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金蓮花生大士:
依靠“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可任運成就修法的一切順緣、
消除一切違緣障礙、
病緣害緣、三百六十種疾病障礙、
八十萬種魔障、二萬一千種驟魔、三百六十種本魔、
詛咒、厭勝、壓制,
不吉祥卦象、噩夢、凶兆、嚴重災難相等一切違品的惡緣。
鄔金蓮花生大士:
依靠“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可任運成就修法的一切順緣、
消除一切違緣障礙、
病緣害緣、三百六十種疾病障礙、
八十萬種魔障、二萬一千種驟魔、三百六十種本魔、
詛咒、厭勝、壓制,
不吉祥卦象、噩夢、凶兆、嚴重災難相等一切違品的惡緣。
太乙金华宗旨
回光守中
吕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 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
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
凡人自(口内刀字huo)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 ‘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 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译文: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 关尹子 ) 。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所谓「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是「有中似无」;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要专心练功一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火。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是人们常说的「火侯」。
在广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那就是最顺当。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就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人原是「想」少「情」多,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练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目。」 黄帝素问也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 道理,长生之方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请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你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澈。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练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练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练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
自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一说。孔子云:「致知」,释迦号:「观心」,老子云:「内观」,皆是指此一法也。但是「反照」这二个字,人人都会说, 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涵义。「反」者,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种种的行为,便说做到了「返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順緣隨他去,
逆緣隨他來,
一切無所求。
卡尔·荣格:我们的外部境遇是内心世界的向外投射。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荣格
往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荣格
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荣格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荣格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面的最好方法。
——荣格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改变你的「命运」
——荣格
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荣格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荣格
你想去找别人来抱怨,而且是那个曾对你做过不公之事的人,那个不理解你的、误解了你的,伤害过你的感情、忽视过你,不认可你、而且污蔑过你的人吗?
对了
他还对你做过些什么坏事呢?
在这中间,你没有看到你自己的虚荣吗?你那无止境的荒谬的虚荣?
——荣格
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荣格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
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荣格
I We=Fully I
我;我们=完整的我
——荣格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荣格
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荣格
摘自《水晶與光道》南開諾布仁波切
蒋秋多傑又用了三四個小時傳授我大圓滿的真實解釋,不是以知識的方式,而是以一種非常直接、輕鬆、友好的談話方式。我受過那麼多正規教育,這是第一次一位上師以這種直接的方式傳授我。他自然並連貫地高聲說法,就像說一部大圓滿密續,我知道,即使再博學的學者也做不到這一點。他講的不是知識,而是明性。
從那天開始,我以往非常看重的知識研究就不那麼重要了,我的思想建設完全崩潰。
祥秋多傑從未受過知識教育,他的智慧和種種功德卻十分顯赫。他每天坐在自己屋前封閉的天井中,接納前來求法求醫的人。他從未學過醫藥,他的醫藥知識是從偉大明性中自然顯現的,而此明性是生自他的禪觀。
當我剛開始和祥秋多傑住在一起時,他要我為他做口授筆錄,因為他不會讀寫。我坐在屋內窗邊的桌旁,能看到外面天井中的上師,他一邊為病人和弟子們忙碌,一邊毫無片刻猶豫地口授。我寫好後,會向外喊我完成了,他就暫時打斷和來者的談話,繼續不間斷地口授,有時是散文,有時是偈頌,但他從不問:「剛才我說到哪兒了?」相反,常常是我請他重述我忘記的內容。
剛開始筆錄時,我相信他口授的內容不可能和諧一致,但夜晚我重讀記錄,發現整個結構次序是那麼連貫,如同經過完美構思的學術著作。我們連續工作了幾個星期,完成了一部分量很重的著述,後來我看到類似這樣的二十幾部著作,都是他向弟子們口授的。
關於我的上師蒋秋多傑的明性,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將這些神通解釋得很明白。有一次他治癒了一個病人,病人為感恩,派了僕人帶禮物送給上師。禮物是繩子捆紮的大包,裡面有許多小包的茶。僕人帶著禮物騎馬出發。一天夜裡,離蒋秋多傑家還有兩天的行程時,他用小刀將包裹割開,拿走了三分之一的茶葉,然後小心地封好,包變小了,但是很完美,似乎從未打開過。
兩天后,我正在祥秋多傑家中,他突然要夫人準備飲食,說有客人馬上就到。他身邊的人對這種事見慣不驚,上師夫人立刻去準備。上師要求食物和所有餐具要正式擺設,但特別規定不許放刀子。
那位僕人到後,我仔細地看究竟會發生什麼事。他非常恭敬地將包裹呈上並轉達他主人的謝意。祥秋多傑也向他致謝,將包裹放在一邊說“一會兒再打開”,並請他進餐。飯比我們平時吃的豐盛,有很多道菜。他吃得津津有味。肉端上來時,他看桌上沒有切肉的刀,就把手伸到自己衣服裡摸刀子。上師瞪了他一眼,然後平靜地說:“朋友,沒用的,兩天前的晚上你把它忘在路邊的大石頭上了。當時你還用它割開包,偷了三分之一的茶葉。”
當地人都知道這件事,甚至知道那位僕人來自哪個村子。
頂果欽哲仁波切:
所謂一個佛法修行者,乃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為勵緣的修行人。他能清淨一切外境,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也能清楚地了知。修法者不應被順逆諸境所引起的障礙而停滯及困擾,應視自身如同大地對於任何的眾生不分其好壞及順逆,均同樣加以維護,而僅作承擔與容忍而已。
修行者又應視困頓環境為修持的增上逆緣,如同強風不只不會熄滅火焰,而是會於一般火中幫助吹出更猛烈的火焰。
當我們遭逢逆境之時(諸如誘感、惡語、指責、或入獄等),我們都不應該抱怨而認為:「我不斷地祈請三寶,所以不應遭此災難。」而是應該認為此乃過去世損害他人所造成的惡業。
因此,今生受此災難並思惟「籍此災難,願一切有情眾生過去世的惡業,皆由我身承受。」
我們應該時時明了一切的考驗,均是蓮花生大士的善巧示現,藉此來消除我們的惡業。因此,我們應當衷心的接受任何傷害與責罵,而思惟此均為上師慈悲的賜予。
摘自 蓮花生大士《空行法教》:無誤修持之水晶寶鬘
蓮師說:維持一定的座上時間與持誦數目是必要的。
措嘉佛母問:那是什麼意思?
上師答道:當修持誦時,將白天分成三座或四座,並立誓要晝夜皆持誦,最好一千遍,其次五百遍,最少要一百零八遍。
直到完成這數目之前,保持禁語且不因交談而打斷持誦,這樣一來就不會有障礙產生。
要融合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並努力在近、成上,彷彿小河穩定地潺流般,這是口訣實修的特殊功德。
你所祈願的,像是淨除罪障、累積資糧、清除障礙及迅速證得兩種成就(譯註:勝、共成就),都會經由融合生、圓次第與近、成持誦而輕易達成。
在所有各種持誦中,就誦一切諸佛身、語、意體性之三種子字嗡啊吽,極為甚深且總攝一切。因此,保證持誦此三字或在其他所有咒語之前加上這三字,即能帶來莫大的加持。
一般而言,涓滴之聚能成汪洋,不要讓你的嘴巴盡是說些蠢話,而應持續地累積哪怕僅是一個咒字,這是十分重要的,假以時日便會有所成就。請牢記於心!
元朝时代华严菩萨,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此污浊红尘,入山修道。起初父母不答应,可是他表现得意志坚决,一再恳求。
“容许孩儿出家求道吧!”
“好吧!”父母没了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他得要求。
经过商量,父母就送他晋诣五台山寿明法师座下作沙弥,终于在那儿披剃后,受了具足戒。他很用功,只是潜心读诵杂华严经部,竟阅读了千部之多,且有相当心得。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既是观想大日如来亘三世常在说法。
有一天,他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
“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华严菩萨”。
他曾建一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但他曾建一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毘卢如来圣像端坐在莲华之上。
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起观。
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圣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的谢辞了不愿接受。成宗帝临幸入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
“无尽剎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
“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
他回答:“虚空剖出一茎骨”。意义颇深。
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历劫本无去住,套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没多久安详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后经三天,化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摘自《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蓮華生大士
當你外觀身外虛空,若無雜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內觀自性,亦無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淨,無垢無染。
你的本覺淨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無雲晴空中的太陽,陽光雖無形無相,卻光明遍照。
不論你了解與否,此乃最勝法義。
太乙金华宗旨
天心
吕祖曰:“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古来仙真,口口相传,传一得一。自太上见化,东华递传某, 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为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日,滥泛极矣!凌替极矣!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千劫难逢,受者一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祖苦心,必于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方可修真悟性。
我今叨为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然后细为开说。
太乙者,无上之谓。丹诀总假有为 而臻无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为妙。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 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此也’。
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非苍苍之天,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 自然身外有身。’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 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译文:
吕祖说:自然,就是道。道没有名义,没有形像;仅仅是一个性和一个元神而已。性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只寄托在天光上,天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寄托在两眼上。自古以来仙真传道,都是口口相传,传授一代,成功一代,自从太上点化东华,一直递传到我吕某,以及南北两宗的徒众,全真道教可称谓极盛了;不过说是盛,盛在人数众多; 其实是衰,衰在心传断绝,直致今日,真是泛滥到极点,凌替到了极点,物极必反。于是净明派的许祖站出来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别传的原则,来接纳根器不凡的人,听道者可算是千载难逢,学道者可算一时机遇,大家都要体会许祖度人的苦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和待人处世方面立定脚跟,然后才能谈到修真悟性。
我现在荣幸的担任度师,先讲解一下「太乙金华宗旨」,以后再逐章细为介绍。
所谓「太乙」者就是无上的代名词之称,一般炼功的法诀虽有很多种法,但都要借有为之术,以达无为之境,所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而这里所传授的宗旨有些不同,一开头就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更为玄妙。所谓「金华」也就是光。那光有什么颜色?不过取像于金质的华采。用这个名词,内涵包藏着一个「光」字在内,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气。入药镜所说:「水乡铅,只一味」者,就是说这个。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于日和月的中间。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的话,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块一寸见方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么?这一方寸的地方,居然有森罗萧台之胜景,玉京丹阙之奇观,它是最虚最灵的神居住之处,儒家称它为「虚中」;释家称它为「灵台」;道家的称乎更多有「祖土」、「黄庭」、「玄关」、「先天窍」等等。原来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样;那光是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则周身之气都要上朝头顶,就像圣王定都建朝, 万邦都持有玉帛前来朝贺;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听命,各司其职。各位只要实行 回光,就是无上妙谛。不过要注意,那光易动而难定,回光一久,那光就会渐渐凝结成自 然法身,最终能够凝神于九霄之上。心印经所讲的「默朝上帝,一纪飞升」者就是指此也。
实行宗旨,别无更进一步的功法,只在纯想天心。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 上」。那天,并不是指蓝蓝的天,而是隐喻法身在乾宫( 头顶 ) 生成是也。干为天,日久天长,自然就会身外有身。金华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变化,随各人的心而不同。这里面的妙诀,虽然没有丝毫差池,然而这功法却十分灵活。全靠聪明,又要沉静。故不是最聪明的人不能实行,不是最沉静的人不能坚持。
我們於日常的修行、或睡夢之中,可能屢屢逢厲妖及魔障等惡業的強烈影響。這些現象發生的時候,我們絕不可以意圖殲滅此種有害的厲鬼,即使在睡夢中也是如此。而應當視他們為過去世的父母,他門曾養育我們,而現在竟欲妨害、傷害我們。他們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進一步了知這種損害我們的惡業力量,他們本身也為他們本身、或他們過去世的惡業所支配。作此傷害,無非是為自己來世種惡因,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升起。
當這些魔類決心為害我們,也應視之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任何的障礙、身體的痛苦、心靈的折磨,都可轉換為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將這些障礙視之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作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淨,而痛苦也隨之消除。隨時如此覺照,這些惡業力量就不能成為傷害。反之,若視之為敵對,而欲摧毀他們,則會增加更多煩惱。
近幾年來,許多人因為雜念妄想,而引起各種不正常的障礙。這實在是自身潛在意識的作用。行者不應以此為外來的困境,而應當了知這是上師的賜予,作為修持過中的增上因緣。如此,更應專心於祈請上師,而對於所有魔類生起廣大的悲心,如果能如此的話魔障就不會興起。
若遇外力的干擾,則應當探究其來源,追究這些障礙本身是否有其具體的實質,是不是可以用手掌握,或用棒擊打。如果是如此,則追究他們安住於何處?源於何處?以及從何因緣生起?以此心意,我們應當誠心持誦蓮華生大士心咒併發願,願諸魔類得依蓮華生大大士大慈悲心,而親遇蓮師的善法。願他們不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如此的大悲心,融攝諸魔的心念、我的心、及蓮師的清淨心,三者合而為一,其功德尤其廣大。如果能視一切外相為上師智慧的示現。那麼障礙這個名詞也將自然消失。
摘自《空行法教》蓮花生大士
蓮師說:
有些人自稱是密乘行者,盡做些殘忍之事,這不是密咒師的行為。
大乘意指以無私悲心珍愛一切眾生。
宣稱自己是密乘行者卻不行善去惡,是不夠的;
對所有密乘行者來說,整個人生起大悲心是必要的。
若沒有整個人生出悲心,你將會變成有邪見的外道,
即便你宣稱自己是密咒行者也沒用。
鄔金欽列多傑:
在印度拉達克曾經發生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是在多年前去達拉克時知道,當時,這件事情發生已有三、四年了。
有一位家庭主婦,因為眼睛瞎無法工作,所以整天在家持度母咒。
有一天,她夢到一位渾身綠色的女子對她說:「你唸十萬遍的度母咒,我會照顧你。」
夢醒後,在完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婦人的眼睛竟然看得見了!
此後,她的信心變得非常強,晝夜不停地持度母咒,無論躺著、坐著、走著或工作時都繼續持咒。
有一天,她身體有點不舒服,在親友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她突然說:「綠色女孩來了,她要我去極樂淨土。我走了,你們坐一下啊!」接著就斷氣了。
觀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當你呼氣時,你一切的快樂、善行和財富,如同風吹霧氣般離開自己,融入敵人之中。
因此,他從痛苦中解脫,充滿喜悅,如同投身西方極樂淨土一般快樂。 當你吸氣時,他所有的痛苦、惡行和障礙,如同風中塵沙般沉入我們的體內。
想像他的痛苦真實地落在我們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負重擔。 隨著練習,觀想會愈來愈容易。
長期從事如此的禪觀,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你就會習以為常,你的覺受也會有所增長。 在過去的時代,堪千·札西·歐薩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隱居。 當他家中一位僕人過世時,他為僕人祈請。
一天晚上,他夢到僕人投生地獄道中的一個熱地獄。 醒來之後,這位隱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歐薩,向他說明這個夢境,請求他為已故的僕人祈請。 堪千·札西·歐薩回答:“我會為他祈請的,但你應當同時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如果你能夠持續地修持,他將會從地獄道中解脫出來。” 隱士回到山洞,精進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 七天后,他全身長滿水泡。 他認為這是一種徵兆,於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歐薩。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換,”他告訴上師,“現在我的身體彷彿被火焚燒一般,全身長滿水泡。” “這只是一個徵兆,”堪千·札西·歐薩說,“那個僕人已從地獄道中解脫。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們希望從這個修行法門中獲得真正的利益,我們應當持續修持,直到這類的徵兆生起。 阿宗·竹巴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換法時——藏文稱之為“通林”,特別以犯下許多深重惡行的人為觀想對象。
在修持過程中,他們過去禪修所獲得的領悟和覺受,常常會被蒙蔽,感覺障礙增加。 如果出現這種徵兆,不要認為我們在未來會承受痛苦。
格西卡拉·貢千一輩子都祈請:“願我代替那些積聚惡業的眾生,投生地獄道。”他在晨昏重複這個祈願。 但就在他圓寂之前,他說:“我的願望沒有實現!
因為看樣子,我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我朝哪裡看,眼中所見盡是花團錦簇的花園和花雨。
雖然我一直祈請,願所有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自己代替他們投生地獄,但看樣子,我是去不成了。 ”這就是自他交換的成果。
图文均来自网络
蒙古国的啟目觀音像
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甘丹寺裡的「啟目觀音像」,高26.5米,是目前最高的銅鑄启目觀音像。
原先的啟目觀音像由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於1912年倡建,作為蒙古國的象征。
之所以選用「啟目觀音མིག་འབྱེད་སྤྱན་རས་གཟིགས།」,是因为此世哲布尊丹巴視力極差,四十多歲時幾乎失明的緣故。
後來蘇聯俄軍摧毀了觀音像,據說已將其熔化,用以製成子彈。
現在所見的「啟目觀音像」為1991年蒙古總統決議重建,於1996年落成。
第九世哲布尊丹巴為了復興蒙古佛教的緣起,於2011年在觀音像旁造了一尊5米高的金剛手菩薩像,過後又造了一尊文殊菩薩像,湊成了「三怙主རིགས་གསུམ་མགོན་པོ།」
啟目觀音一面四臂,現雙腳合攏之站立相。身色如仲秋之月,皎潔光亮。上左手平放在胸間位置,掌心朝天,上右手作塗眼藥手印,下左手持一面明鏡,下右手持一插有孔雀毛之寶瓶。觀音的鏡、瓶及手印均為治療眼疾所設,瓶內盛滿淨眼甘露,孔雀毛則能淨除導致眼疾或者目盲之病菌、垢穢。全身裙帶、珍寶完具,慈祥而文靜站立在蓮花月輪寶座上。
按照傳統佛教相關經論及藏醫的看法,人類患病因素有多種,其中大部分都是體內四大不調所致。眼疾的發生亦源出於此。由於體內四大元素不調,導致眼脈(比如各種眼神經以及毛細血管之類)阻塞,或者外來一些毒素及病菌的入侵,造成眼疾的形成。最嚴重者可致盲。其實這些觀點,在中國傳統中醫上也有類似說法,甚至在很多醫理方面也有相通之處。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眼疾,藏族人都相信可以通過修持這個法門而治愈,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病例。
以前有一位出家僧人,由於患有眼疾而無法正常閱讀經書,因此內心很煩悶。後來向班禪大師傾訴時,班禪大師的經師就傳授了啟目觀音讓其修習,後來不治而愈。類似這種故事,在藏族人中流傳頗多,人們也大多相信。據說如果集中時間閉關修煉,基本會在幾個月內的時間治愈眼疾。當然,由於同屬觀音化身,在得到治療眼疾的同時,修持此本尊同樣會得到觀音法門的共通利益,比如增長愛心、臨終往生觀音淨土等。
能治眼病的四句偈誦
《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四句偈語: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一般眼睛不好可以多念這個偈。或者只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治愈眼疾。
启目观音祈願文
無欺怙主聖者觀世音,度脫衰苦有情大悲藏
汝之大悲加持諦實力,祈請此刻現前示於我
無始所造難思之惡業,總及特別懺所造眼根
壞失之惡業及罪墮等,祈求加持迅速清凈除
所造法施供養燈明等,所集善業眾生皆無餘
獲得天眼容貌清靜德,現前趣入甚深真實意
總之大悲勝天觀世音,除汝之外不尋他皈依
解脫無怙哀泣之吾苦,祈加持所希欲任運成
南無大慈大悲啟目觀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啟目觀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啟目觀音菩薩
智慧的本体:如何保任本觉的本面
麦彭仁波切
英译中:谷平 Eric Gu,2019年8月8日
恭敬顶礼护法诸圣众!
保任本觉的本面有三个阶段:认出、持续和稳固。
首先,你需要对见解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通过上师的窍诀指引,你就能够见到本觉的真实面目,它是赤裸的,毫无分别念和思虑的。一旦你达到了这个确信,保任本觉的本面对你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只是认出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令其强化持久。另外,虽然你可能一开始就已经认出了本觉,除非你可以安住在那个“认出”当中,否则就会很快被念头干扰,令你很难再体验到赤裸和无染的本觉。因此,此时对你来说,安住于既不阻拦又不放任念头,反复地放松,让安住于无造作和清净觉性当中的时间延长,这些都很重要的。一旦你对这些都很反反复复地很纯熟了,念头的波浪就会开始衰弱,你希望保任的本觉的本面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你在座上要能够尽可能久地安住在找回本觉本面的正念当中,在座下要能够维持那找回了本觉本面的正念。如果你能够对此非常纯熟,本觉的力量就会增长。念头一开始会不断地生起,但是,由于没有采取任何对治法来进行抑制,它们就会立即由于如其所是而自我解脱,就像是蛇结自解。
之后,由于纯熟不断地加深,生起的念头虽然还会带来微细的散乱,然而都会立即自我消解,就像是在水面写字一样。由于你越来越纯熟于此,就会发现从某一刻起,生起的念头已经不再会产生任何作用,你对念头的生或不生既没有希冀也没有恐惧。这种情况超越了利益与损害,就像是贼入空屋。
由于纯熟进一步地加深,你就会达到“持续”这个阶段,此时念头和阿赖耶,以及任何心中想要有所造作的意乐,都会消融于无有变异的法身,本觉也会稳坐于其自体当中。就像是你要在金岛寻石一样,永远都不会找到,一切显现法,毫无例外地,都生起于周遍一切的清净法身。这就是获得了“稳固”,此时任何对轮回涅槃、出生死亡的希冀或恐惧都完全远离。
通过这种方式,白天的时候,知觉和念头持续不断地消融于本觉当中,在夜间也是如此,并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的方便法门,因为这个方法运用在梦中,就能令你在深度睡眠当中认出光之净光。理解了这些,你就必须要精进于这个修持,直到获得稳固,这种精进就如同江河之水绵延不断。
麦彭给与这个教导,愿一切善法周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