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杂宝藏经》提到:”过去有一个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经常到僧之席次请两个比丘到家里来供养,有一次有一个老比丘到她家里接受供养,这个老比丘年纪很大,慧根愚昧,对于佛法什么都不知道,吃完斋饭以后,这家的女人至心的请求老比丘讲法,在老比丘前敷座闭上眼睛静坐着,老比丘知道自己给她讲不了法,趁着她闭上眼的时候偷偷的逃走回到寺庙了,然而这家的女人至心的思量到:有为的法,无常苦空,不能够得到自在。如此深下心来观察,不久就证得了须陀洹果,证果以后,她就到寺里找那位老比丘,来报答让她证果的恩情。然而这个比丘知道自己无知,知道她来了就逃走了,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处处躲着她。这个女人苦求见她好多次都没有见到,就等老比丘自己出现,等老比丘出现了,这个女人就把自己证果的前后过程跟老比丘说了,来报答老比丘的恩情。老比丘知道了以后更加的惭愧,自己非常的自责,不久也证得了须陀洹果。所以那些修行佛道的人应该至心精诚的求法,如果求法的心是最诚挚的,一定会有所收获。“

【原文】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於僧次请二比丘,就舍供养。後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座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泯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节选自《法苑珠林》

小婢住莫流

长老毕陵伽婆蹉眼睛经常疼,去乞食的时候经常要过恒河水,到了水边弹指说:“小婢停下来不要流了”,恒河水就分成两断,长老得以过去,恒河神到佛陀那里对佛陀说:“佛陀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经常骂我小婢停下来不要流了”,佛陀对长老说:“毕陵伽婆蹉向恒河神忏悔!”毕陵伽婆蹉就合掌对恒河神说:“小婢不要嗔恨了,我现在向你忏悔!”这个时候大家都笑了说:“你为什么忏悔的时候又骂了人家?”,佛陀对恒河神说:“你看到毕陵伽婆蹉合掌忏悔了吧,忏悔的时候没有傲慢说的这个话,他并不是有意的,这个人五百世以来经常投生在婆罗门家中,经常傲慢尊贵,轻贱其他人,这些只是他往世的习气,并不是他有心为之”

【原文】

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 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 “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 ” 佛告: “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 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 “小婢莫瞋!今忏谢汝! ” 是时,大众笑之: “云何忏谢而复骂耶? ” 佛语恒神: “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

–节选自《大智度论》

水盛禅师传

水盛禅师是饶之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姓范,号无住,禅师出生的时候祥瑞的光照充满了屋子,等到禅师长大成为孩童的时候,就以做佛事为乐,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就在罗山寺跟随出家僧人常公,常公让他去乡里的私塾里学习,但是禅师却每日打坐参禅。一天自己刺血来书写金刚经,让常公看到了,常公呵责道:“每天不读书就做这个?”禅师很淡然的对常公说:“读书如果能免除生死的话,那我一定不会懈怠的,但是读书考取功名根本免不了生死。”常公说:“你这个黄口小儿,你现在好好做个儒生读书,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入道也不晚。”禅师没有再说话。常公虽然感觉到禅师与众不同但是始终还是想督促他去读书。

等到出家为僧,就去蒋山月庭忠禅师门下,当时孤舟济禅师为首座,孤舟济禅师给他看《皖山凝示蒙山异公语》,禅师感叹道:“这已经是第二次看到了”

禅师在一个屋子里禅坐,把身体的三百六十节骨头,八万四千毛孔,以及山河大地都摄入一念,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变幻不定难以控制,继续凝神定视,双瞳合二为一,汗水从眼睛流过也感觉不到痛楚,后面经过三四天,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也不会撼动自己了,禅师相信自己一定会证悟,所以把自己所携带的书籍全都给烧了,并且发愿:如果这一生不能够作佛就下无间地狱!旁边的人听到都感到不屑。

又一次经过匡庐,居住在东林,禅师又再一次发奋说:“今天如果不能够证道就死在蒲团上”。就在蒲团上结跏趺坐,持续的精进,到半夜的时候,在最危难孤独的时候,舍命一跃,不自觉中就像从荆棘林里走了出来,所走的地方,忽然就变的平坦了,秋天的朗朗夜空的月亮,独自的照耀着,反过来看自己的身体,清澈透明,自己只剩下一个念头还在,禅师仍然以为会堕落在断灭里,继续精进修行不懈怠,等到回到罗山,才整体打成一片,禅师以祖师的证悟的例子来参考,都能明白了,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后来就在东林掌管藏经阁的钥匙,有一次读到妙喜禅师的“明心见性非桑门事”又感觉到疑惑自己不能解释明白,有的人讥讽说:“佛法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言语道断,你又怎么这样的凝滞呢?”于是禅师心中的疑惑像被洗去了一样,自己不敢再说自己已经达到了。

过了五年,再次向孤舟济禅师问道,孤舟济禅师说道:“蒙山曾经说过,载松道人,不因为二缘而出生,达摩埋葬在熊耳,留下一只鞋回到了西方,这是神通吗?还是佛法本应就是这个样子?“禅师说:“这是形神的妙用而已”孤舟济禅师说道:“不是这样的,有一天你会知道的”。

禅师又到无为那里,参拜无能教禅师,跟无能教禅师说了与孤舟济禅师的对话,无能教禅师说道:”因为你不能解的原故”,禅师忽然大悟,以前的各种玄妙知解都脱去了,再看从前见就像通宵一梦一样,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一切皆空,等到觉悟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

无能教禅师举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让禅师来个颂,禅师冲口说道:“赵州道无,猛虎当路,狐兔潜踪,佛祖罔措”,无能教禅师又让他参颂赵州的有字公案,禅师说道:“狗子佛性有,面南看北斗,更拟问如何,虚空开笑口。”无能教禅师肯定了禅师的证悟,摸他后背说道:“你以后一定会弘扬广大宗门”

禅师辞别无能教禅师以后去了浮梁,荐福海印禅师请水盛禅师分座说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水盛禅师隐居南巢,巢地的民众柳氏在山上给禅师建了一个修行的道场,起名竺源,请水盛禅师来居住,巢地的五座山峰下,以前有五个龙潭,听说水盛禅师要来,都乘风雷飞走了。

天历己巳年,朝廷派遣官员来请水盛禅师主持西湖妙果寺,水盛禅师弘扬宗门,一时震撼四方,门徒禅客一时云集,甚至还有人不远万里来参拜禅师。后来行役僧之令,水盛禅师隐退又回到了南巢那里,但是仰慕的人也越来越多,宗藩宣让王多次派遣使者让水盛禅师出山,但是水盛禅师都以年老身体有病推辞掉了。

水盛禅师常嘱咐门徒道:凡是剃发穿僧服的人,应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要相应,来纠正自己的证悟到的境界,灵灵自照,时间久了就会自然的加深,具足大无畏,就像透过水的月光,万浪千波也打散不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生死阴魔所迷惑,这是我自己生平切切实实证到的,所以这里说出来教诲大家。

水盛禅师德行高尚,就像那壁立千刃的悬崖,广信祝蕃远经常说道:番阳竺源,吴中断崖,那是人中的孤峰悬崖,只可远观却不能与之相比。人们都说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水盛禅师有三关语来考验那些前来参访求道的人:

一, 父母未生已前,向甚处安身立命?

二,三千里外定誵讹,因甚对面不相识?

三,展手云,此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

来的人大多没有契中禅师的禅机。

到了正七年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水盛禅师召集徒众,在膝上的纸上写完偈子就端坐圆寂了,禅师的弟子把禅师的全身奉到了珠峰的塔中,等到将要下葬的时候,当夜有光亮,就像天上有蜡烛下来,交相通贯,不一会就散到了五个山峰顶,又合到了塔中,前后三天才停止了,巢地方圆几十里的居民都聚集来观看,感到很惊异。水盛禅师圆寂时七十二岁,出家为僧五十三年。

【原文】

水盛禅师,饶之乐平人,姓范氏,号无住。生时祥光照室,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年十七,从沙门常公于罗山寺,常使受学乡校,而师每耽禅寂,一日刺血书金刚经,常见之,呵曰:不读书,早事此耶?师徐对曰:读书能免生死,固不敢懈,第不免尔!常曰:汝黄口小儿,姑注意于儒,他时入道未晚也。师弗答。常虽奇之,终欲使卒其学。

既剃落,谒月庭忠于蒋山。时孤舟济为首座,济以皖山凝示蒙山异公语示之,师抚几曰:于此已见二公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及山河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瞳,与合为一,污从眦流,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摇撼不动,师自信法决可证,因取所携书帙火焚之,且发愿云:吾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地狱也!傍观者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止东林,复奋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夜参半,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丛中,所履之地,忽尔平沉,而秋空素月,连娟独照;返观自身,澄澄湛湛,惟有一念不忘在。师犹以堕于断灭,益进修弗懈,洎归罗山,方全体顿现。参以诸祖契证,坦然明白,自谓开悟,及掌藏钥于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语,又复致疑不能释。或诮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子何太滞也?于是胸中荡焉若洗然,不敢谓已至。

越五载,重谒济,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磨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曰:此形神俱妙而已。曰:不然,子他日当自知之。

师复往无为,参无能教,举济话,教曰:为汝弗解故也。师忽大悟,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见,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教俾颂赵州无字话,师冲口曰:赵州道无,猛虎当路,狐兔潜踪,佛祖罔措。又令颂有字话,师曰:狗子佛性有,面南看北斗,更拟问如何,虚空开笑口。教肯之,抚其背曰:尔后当大弘吾宗。

师辞归浮梁,荐福海印请分座说法。久之,隐居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曰竺源,请师居之。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所,闻师至,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遣官以聘起师,主西湖妙果。师弘阐宗旨,震撼四方,学徒一集,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时已行役僧之令,师引退,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遣使者致师,师以老病固辞。

师常嘱学徒云:凡剃发染衣,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灵灵自照,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始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师生平实证实悟者,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广信祝蕃远常云:番阳竺源,吴中断崖,其人类孤峰悬崖,可仰望而不可攀跻。人称之为实录。

垂三关语示学者:一,父母未生已前,向甚处安身立命?二,三千里外定誵讹,因甚对面不相识?三,展手云,此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学者多不契其机。

至正七年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师召四众戒敕之,引纸膝上书偈,端坐而逝。弟子奉全身塔于珠峰。将葬,是夜有光,如匹练自天际下烛,交相通贯,未几,散布五峰之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师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三。

《首楞严经行法释要》程叔彪

下载衔接:

首楞严经行法释要

吾师程公(程叔彪居士),号春江病叟,别号解脱长者。上海奉贤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在前铁道部任文职工作。程公宿根深厚,一生淡于名利,谛信佛法,通达大乘义理,融会禅、密、净而归一心。

程公最初修学时,即得亲近密宗大德(诺那上师、圣露上师、贡噶上师、督噶上师。详见《五师回忆录》。)通达密宗义理,修持实践,深达法要,证悟心源。後又亲近禅宗大德虚云大师,随侍多年,蒙师摄受。在大师之殷重教诲,严厉棒喝下,契入一心,圆融无疑矣。程公之证悟深得大师印可。大师曾录写张拙诗一首上款是叔彪下款是虚云,以作纪念。

是时正值四十年代初期,日寇入侵,国难方殷。虚云大禅师为使中华民族早日解脱战难之苦,亲自在重庆启建祈祷和平法会,日夜不停拜大悲忏,四十九天之久。程公一直随侍大师身边,形影不离,至心念大悲咒,观音圣号,念念不断。自曰:『发心修行,不忘历劫父母众生,今日为救民众,为济苦难,吾应尽心。』於此可见程公爱国之深,悲心之切也。

程公依虚云大师开示,常端坐无念,一日,於打坐时,身心脱落,明见自性。出定後,感觉清凉自在,即禀告大师自己证悟之体验,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不落无记,久久身心脱落,犹如虚空,觉明虚净。大师当下为之印证:理上明心,事上见性。

程公於彻悟後,著述有:

一、《大佛顶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三十余万字)

二、《无门直指》(五十余万字)

程公於九十岁时,仍耳聪目明,自曰:『不久人世了。』乃又著述《佛法大意》、《佛法简述》、《五师回忆录》、《楞严经是真非伪》。四小册。

程公悲愿重重,利生心切,不辞辛劳,不顾年高,勤於著述,以文字般若,指引後学之人,普入佛之正知见也。彼开导後学,耳提面命,契理契机,不厌不倦。如曾於一九八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对萧君家隽开示云:『汝修持净土二十多年了,不必兼修禅宗,应一门深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四臂观音、破瓦法,是密宗往生西方净土法门,应修持的。要知弥陀即般若,般若即弥陀。一如不二也。』

又对陈君妙丽开示:『禅宗是佛长子,对机者先修禅宗,等破本参以后,应兼修净土,梁皇忏、大悲忏应常拜,求佛加被,以明悟自心。坐禅时应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无记,亲见本性。破瓦法应兼修。明心後,信愿念佛,不禅而禅,不修而修,才是禅净双修。禅若要参,愈参愈远。贴体衣衫不穿上去,不是更好吗!禅宗那有这么多噜苏,直下就是!』

程公於一九八一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示疾,突患小中风,然神志清醒,目光炯炯,乃关照後事。其时彭慧居士等及家属随侍在侧。至一九八一年农历八月初六日上午十时卅分念佛而逝,九小时後头顶犹温,卅小时後沐浴更衣,四肢柔软如生。往生之前一夜,陈君妙丽梦见程公示现圆寂之相,次日往谒程公,果然已往生了。她乃坐遗体旁念佛,闻到阵阵檀香味,久久不散,彭慧居士及程公之儿女等亦同时闻到。程公享寿九十岁。遗体火化後,出现坚固子与舍利花,遵遣嘱将骨灰撒入江河,与水族结缘。复旦大学教授应成一老居士挽云:

功行该显密禅净之全得大圆满

著述继杨欧范江而後放无量光

吾於修学中亲近程公多年,深得法益,叹为希有,真大善知识也。程公行解相应,顶门具眼,实是末法之良师。随侍数年,获益颇多,难以一一尽叙。今略举二点为鉴:

其一,程公一再殷切教诫学人:『我佛世尊之慈悲开导,加持护念,众生才得闻佛法,修戒定慧,教下如是,禅宗亦不例外。吾人为什么不可求佛加被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了。』程公此番开导,亦正针对吾人执空之偏见,直下揭示了空有不二、理事一如之中道义谛。程公在一生修学中行解相应,不落二边,虽已彻悟心源,仍每日礼佛不间断(十万大礼拜圆满),愈到晚年行持愈切。殷重告诚诸多学人:『觉了梦幻,至心念佛,切愿生西。』实是悲心之流露也,学人至今难以忘怀。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程公一生修行之宗旨,亦是程公开导後学之宝鉴。

其二,程公一再提示学人,《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复教诫:『修禅行人如有各种境界出现时,万万不可贪着,不论乐、明、空等相,均是幻妄。若一有欢喜执着,重则着魔发狂,轻则倒退,不能开悟。定中所见之相,勿向外人说。除非求善知识印证方可说。』程公这一开示,犹如金刚王宝剑,斩断吾人修行中一切妄执。真是无染无着当体空,邪诱魔挠均无踪。程公之所以修行成就,由其一法不立,彻悟心源,行解相应 ,回归净土。实是吾人末法修行中之楷模与明师,吾庆幸此生有缘得遇,实希有难逢,宜依教奉行,不空过也。《无门直指》手稿,程公原存於彭慧居士处,一九九四年秋,彭慧居士将离沪赴澳洲,将此书殷请上海佛教书局付印。今者,《无门直指》即将出版,因缘殊胜,众生有福也。愿诸读者大开智慧之门,於此书获心地法门之启钥,程公当在常寂光中含笑如如矣。

菩萨戒弟子 佘雷拜撰

一九九六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於上海 时年九十二岁

《无门直指》程叔彪

下载衔接:

《无门直指》(修订版)

吾师程公(程叔彪居士),号春江病叟,别号解脱长者。上海奉贤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在前铁道部任文职工作。程公宿根深厚,一生淡于名利,谛信佛法,通达大乘义理,融会禅、密、净而归一心。

程公最初修学时,即得亲近密宗大德(诺那上师、圣露上师、贡噶上师、督噶上师。详见《五师回忆录》。)通达密宗义理,修持实践,深达法要,证悟心源。後又亲近禅宗大德虚云大师,随侍多年,蒙师摄受。在大师之殷重教诲,严厉棒喝下,契入一心,圆融无疑矣。程公之证悟深得大师印可。大师曾录写张拙诗一首上款是叔彪下款是虚云,以作纪念。

是时正值四十年代初期,日寇入侵,国难方殷。虚云大禅师为使中华民族早日解脱战难之苦,亲自在重庆启建祈祷和平法会,日夜不停拜大悲忏,四十九天之久。程公一直随侍大师身边,形影不离,至心念大悲咒,观音圣号,念念不断。自曰:『发心修行,不忘历劫父母众生,今日为救民众,为济苦难,吾应尽心。』於此可见程公爱国之深,悲心之切也。

程公依虚云大师开示,常端坐无念,一日,於打坐时,身心脱落,明见自性。出定後,感觉清凉自在,即禀告大师自己证悟之体验,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不落无记,久久身心脱落,犹如虚空,觉明虚净。大师当下为之印证:理上明心,事上见性。

程公於彻悟後,著述有:

一、《大佛顶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三十余万字)

二、《无门直指》(五十余万字)

程公於九十岁时,仍耳聪目明,自曰:『不久人世了。』乃又著述《佛法大意》、《佛法简述》、《五师回忆录》、《楞严经是真非伪》。四小册。

程公悲愿重重,利生心切,不辞辛劳,不顾年高,勤於著述,以文字般若,指引後学之人,普入佛之正知见也。彼开导後学,耳提面命,契理契机,不厌不倦。如曾於一九八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对萧君家隽开示云:『汝修持净土二十多年了,不必兼修禅宗,应一门深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四臂观音、破瓦法,是密宗往生西方净土法门,应修持的。要知弥陀即般若,般若即弥陀。一如不二也。』

又对陈君妙丽开示:『禅宗是佛长子,对机者先修禅宗,等破本参以后,应兼修净土,梁皇忏、大悲忏应常拜,求佛加被,以明悟自心。坐禅时应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无记,亲见本性。破瓦法应兼修。明心後,信愿念佛,不禅而禅,不修而修,才是禅净双修。禅若要参,愈参愈远。贴体衣衫不穿上去,不是更好吗!禅宗那有这么多噜苏,直下就是!』

程公於一九八一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示疾,突患小中风,然神志清醒,目光炯炯,乃关照後事。其时彭慧居士等及家属随侍在侧。至一九八一年农历八月初六日上午十时卅分念佛而逝,九小时後头顶犹温,卅小时後沐浴更衣,四肢柔软如生。往生之前一夜,陈君妙丽梦见程公示现圆寂之相,次日往谒程公,果然已往生了。她乃坐遗体旁念佛,闻到阵阵檀香味,久久不散,彭慧居士及程公之儿女等亦同时闻到。程公享寿九十岁。遗体火化後,出现坚固子与舍利花,遵遣嘱将骨灰撒入江河,与水族结缘。复旦大学教授应成一老居士挽云:

功行该显密禅净之全得大圆满

著述继杨欧范江而後放无量光

吾於修学中亲近程公多年,深得法益,叹为希有,真大善知识也。程公行解相应,顶门具眼,实是末法之良师。随侍数年,获益颇多,难以一一尽叙。今略举二点为鉴:

其一,程公一再殷切教诫学人:『我佛世尊之慈悲开导,加持护念,众生才得闻佛法,修戒定慧,教下如是,禅宗亦不例外。吾人为什么不可求佛加被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了。』程公此番开导,亦正针对吾人执空之偏见,直下揭示了空有不二、理事一如之中道义谛。程公在一生修学中行解相应,不落二边,虽已彻悟心源,仍每日礼佛不间断(十万大礼拜圆满),愈到晚年行持愈切。殷重告诚诸多学人:『觉了梦幻,至心念佛,切愿生西。』实是悲心之流露也,学人至今难以忘怀。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程公一生修行之宗旨,亦是程公开导後学之宝鉴。

其二,程公一再提示学人,《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复教诫:『修禅行人如有各种境界出现时,万万不可贪着,不论乐、明、空等相,均是幻妄。若一有欢喜执着,重则着魔发狂,轻则倒退,不能开悟。定中所见之相,勿向外人说。除非求善知识印证方可说。』程公这一开示,犹如金刚王宝剑,斩断吾人修行中一切妄执。真是无染无着当体空,邪诱魔挠均无踪。程公之所以修行成就,由其一法不立,彻悟心源,行解相应 ,回归净土。实是吾人末法修行中之楷模与明师,吾庆幸此生有缘得遇,实希有难逢,宜依教奉行,不空过也。《无门直指》手稿,程公原存於彭慧居士处,一九九四年秋,彭慧居士将离沪赴澳洲,将此书殷请上海佛教书局付印。今者,《无门直指》即将出版,因缘殊胜,众生有福也。愿诸读者大开智慧之门,於此书获心地法门之启钥,程公当在常寂光中含笑如如矣。

菩萨戒弟子 佘雷拜撰

一九九六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於上海 时年九十二岁

文殊师利般若经

文殊师利般若经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

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

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舍利弗复语文殊师利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

文殊师利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云何说有众生及众生界?

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

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

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

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议。

又问:众生界相,为有住不?

答曰:众生无住,犹如空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

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

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

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

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义。

佛言:便说。

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

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

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

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

佛言:汝坐道场乎?

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佛言:云何名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

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何以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何以故?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说斯义。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声闻戒耶?答曰:见。

佛言:汝云何见?

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

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观佛?

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

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

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

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

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何以故?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若过心行名为凡夫。何以故?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尽得阿罗汉。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文殊师利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谁能坐者?亦无起者,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不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言我是如来,谓我为如来乎?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谓不是如来为如来耶。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出现于世耶?

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出现。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

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

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

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

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著,谓有出世,谓佛灭度。

佛语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所解。何以故?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法,谁当诽谤?谁当赞叹?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议耶?

佛言:亦不思议。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

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何以故?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

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于众生中为最胜耶?

文殊师利言: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但众生相亦不可得。

佛言:汝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耶?

文殊师利言: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无成就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耶?

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众生,无差别相。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为无上福田耶?

文殊师利言:如来是无尽福田,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无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无有明闇生灭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种,亦无增减。

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植种不增不减?

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尔时大地以佛神力,六种震动,现无常相,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终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

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是不可思议。何以故?所说法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说实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议不可说,思议亦不可说,如是思议不思议性,俱不可说,一切声相非思议,亦非不可思议。

佛言:汝入不思议三昧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更有胜妙寂灭定不?

文殊师利言:若有不思议定者,汝可问言,更有寂灭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议定尚不可得,云何问有寂灭定乎?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定,不可得耶?

文殊师利言:思议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议定者,不可得相,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于诸佛久殖善根,净修梵行,乃能演说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罗蜜中。

文殊师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罗蜜中,能作是说,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般若波罗蜜若住于无,亦是我想,亦名处所,离此二处,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非思议境界,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文殊师利言: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则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是般若波罗蜜故。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无知无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议,无知无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体本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若无有物,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是有为无为功德。若如是知,则无心想,无心想者,云何当知?有为无为功德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亦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恶,无等等,无相无貌。

佛告文殊师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

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铤,先加锤打,方知好恶,若不治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如诸如来,自说己智,谁当能信?

文殊师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是无动行,不断贪欲、嗔恚、愚痴,亦非不断。何以故?无尽无灭,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为正信。

佛告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深解斯义。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若说如是甚深正法,谁能信解,如闻受行?

佛告迦叶:今此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乃能读诵,信解受持,亦为他人分别演说。譬如长者,失摩尼宝,忧愁苦恼,后若还得,心甚欢喜!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亦复如是,有信乐心,若不闻法,则生苦恼,若得闻时,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当知此人,即是见佛,亦即亲近供养诸佛。

佛告迦叶: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出时,是中诸天,见是树已,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敷!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复如是,此人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于当来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亦能为人聚落城邑,广说流布,当知是人,佛所护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有能信乐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已修学,殖众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无上真摩尼宝,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曾见。

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余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亦复如是,当知此人已曾闻故。

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亦曾亲近无数诸佛,从闻般若波罗蜜,已修学故。譬如有人,先所经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华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华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如是之人,皆曾见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而更劝说。当知此辈已从文殊师利,曾闻如是般若波罗蜜故。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将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信乐听受,以是相故,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闻修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欲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挂碍,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得三转十二行法轮,亦自证知,而不取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诸佛名字,亦悉了达诸佛世界,无有障碍,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犹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

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

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

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是菩提中,亦无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议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不生懈怠,当知是人,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闻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

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药木,皆依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增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违背。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城邑、聚落,当于何处演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今此会中,若有人闻般若波罗蜜,皆发誓言:于未来世,常得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是信解,未来世中,能听是经。当知此人,不从余小善根中来所能堪受!闻已欢喜!

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从汝听是般若波罗蜜,应作是言:此般若波罗蜜中,无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亦无凡夫生灭等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问我言:云何如来说般若波罗蜜?我当答言:一切诸法,无诤论相,云何如来当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见有法可与法诤论,亦无众生心识能知。

复次,世尊!我当更说究竟实际。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实际,阿罗汉无别胜法。何以故?阿罗汉法、凡夫法,不一不异故。

复次,世尊!如是说法,无有众生已得涅槃,今得、当得。何以故?无有决定众生相故。文殊师利言:若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我当作如是说,其有听者,不念不著,无闻无得,当如幻人,无所分别,如是说者,是真说法。是故听者,莫作二相,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无取舍故。若人问我,当作是说,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问,作如是住,心不退不没,当如法相,随顺般若波罗蜜说。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见诸佛,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欲亲近诸佛,如法供养,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言如来是我世尊,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言如来非我世尊,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无作三昧,无异相故,一切法无生无出故。

若欲知一切法假名,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知一切众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

若欲知一切众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实际,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若欲知一切如来神通变化无相无碍,亦无方所,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不堕恶趣,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解说,随顺实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知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住佛国。若闻如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心生信解,当知此辈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学此法印,超过恶趣,不入声闻辟支佛道,以超过故。

尔时帝释三十三天,以天妙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天曼陀罗华等,天栴檀香及余末香,种种金宝,作天伎乐,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并诸如来及文殊师利,以散其上,作是供养已,愿我常闻般若波罗蜜法印。

释提桓因复作是愿:愿阎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闻是经,决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一切诸天,为作拥护。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得决定诸佛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无量!

尔时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种震动!佛时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来印般若波罗蜜相。

佛言:文殊师利!如是!如是!说般若波罗蜜已,皆现此瑞,为印般若波罗蜜故,使人受持,令无赞毁!何以故?无相法印,不可赞毁!我今以是法印,令诸天魔,不能得便。

佛说是已,尔时诸大菩萨及四部众,闻说般若波罗蜜,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终

Page 11 of 12
1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