百胜。”又过了一年,李娃说:“现在可以去了。”于是公子一上考场,就考中了甲科,连礼部的考官们都十分震动。即使是前辈看了他的文章,也无不肃然表示敬仰羡慕,愿意跟他交朋友可却找不到机会。

李娃说:“你现在还不行,当今才德突出的人,一旦考中以后,就自认为可以取得朝中显耀的职务,占有天下的美名。而你过去的行为有污点,品德也不超群,比不上别的读书人,应当继续磨砺锋利的武器,以便取得第二次的胜利。那时你才可以结交很多文人,在群英中取得第一名。”公子从此更加勤奋刻苦,声望也越来越高。那一年正碰上三年一次的全国大考,皇帝下诏招收四方的杰出人才,公子选试了“直言极谏科”。考试“对策”名列第一,被授予成都府参军的职务。三公以下的官,都成了他的朋友。将去上任时,李娃对公子说:“现在你已经恢复了自己原来的身份,我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了。我愿用我剩下的岁月,回去奉养老母亲。你应当跟一个名门贵族的女子结婚,以便主持冬秋的祭祀。像你这样在朝中做官的人,和我结婚是会玷污你的身份的。望你自珍自爱,我从现在起就要离开你了。”公子哭着说:“你如果丢下我,我就自刎而死。”李娃坚决推辞,不答应公子的要求。公子再三请求,态度愈加诚恳。李娃说:“现在我送你过长江,到了四川剑门以后,就得让我回来。”公子答应了。去了一个多月,到达了剑门。还没等出发,调动官职的文书就送到了。公子的父亲也由常州奉皇命入川,被授予成都府尹,兼任剑南采访使。十二天后,公子父亲也到达剑门。公子于是送上名片,到驿站见府尹。父亲不敢认,看到名片上公子祖父和父亲的官名和名字,才大吃一惊,叫公子走上台阶,抚摸着他的背痛哭多时,说:“我和你的父子关系还像过去一样。”于是询问儿子的经历,公子就把自己的遭遇全部叙述了一遍。公子的父亲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李娃在什么地方。公子说:“她送我到此地,已经让她回去了。”父亲说:“绝不可以。”

第二天,命令准备车辆,父子一起先到了成都,把李娃留在剑门,单修了一座房子叫李娃住在里面。第二天,让媒人去说亲,按照结婚的全部礼仪去剑门迎娶,从此正式结为夫妻。李娃婚后,逢年过节,那些做妻子和儿媳应做的事,都做得非常周到。管理家务严格有条理,非常受公婆的宠爱夸奖。过了几年以后,公子的父母都去世了,两人极尽孝道。不久,在守孝的草屋那地方长出了灵芝,一个穗上开出三朵花,于是剑南道的长官把这事上报了皇亲。又有白燕数十只在他们住的楼房的屋脊上做窝。天子对此感到惊奇,格外地给予赏赐嘉奖。服孝期满,公子屡次升任显赫高贵的官职。十年当中,到几个郡做过官,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他们有四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官职最低的也做到了太原府府尹。弟兄们的姻亲都是名门大族,自家和亲属都兴盛发达,没有哪一家能比得上。唉!一个行为放荡的妓女,节操行为竟能达到这种程度,即使是古代的烈女,也不能超过,怎么能不为她感慨呢?我的伯祖曾任晋州牧,后转户部,做水陆运使,三任都与那位公子做过职务上的交接,所以熟悉这些事。贞元年间,我与陇西的李公佐,谈论妇女的操守品德,于是便叙述了汧国夫人的事。李公佐听完后,不住地拍手赞叹,让我为李娃作传。我于是拿起笔来蘸上墨汁,详细地写出来以便保存下来。时间是乙亥岁秋天八月份。

太原白行简记。

【原文】

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向行简为传述。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隽朗有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伏。其父爱而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谓之曰:“吾观尔之才,当一战而霸。今备二载之用,且丰尔之给,将为其志也。”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自毗陵发,月余抵长安,居于布政里。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乃诈坠鞭于地,候其从者,敕取之,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生自尔意若有失,乃密征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友曰:“此狭邪女李氏宅也。”曰:“娃可求乎?”对曰:“李氏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生曰:“苟患其不谐,虽百万,何惜!”他日,乃洁其衣服,盛宾从而往。扣其门,俄有侍儿启扃。生曰:“此谁之第耶?”侍儿不答,驰走大呼曰:“前时遗策郎也。”娃大悦曰:“尔姑止之,吾当整妆易服而出。”生闻之,私喜。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生跪拜前致词曰:“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姥曰:“惧其浅陋湫隘,不足以辱长者所处,安敢言直耶?”延生于迟宾之馆,馆宇甚丽。与生偶坐,因曰:“某有女娇小,技艺薄劣,欣见宾客,愿将见之。”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艳冶。生遂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复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洁。久之日暮,鼓声四动。姥访其居远近。生绐之曰:“在延平门外数里。”冀其远而见留也。姥曰:“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生曰:“幸接欢笑,不知日之云夕。道里辽阔,城内又无亲戚,将若之何?”娃曰:“不见责僻陋,方将居之,宿何害焉。”生数目姥,姥曰:“唯唯。”生乃召其家僮,持双缣,请以备一宵之馔。娃笑而止之曰:“宾主之仪,且不然也。今夕之费,愿以贫窭之家,随其粗粝以进之。其余以俟他辰。”固辞,终不许。俄徙坐西堂,帷幕帘榻,焕然夺目;妆奁衾枕。亦皆侈丽。乃张烛进馔,品味甚盛。彻馔,姥起。生娃谈话方切,诙谐调笑,无所不至。生曰:“前偶过卿门,遇卿适在屏间。厥后心常勤念,虽寝与食,未尝或舍。”娃答曰:“我心亦如之。”生曰:“今之来,非直求居而已,愿偿平生之志。但未知命也若何。”言未终,姥至,询其故,具以告。姥笑曰:“男女之际,大欲存焉。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制也。女子固陋,曷足以荐君子之枕席!”生遂下阶,拜而谢之曰:“愿以己为厮养。”姥遂目之为郎,饮酣而散。及旦,尽徙其囊橐,因家于李之第。自是生屏迹戢身,不复与亲知相闻,日会倡优侪类,狎戏游宴。囊中尽空,乃鬻骏乘及其家僮。岁余,资财仆马荡然。迩来姥意渐怠,娃情弥笃。他日,娃谓生曰:“与郎相知一年,尚无孕嗣。常闻竹林神者,报应如响,将致荐酹求之,可乎?”生不知其计,大喜。乃质衣于肆,以备牢醴,与娃同谒祠宇而祷祝焉,信宿而返。策驴而后,至里北门,娃谓生曰:“此东转小曲中,某之姨宅也,将憩而觐之,可乎?”生如其言,前行不逾百步,果见一车门。窥其际,甚弘敞。其青衣自车后止之曰:“至矣。”生下,适有一人出访曰:“谁?”曰:“李娃也。”乃入告。俄有一妪至,年可四十余,与生相迎曰:“吾甥来否?”娃下车,妪逆访之曰:“何久?绝?”相视而笑。娃引生拜之,既见,遂偕入西戟门偏院。中有山亭,竹树葱茜,池榭幽绝。生谓娃曰:“此姨之私第耶?”笑而不答,以他语对。俄献茶果,甚珍奇。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曰:“姥遇暴疾颇甚,殆不识人,宜速归。”娃谓姨曰:“方寸乱矣,某骑而前去,当令返乘,便与郎偕来。”生拟随之,其姨与侍儿偶语,以手挥之,令生止于户外,曰:“姥且殁矣,当与某议丧事,以济其急,奈何遽相随而去?”乃止,共计其凶仪斋祭之用。日晚,乘不至。姨言曰:“无复命何也?郎骤往觇之,某当继至。”生遂往,至旧宅,门扁钥甚密,以泥缄之。生大骇,诘其邻人。邻人曰:“李本税此而居,约已周矣。第主自收,姥徙居而且再宿矣。”征徙何处,曰:“不详其所。”生将驰赴宣阳,以诘其姨,日已晚矣,计程不能达。乃弛其装服,质馔而食,赁榻而寝,生恚怒方甚,自昏达旦,目不交睫。质明,乃策蹇而去。既至,连扣其扉,食顷无人应。生大呼数四,有宦者徐出。生遽访之:“姨氏在乎?”曰:“无之。”生曰:“昨暮在此,何故匿之?”访其谁氏之第,曰:“此崔高书宅。昨者有一人税此院,云迟中表之远至者,未暮去矣。”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因返访布政旧邸。邸主哀而进膳。生怨懑,绝食三日,遘疾甚笃,旬余愈甚。邸主惧其不起,徙之于凶肆之中。绵缀移时,合肆之人,共伤叹而互饲之。后稍愈,杖而能起。由是凶肆日假之,令执繐帷,获其直以自给。累月,渐复壮,每听其哀歌,自叹不及逝者,辄呜咽流涕,不能自止。归则效之。生聪敏者也,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初,二肆之佣凶器者,互争胜负。其东肆车舆皆奇丽,殆不敌。唯哀挽劣焉。其东肆长知生妙绝,乃醵钱二万索顾焉。其党耆旧,共较其所能者,阴教生新声,而相赞和。累旬,人莫知之。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阅所佣之器于天门街,以较优劣。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馔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阅之。士女大和会,聚至数万。于是里胥告于贼曹,贼曹闻于京尹。四方之士,尽赴趋焉,巷无居人。自旦阅之,及亭午,历举辇舆威仪之具,西肆皆不胜,师有惭色。乃置层榻于南隅,有长髯者,拥铎而进,翊卫数人,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恃其夙胜,顾眄左右,旁若无人。齐声赞扬之,自以为独步一时,不可得而屈也。有顷,东肆长于北隅上设连榻,有乌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而至,即生也。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发调,容若不胜。乃歌《薤露》之章,举声清越,响振林木。曲度未终,闻者歔欷掩泣。西肆长为众所诮,益惭耻,密置所输之直于前,乃潜遁焉。四座愕眙,莫之测也。先是天子方下诏,俾外方之牧,岁一至阙下,谓之入计。时也,适遇生之父在京师,与同列者易服章,窃往观焉。有老竖,即生乳母婿也,见生之举措辞气,将认之而未敢,乃泫然流涕。生父惊而诘之,因告曰:“歌者之貌,酷似郎之亡子。”父曰:“吾子以多财为盗所害,奚至是耶?”言讫,亦泣。及归,竖间驰往,访于同党曰:“向歌者谁,若斯之妙欤?”皆曰:“某氏之子。”征其名,且易之矣,竖凛然大惊。徐往,迫而察之。生见竖,色动回翔,将匿于众中。竖遂持其袂曰:“岂非某乎?”相持而泣,遂载以归。至其室,父责曰:“志行若此,污辱吾门,何施面目,复相见也?”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父弃之而去。其师命相狎昵者,阴随之,归告同党,共加伤叹。令二人赍苇席瘗焉。至则心下微温,举之良久,气稍通。因共荷而归,以苇筒灌勺饮,经宿乃活。月余,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同辈患之,一夕弃于道周。行路咸伤之,往往投其余食,得以充肠。十旬,方杖策而起。被布裘,裘有百结,褴褛如悬鹑。持一破瓯巡于闾里,以乞食为事。自秋徂冬,夜入于粪壤窟室,昼则周游廛肆。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闻见者莫不凄恻。时雪方甚,人家外户多不发。至安邑东门,循里(“里”原作“理”,据明抄本改)垣,北转第七八,有一门独启左扉,即娃之第也。生不知之,遂连声疾呼:“饥冻之甚。”音响凄切,所不忍听。娃自阁中闻之,谓侍儿曰:“此必生也,我辨其音矣。”连步而出。见生枯瘠疥疠,殆非人状。娃意感焉,乃谓曰:“岂非某郎也?”生愤懑绝倒,口不能言,颔颐而已。娃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失声长恸曰:“令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绝而复苏。姥大骇奔至,曰:“何也?”娃曰:“某郎。”姥遽曰:“当逐之,奈何令至此。”娃敛容却睇曰:“不然,此良家子也,当昔驱高车,持金装,至某之室,不逾期而荡尽。且互设诡计,舍而逐之,殆非人行。令其失志,不得齿于人伦。父子之道,天性也。使其情绝,杀而弃之,又困踬若此。天下之人,尽知为某也。生亲戚满朝,一旦当权者熟察其本末,祸将及矣。况欺天负人,鬼神不祐,无自贻其殃也。某为姥子,迨今有二十岁矣。计其赀,不啻直千金。今姥年六十余,愿计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当与此子别卜所诣。所诣非遥,晨昏得以温清,某愿足矣。”姥度其志不可夺,因许之。给姥之余,有百金。北隅四五家,税一隙院。乃与生沐浴,易其衣服,为汤粥通其肠,次以酥乳润其脏。旬余,方荐水陆之馔。头巾履袜,皆取珍异者衣之。未数月,肌肤稍腴。卒岁,平愈如初。异时,娃谓生曰:“体已康矣,志已壮矣。渊思寂虑,默想曩昔之艺业,可温习乎?”生思之曰:“十得二三耳。”娃命车出游,生骑而从。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娃常偶坐,宵分乃寐。伺其疲倦,即谕之缀诗赋。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生谓娃曰:“可策名试艺矣。”娃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战。”更一年,曰:“可行矣。”于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闱。虽前辈见其文,罔不敛衽敬羡,愿友(“友”原作“女”,据明抄本改)之而不可得。娃曰:“未也。今秀士苟获擢一科第,则自谓可以取中朝之显职,擅天下之美名。子行秽迹鄙,不侔于他士。当砻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连衡多士,争霸群英。”生由是益自勤苦,声价弥甚。其年遇大比,诏征四方之隽。生应直言极谏策科,名第一,授成都府参军。三事以降,皆其友也。将之官,娃谓生曰:“今之复子本躯,某不相负也。愿以残年,归养老姥。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无自黩也。勉思自爱,某从此去矣。”生泣曰:“子若弃我,当自刭以就死。”娃固辞不从,生勤请弥恳。娃曰:“送子涉江,至于剑门,当令我回。”生许诺。月余,至剑门。未及发而除书至,生父由常州诏入,拜成都尹,兼剑南采访使(“使”原作“役”,据明抄本改)。浃辰,父到。生因投刺,谒于邮亭。父不敢认,见其祖父官讳,方大惊,命登阶,抚背恸哭移时。曰:“吾与尔父子如初。”因诘其由,具陈其本末。大奇之,诘娃安在。曰:“送某至此,当令复还。”父曰:“不可。”翌日,命驾与生先之成都,留娃于剑门,筑别馆以处之。明日,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以迎之,遂如秦晋之偶。娃既备礼,岁时伏腊,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尚(“尚”原作“向”,据明抄本改)。后数岁,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有灵芝产于倚庐,一穗三秀,本道上闻。又有白燕数十,巢其层甍。天子异之,宠锡加等。终制,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汧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姻媾皆甲门,内外隆盛,莫之与京。嗟乎,倡荡之姬,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逾也。焉得不为之叹息哉!予伯祖尝牧晋州,转户部,为水陆运使,三任皆与生为代,故谙详其事。贞元中,予与陇西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因遂述汧国之事。公佐拊掌竦听,命予为传。乃握管濡翰,疏而存之。时乙亥岁秋八月,太原白行简云。(出《异闻录》)

–节选自《太平广记》

圆观和尚

唐朝大历末年,洛阳惠林寺有个叫圆观的和尚会耕种田地,有很多粮食和布匹。他除了研究佛学之外,对音乐也很精通,当时人们都叫他富和尚,但不知道他的来历。谏议大夫李源,本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天宝年间,他整天吃喝玩乐,沉醉于歌舞之中。他的父李憕镇守边关,被贼兵俘虏。李源被迫吃粗粮穿粗布衣服,落脚在惠林寺,将全部家产捐献给寺院。寺里的和尚每天给他一份饮食,不给他仆人使用,并且不告诉外界的消息。他只和圆观和尚结为知心朋友。两个人经常促膝谈话,从早晨能谈到黄昏。当时的人认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清白一个浑浊,在一起不合道理。所以经常讥讽和嘲笑他俩。这样过了三十年,两个人都老了。

一天,两位老人相约要同游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访仙求药。圆观想要游经长安,从斜谷出去,李源想要经过荆州,从三峡出去。他们不停地为这两条路线争论,半年时间也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李源说:“我已经断绝了尘世的事情,怎么能从两朝的京城路过呢?”圆观说:“走哪条路本来由不得个人意愿的,就从三峡出去吧。”于是二人从荆江上三峡。船行到南洎时停在山脚下。他们看见有几个妇女,衣裙艳丽,背着水罐到江边打水。圆观见到她们流着泪说:“我不想到这里,就是怕见到这几个妇人啊。”李源惊奇地问:“我们从此峡出来,见到不少这样的妇女,你为什么只哭这几个女人?”圆观说:“他们当中有一个姓王的孕妇,是我来世托身的处所。她怀孕三年,还没有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因为我没死的缘故。今天既然见到了她,是我命有所归,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循环轮回。”然后又对李源说:“请您为我念诵咒语,使我快点投生。你的行船小驻几天,把我埋葬在山下。婴儿出生三天后,你到那家去寻访,要是婴儿见到你一笑,就是他认识你。十二年以后,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是与你相见的日子。”李源这时对这次出行很后悔,并对这件事感到极度悲哀。于是将那个妇人叫过来,告诉她做好生孩子的准备。

那个妇人高兴地回到家里。不一会,妇人的亲属都到了,把鱼干和酒祭献于江边。李源前往为授朱字。圆观沐浴后,换了一身新衣服。当晚,圆观死了而孕妇生下了孩子。李源过了三天去看新生的婴儿。襁褓中的婴儿就能认人,果然朝李源一笑。李源的泪水流了下来,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王氏。于是王氏拿出很多钱来埋葬了圆观。第二天,李源上船,返回惠林寺。他向算命先生请教。才知道这件事是命中注定的。

到了第十二年的秋天八月,李源直接来到杭州,赴圆观的约会。中秋节这天夜晚,天竺寺附近,山雨初晴,洒满月色,他正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圆观,突然看见葛洪川畔,有牧童唱着竹枝词,骑在牛背上敲打着牛角,扎着两个发髻,穿着一身短衣,一会就到了天竺寺前,原来正是圆观。李源拜见说:“观老可健康吗?”牧童却对李源说:“你真是有信誉的人。我与你走的道路不同,小心不要相互接近。你俗缘未尽,但愿能勤奋修行。如果你勤奋修行不懒惰,我们还会很快相见。”李源因为不能同圆观畅叙以往的友情。不由得望着圆观流泪。圆观又唱起竹枝词,一步步向前走去。山长水远,还能听见歌声,歌声深切韵律高亢,不知唱的什么。初到寺前时唱的是: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还有一段唱的是: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又过了三年,李源当上了谏议大夫,做官三年死去。

【原文】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诀。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瓮”原作“人”,据明抄本改)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据明抄本改。)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出《甘泽谣》)

–节选自《太平广记》

无赖修行

在枫桥有一个横行霸道的人,向来游手好闲,品行恶劣、不守法度。因为害怕被按院(地方监察部门)访查发现,于是装出行善的样子,平日也持珠念佛、戒酒断荤。众多跟他同伙的人,也一起学他弃恶从善,并称他为师。但实际上,此人暗地里仍然一如以前、无恶不作。但是此人所谈的祸福吉凶,全都灵验,从此衣食供养等一天一天地丰盛起来。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有一天他突然想:“我本来没有真心实意要修行,尚且感得这么好的善报,看来确实是佛法不虚啊!”因此发真心学佛,找到一位修行不错的出家师父,求受了三皈五戒。过后,此人所预言的祸福之事,没有一件是说准了的,利养也就没有了。为此他抱怨说:“我原先靠欺骗假装修行,反而多有利养,现在真心学佛,却越是碰到不顺利的事情,佛法哪里有实际作用呢?”故而闷闷不乐,在那儿打瞌睡,忽然看见有人对他说:“你不要责怪我。你先前诈伪虚诳,妄谈祸福,我等得以互相帮助。现在你返邪归正,我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相互亲近,所以让你没有依靠了!”

【原文】

枫桥有一豪民,素行无赖。恐被按院访察,乃诈现善相,持珠念佛,戒酒断荤。诸恶党亦翕然从化,称之为师。而实私行非法,仍造众恶。但所言祸福,皆悉灵验,利养日盛。如此年余,忽自思曰:“我本无真心修行,尚感此善报,信是佛法不虚!”因发真心,觅一好师受三皈五戒。是后所言祸福百无一验,利养遂绝。出怨声曰:“我向以诈伪修行,反多利养,今真心学道,更见坎坷,佛法岂有实效哉?”闷而假寐,见有人告之曰:“汝莫怪我。汝向来诈伪虚诳,妄谈祸福,我辈得以互相佐助。今汝反邪归正,我辈不复能相亲近,故令汝无聊耳!”

–节选自蕅益大师《见闻录》,翻译来自互联网

三禽兽相敬

据《十诵律》记载,佛陀在讲敬僧时,提到自己过去世的因缘。

远古时,在雪山中有一棵大荜茭树,树上住着鵽鸟、弥猴,树下住着大象。三只禽兽起初互相轻慢,争执不休。一天,鵽鸟提议说:“我们相争已久,也没能分出高下,我也吵累了,不想再在争吵中度日。不知两位意下如何?”弥猴说:“我同意,我也吵烦了。”大象说:“我本来就不愿多讲话,但不知有何高见?”鵽鸟说:“我们可否换个方式相处。常言: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要像亲属—样,以长幼为序,晚辈供养长辈,长辈教导晚辈,为晚辈说法。”弥猴和大象都齐声说:“好!我们比比谁生得早。”鵽鸟和弥猴请大象先讲,大象说:“我幼时最初记事时,这棵大荜茭树还很矮,不妨碍我走路,树可以从我的腹下过去。”鵽鸟又请弥猴讲,弥猴说:“小的时候很淘气,常把树梢按到地上。”大象忙说:“您比我大多了,我应当尊敬您。”弥猴与大象再请鵽鸟回忆一下过去,鵽鸟回答:“山那边有一棵大荜茭树,树上结了很多好吃的果子,我吃了果子,飞临这里,正巧内急,在此方便一下,不想果核随著落地,第二年春天,这里就长出了小荜茭树苗来。春秋转瞬,小荜茭苗已经长成了今天这样的参天大树。”弥猴说:“哎呀!您比我年长太多了,我应当供养您,应当请您升座说法。”

大家分别了长幼,排定了次序,自此以後,大象恭敬、供养弥猴,听弥猴说法,闻法之後,转而向其它大象弘法;弥猴供养鵽鸟,听鹞鸟说法,然後向其它的弥猴弘法。鵽鸟则向其它鵽鸟说法。《四分律》另有一番描述:弥猴骑在大象背上,鵽鸟立在弥猴的身上,它们组成的团队四处巡行弘法。

由于闻法弘法的功德,它们都有许多改变。过去,它们只知生存,难免杀盗淫妄之类。闻法之後,它们不但自己明理,而且互相劝勉,改恶修善,积功累德。

当时的人们注意到禽兽忽然改变了性情,鵽鸟不再吃田间的谷物,弥猴不再偷吃水果,大像也不再踏坏庄稼,更不再伤人。禽兽改恶迁善的美德,令人们心生忏悔,互相动勉说:“禽兽尚且互相恭敬,改恶迁善,何况我们生而为人呢?”於是人们也都奉行五戒十善,社会安宁。

由于积功累德,鵽鸟、弥猴和大像,命终之後,得生天人。世间的人们同样以积功累德的成就,命终之後,也得生为天人。

其实,三只禽兽并不普通,佛说:“鵽鸟就是我的前世,弥猴是舍利弗的前世,大象就是目犍连的前世。”

接著,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若人不敬佛,及佛弟子众,

现世人诃骂,后世堕恶道。

若人知敬佛,及佛弟子众,

现世人赞美,后世生天上。

最后,佛订下戒条,比丘以受戒先后为序,早者为尊。无论是谁,只要受戒较早,即使仅仅早一小会儿(一须臾),也要入座在先,应供在先。

【原文】
又《十诵律》云:“尔时世尊说本生因缘,语诸比丘:过去世时近雪山下有三禽兽共住:一、鵽鸟,二、猕猴,三、象。是三禽兽初互相轻慢,无恭敬行,同作是念:我等何为不相恭敬?若前生者,应供养尊重教化我等。尔时鵽鸟、猕猴问象言:汝念过去忆何事?时是处有大荜茇树。象言:我小时行,此树在我腹下过。象、鵽问猕猴言:汝忆何事?答言:我忆小时坐地捉此树头,按令倒地。象语猕猴:汝年大我,我当敬汝,为我说法。象、猕猴问鵽鸟言:汝忆何事?答言:彼有大荜茇树,我噉其子。於此大便,乃生斯树,长大如是。是我所忆。猕猴语鵽:汝年大我,我当供养汝,汝当为我说法。尔时象恭敬猕猴,从听受法,为馀象说。猕猴恭敬鵽鸟,从听受法,为馀猕猴说法。鵽鸟为馀鵽鸟说法。(依《四分律》:鸟骑猴上,猴乘象上,处处游行,教化说法。)此三禽兽,先喜煞盗淫妄语。後相诫止,即舍此过,命终皆生天上。尔时世人见兽广行善法,不侵人谷,各自相诫云:畜生尚能恭敬,何况我等!尔时世人皆相恭敬,奉行五戒,命终之後,皆得生天。佛语比丘:尔时鵽者,则我身是;猕猴者,舍利弗是;象者,目连是。佛言:畜生无知,尚相恭敬,自利利他。何况汝等,以信出家,不相尊敬!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不敬佛,及佛弟子众,现世人诃骂,後世堕恶道。若人知敬佛,及佛弟子众,现世人赞叹,後世生天上。

佛种种因缘赞叹恭敬法已,语诸比丘:从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水,先受饮食。”

–节选自《法苑珠林》,翻译来自互联网

少昊

少昊以金德称王。他的母亲名叫皇娥,早年皇娥住在美玉建造的宫殿之中,夜夜织锦。有时白天她也会乘着木筏在水上游玩,经过旷远无际的穷桑水滨。这时有一位神童,容貌超凡绝俗,自称是白帝的儿子,也就是西方金星之神,从天而降来到水边,与皇娥相聚叙谈,游赏玩耍。他们演奏优美婉转的音乐,荡漾嬉戏竟然忘了回家。穷桑就是西海之滨,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桑树,枝干直上云霄八千尺,桑叶是红的,桑葚是紫的,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吃了桑葚的人可以长生不老。

白帝之子与皇娥乘筏泛游于沧海之上,他们利用桂树枝做成桅杆,把带有香气的茅草打结做成旗子,将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状放置在桅杆的顶端。据说鸠鸟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所以《春秋传》说“司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的象风鸟,就是这种鸠鸟的遗留。白帝之子与皇娥并肩坐在木筏上,白帝之子抚弄着用桐峰顶上的梓木制成的瑟,皇娥则和着瑟的旋律用清脆的歌声唱道:“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涵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着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后来民间就称游乐之处为桑中。《诗经》中的《卫风》一诗说:“期我乎桑中。”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白帝之子对歌唱道:“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就叫“穷桑氏”,也叫“桑丘氏”。到六国时,著阴阳五行之书的桑丘子,就是白帝的后裔。少昊帝主西方,所以又称“金天氏”,也叫“金穷氏”。当时有五只凤鸟随五方之色环绕飞翔,它们都飞落到少昊的庭院之中,因此少昊也称为凤鸟氏。那时,黄金在山中鸣响,白银从地下喷涌而出。喷出的白银有的形状如龟、蛇一类的动物,忽然又似人鬼的形状。有一条河水弯弯曲曲,也如龙、凤的形状,还有一座高山回绕曲折也如苍龙屈曲的样子,所以就有了龙山、龟山、凤水等的名称。人们也因此以龙蛇为姓,后世有人称为龙丘氏,此说出自班固的《艺文志》,也有以蛇丘氏为姓的,此说出自《西王母神异传》。

【原文】

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女更)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

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像也。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涵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着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俗谓游乐之处为桑中也。《诗》中《卫风》云:“期我乎桑中。”盖类此也。

白帝子答歌:“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至六国时,桑丘子着阴阳书,即其余裔也。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金鸣于山,银涌于地。或如龟蛇之类,乍似人鬼之形,有水屈曲亦如龙凤之状,有山盘纡亦如屈龙之势,故有龙山、龟山、凤水之目也。亦因以为姓,末代为龙丘氏,出班固《艺文志》;蛇丘氏,出《西王母神异传》。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译注的《拾遗记》

轩辕黄帝

黄帝出生在有熊国。他的母亲名叫昊枢,因为黄帝出生在戊已之日,所以凭借土德称王。当时有黄星高悬的祥瑞之兆。黄帝考查制定历法纪年,开始创造文字。黄帝居天子之位,戴冠冕,垂衣裳而天下大治。因为黄帝的礼服上画着衮龙的图案,所以后人才有“衮龙之颂”。轩辕黄帝改造竹排木筏制成船只,水中的鱼儿为之疾游腾跃,大海为之恬静无波。泛舟河面之上,沉玉璧获得符瑞。象征吉兆的泽马成群嘶鸣,有祥瑞之兆的山车遍布郊野。黄帝让乐师吹奏玉制的定音器校订音律,调正观测天文的浑天仪,让沮诵、仓颉、隶首、孔甲四位史官掌管图书典籍,派具有九行之德的贤士统辖天下。九行指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九种品德。黄帝让他们观天察地,祭祀神灵,也称他们为具有九种优良品德的贤臣。

和暖的风吹来,得道成仙的真人聚集在天庭,于是黄帝开始厌弃人间的世俗生活,他在昆台山上得道成仙,留下了他的帽子、宝剑、佩饰、鞋子在人间。昆台是鼎湖山最险峻的地方,黄帝在鼎湖山的险峰下建造馆舍。他乘云驾龙游玩。遥远的仙乡殊域,人们至今还到鼎湖山下拜望、祭祀黄帝。黄帝在位时,用神奇的金属铜铸造器物,在器物上都刻上铭文。等到黄帝升仙之后,群臣观看这些铭文,都是上古的文字,其中很多都消失湮灭、残缺不全了。凡是黄帝铸造的器物,都刊刻记录其产生的年代和具体时间,这些铭文文辞都很质朴。黄帝诏令诸侯、群臣接受德行教育,先让他们把理玉排列在香草编制的席子上,点燃沉香木、榆木制作的香料,捣碎各种珍宝使之成为碎屑,用沉香木、榆木的胶调和珍宝碎盾成为泥状,涂抹在地面,来辨别尊和卑、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位分。该事出自《封禅记》。

黄帝让他的大臣风后背着书囊,常伯扛着宝剑,早晨在洹山的流沙之地巡游,晚上回到南面的水滨,游行万里才呼吸一次。洹山的流沙好似轻沙细尘,脚踩上去就会陷进去,深度难以探测。大风吹起的细沙像烟雾,其中有许多神龙鱼鳖,它们都能飞翔。还有深绿色的石荷花,这种荷花形体坚实而轻盈,荷叶随风摇摆,覆盖在沙波之上。石荷花的一根花茎上有一百片叶子,一千年开一次花。这个地方也叫“沙澜”,是说风沙涌起形成沙浪。据说仙人宁封吃了沙中的飞鱼就死了,二百年后又转世再生,所以宁先生游沙海时写了一首七言诗赞颂说:“荷花鲜艳千年一盛开,飞鱼为食暂死百年而复生。”说的就是这里的花,这里的鱼。

【原文】

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故有衮龙之颂。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之祥踊,沧海为之恬波。泛河沉璧,有泽马群鸣,山车满野。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史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以观天地,以祠万灵,亦为九德之臣。
熏风至,真人集,乃厌世于昆台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立馆于其下。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绝域,至今望而祭焉。帝以神金铸器,皆铭题。及升遐后,群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多磨灭缺落。凡所造建,咸刊记其年时,辞迹皆质。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 【 事出《封禅记》。】
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出版《拾遗记》的译注

程伯鳞

徽州地方的商人程伯鳞,长久以来都居住在扬州,他拜观音大士非常的虔诚。乙酉年的夏天,北兵破了扬州城。程氏就向观音大士求救,于是就做了一个梦。大士告诉他说,你们一家十七口人,其中十六人都不在劫数之中,只有你在数难逃。

程氏醒过来之后,又很虔诚的祈请大士保佑,于是又做了一个梦。大士告诉他说,你前生杀了王麻子二十六刀,现在必须要偿还,绝不要逃避。你要吩咐家中十六口人,通通待在东厢房,你自己独自一人,在中堂等候,不要连累家人。程伯鳞听了之后,点头称是。

五天之后,有个北兵敲门。程伯鳞就问他说:‘你是不是王麻子呀,如果是的话,就来杀我二十六刀吧。如果不是的话,我们之间没有怨仇,你就不需要进门了。’

门外的兵说:‘我就是王麻子。’程氏就开门让他进来,兵下马之后,很惊讶的问他:‘你怎知我的名字?’程氏就把所做的两个梦告诉他。

兵就叹息说:‘你前世杀我二十六刀,我今世杀你报仇。那么来世你不是又要报仇吗?’于是就拿刀背,击了程氏二十六下而原谅他,并且还护送他们全家到金陵。

【原文】

徽州商人程伯鳞。久居扬州。事观音大士甚虔。乙酉夏。北兵破扬城。程祷大士求救。乃得梦云。汝家共十七人。余十六口俱不在劫。惟汝在数。不可逃也。

程既醒。又复恳祷。乃得梦云。汝前生杀王麻子二十六刀。今须偿彼。决不可逃。汝当分付家中十六口。并住东厢。汝独在中堂俟之。勿并累家人也。程颔之。

越五日。北兵扣门。程即问曰。汝非王麻子乎。若是王麻子。可来杀我二十六刀。若非王麻子。则本无怨。不须进门。

兵云。我正是王麻子。程遂开门纳之。兵下马惊问。汝何以知我姓名。程具以两梦告之。

兵叹曰。汝前世杀我二十六刀。我则今世报汝。我今杀汝。汝于来世。不将又报我乎。乃以刀背。斫程二十六下而宥之。携其家属。同至金陵。

–节选自《藕益大师见闻录》,翻译转载自互联网

叶县归省禅师

叶县归省禅师道眼通明,性情却是严厉、冷淡、枯寂,很多人都很敬畏他。

浮山法远(后承嗣叶县省)、天衣义怀(后承嗣雪窦显)两人去参叶县省的时候,正值那里人多。当时是冬天,下着大雪,天气很冷。叶县省和尚赶人离开,不但骂,而且用水泼过道,把大家的衣服都泼湿了。好多人都对省和尚的这些做法颇为不满,相继离去。只有浮山远、天衣怀二人不走,你不让住房子,我们就整理好衣物被褥住在过道里,在过道里打坐。叶县省和尚赶他们走,厉言厉色地说:“你们若还不走,我就打你们!”浮山远上前答话:“我们两个跑了数千里,特地来跟您学禅。怎么能因为被泼了一勺水就走啊!您要打就打,打死了也不走!”省和尚笑了:“既然你们两个要参禅,那就去挂单吧。”于是两人就住下了。后来省和尚又请浮山远作了典座。

大众的生活很清苦,远典座趁老和尚不在家,偷钥匙取出油面,给大家做了一顿五味粥,改善改善生活。谁知道粥刚做好,老和尚就回来了,这事被发现了。大家吃完了五味粥,老和尚坐在堂外,叫人去把远典座找来。浮山远只好过来自首,请求责罚。老和尚叫人算算这顿五味粥值多少钱,把浮山远的衣服用具估个价格赔上,打了三十拄杖,赶出庙去。远托人求情,老和尚不准。又求老和尚说:“不住庙,只去听禅,可不可以?”老和尚也不准。有一天,老和尚出门,看见远禅师在庙前走廊下站着,就向远索取站走廊的租赁费。浮山法远面无难色,到大街乞钱还给他。老和尚看见法远在大街乞钱还债,回来对大家说:“看来他是真心学禅。”就准许他又回到寺院里来。

【原文】

叶县省和尚严冷枯淡。衲子敬畏之。浮山远天衣怀在众时。特往参扣。正值雪寒。省诃骂驱逐。以至将水泼旦过。衣服皆湿。其他僧皆怒而去。惟远怀并叠敷具整衣。复坐于旦过中。省到诃曰。尔更不去我打尔。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若打杀也不去。省笑曰。尔两个要参禅。却去挂搭。续请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远窃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粥熟省忽归赴堂。粥罢坐堂外令请典座。远至首云。实取油面煮粥。情愿乞和尚责罚。省令算所直估衣钵还讫。打三十拄杖出院。远舍于市中。托道友解免。省不允。又曰。若不容归。秖乞随众入室。亦不允。一日出街次。见远独于旅邸前立。乃云。此是院门房廊。尔在此住许多时。曾还租钱否。令计所欠追取。远无难色。持钵于市化钱还之。省又一日出街见之。持钵归为众曰。远真有意参禅。遂呼其归。
–节选自《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翻译转载自互联网

释僧生

西晋蜀郡有一个和尚叫释僧生,从小出家,坚持苦行,是蜀郡三贤寺的主持,经常读诵《法华经》,平时在山中每到读经的时候,就会感应到老虎到他面前蹲下来停经,整部经诵完了菜离开。经常讽诵吟咏的时候,就会见到左右四个人来当侍者。后来虽然年纪大了变得衰老了,但是诵经更加的勤奋激励,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懈怠。

【原文】

西晋蜀郡沙门释僧生,小出家,以苦行致目,为蜀三贤寺主,诵《法华经》。寻常山中诵经时至,每感虎来蹲前听,部讫乃去。常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励,遂终其业也。

–节选自《法苑珠林》

Page 6 of 7
1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