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科學與宗教

《科學與宗教》(On Science and Religion)
(爱因斯坦 1940年9月,發表於《自然》期刊)

要我們對什麼是科學得出一致的理解,實際上並不困難。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盡可能徹底地聯繫起來。說得大膽點,它是這樣一種企圖:要通過構思過程,後驗(posterior)地來重建存在。但我要是問自己,宗教是什麼,我可就不能那麼容易回答了。即使我找到了一個可能在這個特殊時刻使我滿意的答案,可是我仍然相信,我決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使所有對這個問題作過認真考慮的人哪怕在很小程度上表示同意。

因此,我想先不去問宗教是什麼,而寧願問,一個我認為是信仰宗教的人,他的志向有哪些特徵:在我看來,一個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經盡他的最大可能從自私慾望的鐐銬中解放了出來,而全神貫注在那些因其超越個人的價值而為他所堅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認為重要的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於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繫起來,因為要不然,佛陀和斯賓諾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所以,說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誠的,意思是說,他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的和目標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礎的。但是它們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是同樣必然的,是同樣實實在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人類長期的事業,它要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如果人們根據這些定義來理解宗教和科學,那末它們之間就顯得不可能朦朧什麼衝突了。因為科學只能斷言「是什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什麼」,可是在它的範圍之外,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仍是必要的。而與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對人類思想和行動的評價:它不能夠有根據地談到各種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依照這種解釋,過去宗教同科學之間,人所共知的衝突則應當完全歸咎於對上述情況的誤解。

比如,當宗教團體堅持《聖經》上所記載的一切話都是絕對真理的時候,就引起了衝突。這意味著宗教方面對科學領域的干涉;教會反對伽利略和達爾文學說的鬥爭就是屬於這一類。另一方面,科學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據科學方法試圖對價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斷,這樣,他們就把自己置於同宗教對立的地位。這些衝突全都來源於可悲的錯誤。

然而,儘管宗教的和科學的領域本身彼此是界線分明的,可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係和依存性。雖然宗教可以決定目標,但它還是從最廣義的科學學到了用什麼樣的手段可以達到自己所建立起來的目標。可是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嚮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同樣屬於這個源泉的是這樣一種信仰:相信那對於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我不能設想一位真正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雖然我在上面曾經斷言宗教同科學之間實在不可能存在什麼正當的衝突,但我還是必須在一個重要地方再一次對這個斷言作一點保留,那就是關於歷史上宗教的實際內容。這種保留必然同上帝的概念有關。在人類精神進化的幼年時期,人的幻想按照人自己的樣子創造出了各種神來,而這些神則被認為通過它們意志的作用在決定著,或者無論如何在影響著這個現象世界。人們企求借助於巫術和祈禱來改變這些神的意向,使其有利於他們自己。現在宗教教義中的上帝觀念是古老的神的概念的一種昇華。比如,人們用各種祈禱來懇求所信奉的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滿足他們的願望,這一類事實就說明了這種上帝觀念的擬人論的特徵。

肯定不會有人否認,這個認為有一個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人格化了的上帝存在的觀念,能給人以安慰、幫助和引導;因為這個觀念比較簡單,它也容易被最不開化的心靈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觀念本身有它致命的弱點,這是有史以來就被苦痛地感覺到了的。這就是說,如果這個神是全能的,那末每一件事,包括每一個人的行動,每一個人的思想,以及每一個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應當是神的作品;怎麼可能設想在這樣全能的神面前,還以為人們要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負責呢?在作出賞罰時,神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它自己作出評判。怎麼能夠把這樣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結合起來呢?

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科學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決定物體和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關係的普遍規律。對於自然界的這些規律或者定律,要求(而不是要證明)它們具有絕對的普遍有效性。這主要是一種綱領,而對於這種綱領在原則上是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礎上的。但是大概不會有誰能否認這些部分的成功,而把它們歸之於人類的自我欺騙。至於我們能夠根據這些定律很精密和很確定地預測一定範圍內的現象在時間上的變化情況,這個情況已經深深地扎根於現代人的意識之中,即使他對這些定律的內容也許還瞭解得很少。他只要考慮一下這樣的例子就行了:太陽系中行星的運動可以根據少數幾條簡單的定律,事先非常準確地計算出來。同樣,儘管精確程度有所不同,但還是可能事先算出電動機、輸電系統、或者無線電裝置的運轉方式,甚至在處理比這些還要新的事物時也是這樣。

顯然,當一個複雜現象中起作用的因子數目太大時,科學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無能為力了。人們只要想起天氣就可知道,對於天氣,甚至要作幾天的預測也不可能。但沒有誰會懷疑,我們這裡所碰到的是這樣一個因果聯繫,它的起因成分大體上我們是知道的。這個領域裡的現象之所以在精度預測的範圍之外,是因為起作用的因素的龐雜,而不是自然界中沒有什麼秩序可言。

關於生物領域裡的規律性,我們所洞察到的還很不深刻,但至少也已足以使人感覺到它是受著確定的必然性的支配的。人們只要想一想遺傳中有規律的秩序,以及毒物(比如酒精)對生物行為的影響就可明白。這裡所缺少的仍然是對那些具有廣泛普遍性的聯繫的瞭解,而不是秩序知識的本身。

一個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規律性,他就愈是堅定地深信:除了這種安排好的規律性,再沒有餘地可讓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對他來說,不論是人的支配還是神的支配,都不能作為自然界事件的一個獨立原因而存在著。固然,主張有一個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決不會被科學真正駁倒,因為這種教義總是能夠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裡去的。

但我確信:宗教代表人物的這種行為,不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為一種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腳的教義,由於它對人類進步有著數不清的害處,必然會失去它對人類的影響。在為美德而鬥爭中,宗教導師們應當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麼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裡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在他們的勞動中,他們應當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己的身上培養出來的善、真和美的力量。不錯,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任務,然而卻是一個價值無比的任務。在宗教導師們完成了上述的淨化過程以後,他們必定會高興地認識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

如果要使人類盡可能從自私自利的要求、慾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是宗教的目標之一,那末科學推理還能夠從另一角度來幫助宗教。固然科學的目標是在發現規律,使人們能用以把各種事實聯繫起來,並且能預測這些事實,但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還試圖把所發現聯繫歸結為數目盡可能少的幾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元素。正是在這種把各種和樣東西合理地統一起來的努力中,它取得了最偉大的成就,儘管也正是這種企圖使它冒著會成為妄想的犧牲品的最大危險。但凡是曾經在這個領域裡勝利前進中有過深切經驗的人,對存在中所顯示出來的合理性,都會感到深摯的崇敬。通過理解,他從個人的願望和慾望的枷鎖裡完全解放出來,從而對體現於存在之中的理性的莊嚴抱著謙恭的態度,而這種莊嚴的理性,由於其極度的深奧,對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從宗教這個詞的最高意義來說,我認為這種態度就是宗教的態度。因此我以為科學不僅替宗教的衝動清洗了它的擬人論的渣滓,而且也幫助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能達到宗教的精神境界。

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相信,一個教士如果願意公正地對待他的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就必須成為一個導師。

爱因斯坦:宗教和科學

《宗教和科學》(Religion and Science)
(爱因斯坦 1930年11月,發表於《紐約時代雜誌》)

人類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關係到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如果人們想要瞭解精神活動和它的發展,就要經常記住這一點。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多麼高超。那麼,引導我們到最廣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感情和需要究竟又是什麼呢?只要稍微考查一下就足以使我們明白,支配著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生長的是各式各樣的情感。

在原始人心裡,引起宗教觀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懼——對飢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因為在這一階段的人類生活中,對因果關係的理解通常還沒有很好的發展,於是人類的心裡就造出一些多少可以同他們自己相類似的虛幻的東西來,以為那些使人恐懼的事情都取決以它們的意志和行為。所以人們就企圖求得他們的恩寵,按照代代相傳的傳統,通過一些動作和祭獻,以邀寵於他們,或者是它們對人有好感。在這個意義上,我把它叫做恐懼宗教。這種宗教雖然不是由一些什麼人創造出來的,但由於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僧侶階級,它就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僧侶階級把自己作為人民和他們所害怕的神鬼之間的中間人,並且在這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權。在很多情況下,那些有別的因素而獲得地位的首領,統治者或者特權階級,為了鞏固他們的世俗權力,就把這種權利同僧侶的職司結合起來;或者是政治上的統治者同僧侶階級為了他們各自的利益而合作起來去進行共同的事業。

社會衝動是形成宗教的另一個源泉。父親,母親和範圍更大的人類集體的領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錯誤。求得引導,慈愛和扶助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這個上帝,他保護人,支配人,獎勵人和懲罰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範圍來愛護和撫育部族的生命,或者是人類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願望不能滿足時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靈魂的保護者。這就是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

猶太民族的經典美妙地說明了從恐懼到道德宗教的發展,這種發展在《新約全書》裡還繼續著。一切文明人,特別是東方人的宗教,主要都是道德宗教。從恐懼宗教發展到道德宗教,實在是民族生活的一大進步。但是我們必須防止這樣一種偏見,以為原始宗教完全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文明人的宗教則純粹以道德為基礎。實際上,一切宗教都是這兩種類型不同程度的混合,其區別在於: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性的宗教也就愈佔優勢。

所有這些類型的宗教所共有的,是它們的上帝概念的擬人化的特徵。一般地說,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個人和具有特別高尚品格的集體,才能大大超出這個水平。但是屬於所有這些人的還有第三個宗教經驗的階段,儘管它的純粹形式是難以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沒有這種感情的人闡明它是什麼,那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因為沒有什麼擬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對應。】

人們感覺到人的願望和目的都屬徒然,而感覺到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次序。個人的生活給他的感受好想監獄一樣,他要求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感情的開端早已出現在早期的歷史發展階段中,比如大衛的許多《詩篇》中,以及在某些猶太教的先知那裡。佛教所包含的這種成分還要強烈的多,這特別可以從叔本華的絕妙著作中讀到。

一切時代的宗教天才之所以超凡出眾,就在於他們具有這種宗教情感,這種宗教情感不知道什麼教條,也不知道照人的形象而想像成的上帝;因而也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拿它來作為中心教義的基礎。因此,恰恰在每個時代的異端者中間,我們倒可以找到那些洋溢著這種最高宗教感情的人,他們在很多場合被他們的同時代人看作是無神論者,有時也被看作是聖人。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像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阿普西的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和斯賓若沙(Spinoza)這些人彼此都極為近似。

如果宇宙宗教感情不能提出什麼關於上帝的明確觀念,也不能提出什麼神學來,那麼它又怎麼能夠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呢?照我的看法,在能夠接受這種感情的人中間,把這種感情激發起來,並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氣,這正是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

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同通常很不相同的關於科學同宗教關係的概念。當人們從歷史上來看著問題時,他們總是傾向於認為科學同宗教是勢不兩立的對立物,其理由是非常明顯的。凡是徹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對那種由神來干預事件進程的觀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當然要假定他是真正嚴肅的接受因果假說的。他用不著恐懼的宗教,也用不著社會的或者道德的宗教。一個有賞有罰的上帝,是他所不能想像的,理由很簡單:一個人的行為總是受外部的必然性決定的,因此在上帝眼裡,就不能要他負什麼責任,正像一個無生命的物體不能對它的行為負責一樣,有人因此責備科學損害道德,但是這種責備是很不公正的。一個人的倫理行為應當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會聯繫和社會需要上;而宗教基礎則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一個人因為害怕死後受罰,和希望死後得賞,才來約束自己,那實在是太糟糕了。

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教會總是同科學鬥爭,並且迫害熱忱從事科學的人。另一方面,我認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出熱忱獻身(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的開闢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會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唯有這種力量,才能从事那種確實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科学工作。

為了整理出天體力學的原理,開普勒和牛頓花費了多年的寂寞勞動,他們對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過是那個顯示在這个世界上的理性的一點點微弱反映)的信念,該是多麼真摯,他們要瞭解它的願望,又該是多麼熱切!那些只從现实角度看科學研究的人,對於下面這樣一些人的精神狀態,容易得出完全錯誤的看法:這些人受著一個懷疑的世界包圍,但卻為分散在全世界,和各個世紀的志同道合的人指出了道路。只有獻身於同樣目的的人,才能體會到,究竟是什麼在鼓舞著這些人,並且給他們以力量,使他們不顧無盡的挫折,而堅定不移的忠誠於他們的志向。給人以這種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位當代的人說的不錯,他說,在我們這個唯物論的時代,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木心嘉言录(三)

图文均来自网络

26.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 :奈何奈何?

27.伍尔芙说,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都是双性人,比常人不知丰富多少。

28.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29.人依赖你,你稍一欠动,他就恼了,怨怒你不通情理,辜负你对他的信任; 生命是极滑稽的,因为它那样地贴近死; 谈到他的缺点时,他便紧紧搂住那缺点,一脸憨厚的笑——缺点是他的宠物;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你看不起他,他就看的起你,你看的起他,他就看不起你; 不能不与伪善者周旋时,便伪恶,淋淋漓漓地伪恶,使伪善者却步敛笑掉头而去; 社交场中善于辞令,是一种本领。默然、蔼然、萧然,却显得很融洽,这是一种本领。

30.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人,也不可长期与蠢货厮混,否则又多了一票蠢货。

31.凡是应该的,都会消失似的。凡能存在的,都是不应该似的。

32.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

33.如欲相见 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34.“死”,不是退路,“死”是不归路,不归,就不是路,人的退路是“回到内心”。

35.快乐是吞咽的,悲伤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乐,会嚼出悲伤来的。

36.一天比一天柔肠百转地冷酷起来。

37.如果天性纯良,噩运损伤不了内心,如果天性十分纯良,会反弹出一种自卫力,所谓“显出骨子来。”

38.那些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多半是以生命力浑充才华。

39.天堂无趣,有趣的是人间,惟有平常的事物才有深意,除此,那是奥妙、神秘。奥妙神秘,是我们自己的无知,惟有奥妙神秘因我们的知识而转为平常时,又从而有望得到它们的深意。

40.弱而愚者,不知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弱而智者,最在乎谁看得起他,谁看不起他。强而愚者,以为无论是谁,都看得起他。强而智者,看得起他、看不起他,一样,他对别人也没有看得起看不起可言。

41.爱情显得好时,不是爱情,是智慧和道德。

42.走在正道上,眼睛看着邪道,此之谓博大精深。

43.《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44.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

45.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46.论事毋涉私心意气谓之谦,命世不计个人得失谓之狂。

47.诚觉事事皆可原谅。

48.陈丹青问木心怎么成为艺术家?木心说:吃了再多苦,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不急不徐,做自己想做的事,缓缓的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木心嘉言录(二)

图文均来自网络

13.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14.智者,乃是对一切都发生讶异而不大惊小怪的人。

15.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16.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17.讲规律,就是乐观主义。讲命运,就是悲观主义。

18.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

19.为什么我们遇见一个畸形怪状的身体是不激动的,而遇见一个思路不清的头脑就难以忍受,不能不愤慨起来了呢?—-因为,一个跛脚的人,承认我们走得正常,而一个跛脚的精神,却说我们是跛脚的。

20.到后来,总还是看在愚蠢的份上,再让一步。(泰戈尔说:“那些尖锐而不广博的心性,执泥而一无所成。”而19岁时的木心已经远离单一的尖锐和执泥,逐步拥有了广博的心性。他在床头认真地贴上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

21.走在老街上,我不来,街上是没有这些往事的。

22.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从前的那个我 ,如果来找现在的我, 会得到很好的款待。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23.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24.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用在历史人物上,试试看,很灵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

25.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 愈近现代愈受尊敬。我对他一见钟情。少年时能看到的,不过是别人节引他的话,一看就狂喜:“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

木心嘉言录(一)

图文均来自网络

1.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2.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

3.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4.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5.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6.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7.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8.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9.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10.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11.命运无公理,无正义,无目的,故对之不可思,遇之不能避。

12.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木心:真正的人生,从认识自己开始

木心 / 文

没有人,也没有神,有资格听我忏悔。人只能写写回忆录。谁有资格写忏悔录?写什么忏悔录?!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等,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就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人要想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继续。

文学是不许人拿来做忏悔用的。忏悔是无形无声的,从此改过了,才是忏悔,否则就是,至少是,装腔作势。要忏悔,不要忏悔录。一个文学家,艺术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什么主义,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读者、评家误解的,标榜的,作者不过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者自己标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

王尔德不错的,但一标榜唯美主义,露馅了。你那个“唯”是最美的吗?人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现实主义,他光火,但有教养,说:“从最高的意义上,是。”凡概括进去的,一定是二流三流。不要去构想,更不要去参加任何主义。大艺术家一定不是什么主义的——莎士比亚什么主义?

要说笑话是,也不要说:“我来讲个笑话。”

人生和艺术,要捏得拢,要分得开。能捏拢、分开,人生、艺术,两者就成熟了。捏不拢,分不开——大家过去不外乎人生、艺术关系没摆好,造成你们的困境。怎么办?捏拢,分开,学会了,学精了,就成熟了。生活大节,交朋友,认老师,与人发生性关系,生孩子,出国,都要拿艺术来要求,要才气横溢。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文学的巨人。对巴尔扎克,不能用什么主义去解释了吧。

面对他,思想的深度,文体,都免谈。谈这些,太小家气——哈代,你要纯性地读,狄更斯,充满友情去读,托尔斯泰,可以苛求地读。可是我读巴尔扎克,完全放弃自己。用北方话说,豁出去了。由他支配,我没意见。他的小说,忽然展开法国十九世纪生活。艺术家不反映现实。现实并不“现实”,在艺术中才能成为现实。现实是不可知的,在艺术中的现实,才可知。他的手稿,据说是全世界最潦草的。

他写作时穿着浴衣,蓬头垢面,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声说话,是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吵架。十九世纪的墨水干得慢,要用吸墨纸,吸墨纸也是二十世纪初才流行,所以巴尔扎克用粉吸墨,像爽身粉、胡椒面。写个通宵,他就把粉洒在稿纸上,叫道:“好一场大战!”他是整体性的渊博。社会结构,时尚风格,人间百态,什么都懂。法国小说家中要论到伟大,首推巴尔扎克。他的整个人为文学占有,被作品吸干。人类再也不会有巴尔扎克了。所幸我们已经有他。

艺术充满艺术家的性格,比肉体的繁殖还离奇。维特、哈姆雷特、贾宝玉、于连,都流着作者的血。我喜爱于连,其实是在寻找司汤达——上帝造亚当,大而化之,毛病很多;艺术家造人,精雕细琢,体贴入微。

福楼拜读了莫泊桑的习作,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你这些东西表示有某种聪明,但年青人,记住布丰的话。‘天才,就是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心用力去写吧。”福楼拜首先要莫泊桑敏锐地观察事物,“一目了然,这是才情卓越的特权”。福楼拜的“一字说”,当然很有名:“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这是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结果全世界的文学家都记在心里。我也记在心里。

以我的经验,“唯一恰当的词”,有两重心意:一,要准确的。二,要最美妙的,准确而不美妙,不取,美妙而不准确,亦不取。浪漫主义者往往只顾美妙而忽视准确,现实主义者往往只顾准确而忽视美妙,所以我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

经验:越是辛苦不倦找唯一的词,就越熟练。左顾右盼——来了,甚至这个词会自动跳出来,争先恐后,一个比一个准确,一个比一个美妙。写作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静静的狂欢,连连的丰收。

怎样达到此种程度、境界呢?

没有捷径,只能长期的磨练,多写,多改。很多人一上来写不好,自认没有天才,就不写了,这是太聪明,太谦逊,太识相了。天才是什么呢?至少每天得写,写上十年,才能知道你是不是文学的天才。

凡是得到世界声誉的苏联作品,都是写“人性”,尤其是帕斯捷尔纳克。所谓继承本国传统,吸收外国经验,都是空话。什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还是不如“人性”为何物,只会向怪癖的人性角落钻。回头再看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不是什么“自然主义”,什么“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秉西方人文的总的传统,写“人”写“人性”。追根溯源,就是希腊神殿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动物不要求认识自己。动物对镜子毫无兴趣。孔雀、骏马、猛虎,对着镜子,视若无睹。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

一,改善完美自己;二,靠自己映见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要找伴侣,找不到,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

艺术的功能,远远大于镜子。艺术映见灵魂,无数的灵魂。

论小说,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还分得清。诗、诗人,本来是糊涂的,若要把某诗人归于某派,其实难。这也是诗的好处,诗人占了便宜。上次讲过画小孩最难,小孩通体不定型,不易着笔,诗人便是小孩,没法归类于派别。

纪德在《地粮》中说:“有个好公式: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这是基本的。这就是风格。

夏尔·波德莱尔,不属于什么派,不属于什么主义。这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向来称波德莱尔是“恶魔的诗人”,诗人是纯洁善良的,怎会是恶魔?我觉得对——事物有各个面。过去的艺术只有一面景观,波德莱尔显示另一面景观。

有神性的一面,还有魔性的一面。波德莱尔对魔性有特殊的敏感。神性是正面的诗的素材,已用得太多。魔性,别人还看不清时,波德莱尔已先看、先觉、先用,先成功。但回头看,波德莱尔还是位天使。他是站在现代诗门口的铜额的天使。其实他的手法还是老式的。

现代诗,波德莱尔开了一扇门,兰波开了一扇门。此后,门里涌出妖魔鬼怪。但波德莱尔和兰波可以不负责任。

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木心: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

文章来自网络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第一次和木心见面,人比较多,也比较拘谨,两个人客套一下,很遗憾没有建立主题。后来我回去再看他的书,非常激动。第二次见面就坐在他旁边。我说木心先生,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想跟你聊聊家常话。他一看我说“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我说有尼采、托斯陀耶夫斯基、福楼拜。大概从那一刻开始,到他去世,我们这个话题就没停过。——童明

2.有一次和木心去逛旧货店,他买了几个小玩意儿,一个袖珍银质烟灰缸,一枚铜书签,别的则忘了。记得当我们在众多旧物摊位之间来回走的时候,木心说:“哎,买旧东西多不景气,应该像古希腊人那样,买虎,买豹,才有意思呢,你看豹子多好看,多神气!”——曹立伟

3.一九八九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陈丹青

4.木心先生是一个儒雅、整洁、完美主义的老先生,他讲普通话,也会讲上海话,常有英文单词蹦出来,声音轻软妥帖。没聊多久,就发现他老人家很幽默。我说,我们见你很紧张。他说:“你们紧张,我也紧张呀。”——孔明珠

5.我们曾经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彻夜谈天,在我家,从下午到早上7点,我粗鄙得很,完全不是他的交谈对手。但他居然可以面对我这样一个愚笨的人,把话题层层递进深入,让你不断地产生好奇心,不断被他的话题吸引,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催眠。我至今还记得,他的眼睛居然是不疲倦的,闪闪发光。有一个人说他的眼光没有年代感,没有年纪感,我太喜欢这个说法了。看一个人的眼睛,你不知道他是30岁了还是60岁了,这很不可思议,但这是真实的。——曹立伟

6.初见木心先生,晚餐后,先生给黄帆和我看他的画册。到“榕荫午雷”一幅,先生手指浓云密布的空中一方乍现的天光:“画到这里,我得救了。”“我得救了”四个字,先生说起来是带着笑容的,一副跌宕自喜,打心眼里开心的样子。我后来知道,那边是他日常的神情,却当即令我想起另外一层意思。——仲青

7.木心不愿意写自己的传记(但不反对别人写),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美学原则:艺术家的传记,最好是艺术家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故事里完成。读木心的作品,不妨留意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是一种文学化了的传记。——童明

8.“你看里面的蜜蜂,多好看!”地上一只破碎的瓶子,里面一只蜜蜂在舔食什么残存物,阳光穿瓶而过,“肢解”着那蜜蜂,显得光怪陆离了,木心说:“以后写我,就要这么写,不要写什么身世啊、经历啊什么的,就这么写,才好!”——曹立伟

9.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像样工作,便是与木心的单位合作,布置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馆)内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木心任总体设计,我担任展墙插图。一次谈到广告,对于五颜六色的广告,木心鄙夷地表示“反而一副穷相!西班牙的广告一律黑色,贵族气派”。我不明白的是,那年代何来广告?更不用说西班牙广告。继而木心暗示他通晓音律,精于键盘,曾经在兰心大戏院独奏钢琴。我问他最喜欢的钢琴作品是哪首?木心略有思考:“弗朗克的《交响变奏曲》。”我默然。这位冷僻的法国外省教堂管风琴手的作品,即便今天也鲜为国人所知。木心继而评论起达利来。萨尔瓦多·达利为80年代初始介绍到我国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1975年木心双手托着尖下巴,倚在简易工作台上评论道:达利好是好,有点装腔作势……更令我钦佩不已的是每周政治讨论,木心带领大家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他竟能如数家珍随口道出某一页第几段的内容。——夏葆元

10.一九七六年的一天,木心约请了我们几位至友,到吴大姐家,在她两个儿子的工作室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套极为特殊的艺术作品。说特殊,是因为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形式,这种技法。他可以极娴熟地控制这种特殊的肌理,完成大气磅礴的山川日月,江河大地,森林云海,是天地间的高大全。这是木心五十岁之际,特意向我们展示的五十幅精心之作,以期博得一片赞扬之声,却不料众人对他这种全新的艺术太过陌生,不知如何评说,都保持了沉默。——陈巨源

11.木心在防空洞里向我描绘,他上大学期间在南海旅游时,望着湛蓝的大海心潮激荡,竟脱下金戒指扔进海里,以表达一名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怀。记忆中,无论木心经受多少打击、劳作多么辛苦,下班后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冬天,他戴一顶黑色的鸭舌帽、系好围巾、披一件整洁的旧黑大衣,从容走向晚霞燃烧的前方;他还在极其有限的生活费中省出小钱,慰劳自己,如他喜欢吃“凯歌”5分钱一只的葡萄干面包、西海电影院对面小吃摊上的生煎包子,在夏季买一根8分钱的雪糕,立马像顽童般兴高采烈……这时,木心凸显了他单纯、幼稚、可爱的一面。——秦维宪

12.我们聊天,他很少谈及自己,特别是过往在大陆的生活。聊天多了,我隐隐感到他必然出身世家,或许享受过优渥的青少年,但是后来必然遭遇过肉体与心灵的折磨。他不谈的,我从不问,或许因为如此,他有时会主动透露一些。有次,我们一起去看了一场关于“文革”的影片,看完我一直说可怕。他跟我说,最可怕的并没表现出来,那是把人带进丑恶,所谓“改造”,是把人变成不是人。于是,他说到要抵制那种折磨,太难了。他曾经受不了,决定自杀。我听得屏气不敢出声。他继续说下去,他其实也不敢面对死亡,想来想去选择了投河。他走进河里,走到河水快淹没整个人的地方,勇气消失了,急急忙忙涉水回到岸上。他的讲述非常平淡,我听了后却一直忘不掉。——王渝

13.木心聊天充满灵感,妙语如珠,说到即兴起来,几乎像个孩子。他讲笑话后,众人大笑后,他本人也笑的不行,本能的顺势做出奇怪的动作,就是身子往后一退,抬出胳膊盖住自己的脸,防范被人打的样子。——曹立伟

14.木心有一个特点,这个是再未遇见第二个人有的那种能耐——能把谈话永远聊下去的能耐。彻夜的聊,都不会觉得话题灯枯油尽,他有这个本事。阿城也很健谈,但阿城的渊博,是他的见识丰富,在自己熟知的范围里兜圈子,听的人很难插嘴。木心不是这种风格,他不会让你觉得你什么都不是。他会是模模糊糊、慢慢吞吞,非常家常得就把事情谈得非常远、非常丰富、非常深刻。他有本事去启迪另外一个人的灵感,让你在瞬间,至少在跟他谈话当中,你觉得自己比平常的自己要聪明多了。——曹立伟

15.木心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寂寞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了,他又烦。——陈丹青

16.他一发表作品,误解就来了——他以为这样清通明白的作品,大家会懂的,可是当时台湾大部分读者的回馈,失之千里。他很苦恼。我知道这是刚发表作品的人都会有的感觉,就跟他讲,出名一定是被误解的,还早呢!他听了一机灵,若有所思地笑,回去后给我电话,说,这倒是个说法。他从此好像释然了。后来他就把这意思写成一句话:知名度来自误解。你们没见他刚发表作品的兴奋。快六十岁的人,喜滋滋看自己印成铅字的版面,所有《华侨日报》、《中国时报》的副刊,只要有他一个角落的文章,他就剪下来,用手艺粘贴成很好看的版式,然后我陪他去唐人街复印,分送给大家。我们一老一少坐在书店地上数那些复印件,他就说,古人成语真好:“坐地分赃”,一定要有“坐地”两个字!——陈丹青

17.我曾半开玩笑的跟木心先生说:“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他笑了笑,回答说:“群众没有观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对木心先生反感的地方,就是他说:“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我这样出身的人,对这种讲法非常“反感”。 我是坚持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我的圣经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对于文章不是写给人看,写给上帝看,对这样的文学家我是对立的,所以那时我很反感。——章学林

18.讲课中,木心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陈丹青

19.《瓷国回忆录》他还是动手过。那天他很严重地给我打电话,声音在发抖。他从来情绪稳定,很沧桑的声音,这次不然,他说丹青啊,回忆录开始写了。我说好啊,他说你有时间吗,我读给你听,然后就很端正地念。真有点像托尔斯泰长篇那样,字句不玩精炼,实打实写细节,好多长句子、形容词……写的是什么呢?一上来就是监狱里放风的时刻。——陈丹青

20.我想,假如我掉到水里去了,岸上站着我父亲和木心,如果我又浮到水面,看到他们两个人,我会从我父亲的眼光,看到对我的安全的关怀,觉得你有没有呛到水还有危险吗。但木心,他会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你,并且祝贺你,你终于浮上来了,你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经理,这个经历是宝贵的。——曹立伟

21.他常常谈起《世说新语》里面的嵇康和孙绰,对嵇康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非常赞美,一方面觉得有点可惜,他说《世说新语》里的身份对嵇康的评价是对的,死容易,而活下去难,所谓牺牲就是想做的事终没有做成。他说他研究过自杀,年轻时几次差点自杀掉,实在忍不住还是拼命忍,反正人终归要死,何必着急。——曹立伟

文学回忆录(上.下册) 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蒋方舟/文

版画家章学林60年代从浙江美院毕业。1980年来到美国,认识一个叫做木心的漂亮老头。木心写作,写得好,章学林很佩服。后来,章学林却对木心有了不满:“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

木心立即回应:“群众没有观点。”

章学林很气愤,他是延安文艺影响的一代,接受“文艺是为了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七十年代还做过《华主席和我们心连心》的版画,听到这样的观念当然愤怒。二十年后,在木心的遗作《文学回忆录》的首发式上,章学林承认,木心说的是对的。

准确地说,《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讲义。

80年代末,一群大陆、台湾的艺术家、作家来到纽约,便把他乡做故乡,聚在一起。画家张郎郎对于这批人有个描述,很精到,他说:“没有现代嬉皮那么疯狂。属于古典雅皮。文化张扬,作风浪漫,生活清苦。”

艺术家们到了美国,一下子从“未来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的共和国语境,掉入了“边缘人”的地位,不适应之余,对于艺术与智识也有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时的陈丹青看到木心的作品,觉得非常惊艳,介绍给阿城,阿城看了他的画作,觉得好极妙极,又复印了一叠寄给何立伟……大隐隐于纽约的木心,就这样被这群华人艺术家们知道且仰慕,他们时常去木心家中串门聊天至晨曦,最后索性央求他开授正式文艺课。

文学课就这样开起来了,像是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自言“若丧家之犬”。木心带着学生,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做时空的徜徉,行过之处,有情有义。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木心说自己不如乔伊斯阔气,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若以孔子弟子类比,那么陈丹青一定是颜回了:聪明过人,身体力行,任劳任怨。每堂课都写下翔实的笔记,五年的课程一共记录下厚厚的五大本,也就成了《文学回忆录》。

陈丹青写道,木心刚刚教他们的时候,惊讶道:“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是啊,原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木心是乌镇人。出生于1927年。

那一年,国共分裂,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内忧外患,注定是个大时代。乌镇很快就沦陷,由汪伪政府来统治。

但大时代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得轰轰烈烈,木心的童年似乎没有受太多的影响。他自己描述,“我们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他的童年就是读书,读孔孟、读诗词,也读外国翻译小说。看画,看山水,看水墨,也看西洋油画。

旧时的富裕人家都有这样的习惯。棋圣吴清源的自传中,写他们兄弟几个在家中聘了家庭教师来背诵四书五经,不去上小学堂。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在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里,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可童年的吴清源似乎并未收到任何影响,宅门一关,生活中仍然是只有下棋。

大时代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电影里的革命中永远一呼百应,可在现实中,也不过是百人而已。除去那些弄潮儿们,大部分人只是时代的承受者,敌人来了,便谨慎苟且度日;敌人走了,继续谨慎苟且度日。

少年木心,真像是西洋小说里写的贵族少年——“万事皆足,只欠烦恼。”他描述自己的少年生活:“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十几岁之后,他结束了这样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到了省会杭州读艺专,后来又去了上海读美专。

1947年,内战如火如荼。一向只有羡慕别人生活跌宕丰富的富家少爷木心,成了热血青年,发传单,号召人民反抗政权。他俊俏如姑娘,却有一身极硬的反骨。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木心领导学生运动的结果,就是被当时的上海市长亲自下令开除,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章学林在80年代抱怨木心没有革命意识,其实,革命不过木心生命中一小段行程而已。他后来写道:“我年轻时,常常听说有人妻出走——中国只有一个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国许多娜拉走过一条路:去延安。”

木心并非没有革过命,只是发现革来革去,成功与否,都是革了自己的命。若不成功只成仁,那是圆满,是死;若成功而没成仁,那革命者成了当权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东西消失,那亦是死。

木心自言:“从十四岁写到二十二岁,近十年。假如我明哲,就该‘绝笔’,可我痴心一片,仍是埋头苦写。结集呢?结了,到六十年代‘浩劫’前夕正好二十本。读者呢,与施耐庵生前差不多,约十人。出版吗,二十集手抄精装本全被没收了。”

他二十二岁那年,刚好是1949年。那时,张爱玲对苏青预言道:“来日时势变了,人人都要劳动,一切公平合理,我们这种人是用不著了。”

木心也意识到“我们这种人是用不着了”,却仍是坚持写着。直到文革,他的所有文章全部被缴毁。可以想象,木心这样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人,生活在太平年景尚难如鱼得水,生活在火热的文革时代,会有多么痛苦。他写道:“文革期间,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我实在气愤:他也配对海涅乱叫。结果我被批斗。”

他文革被囚禁18个月,在白纸黑色的钢琴键盘上无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在理应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诗。对于文革,木心在文章里从未控诉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以及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临终前,陷入了谵妄,时常认不出人,也说不出有条理的话,他对陈丹青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可见并非文革不恐怖,也并非他已用强大的艺术修养打败,他只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克服这梦魇。

文革过后,木心先在大陆住了一阵。后又去了纽约,晚年回到故乡乌镇。

木心少年时受了文学的启发,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于是背起行囊,把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跌宕入戏,所有的跌宕又成了篇章,成了写作题材。一生由文学出发,最后又回到了文学。

木心说:“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这话听起来悲凉,但或许是对的。木心死在乌镇,乌镇是个小镇子,殡仪馆也是小小的,挂着俗怆的绸布和标语,看起来十分可笑。是陈丹青赶来,花了两天两夜,才布置成体面得体的样子——连死都是如此。

陈丹青果然像颜回。孔子差点被杀,而颜回又和大家走散了。等到颜回终于赶上大家,孔子说:“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回道:“子在,回何敢死。”颜回的存在,不仅是完全顺从,也是为了延续老师的鲜润光辉。

任何时候的传道授业都是危险的,传道的“道”越是至诚至善,这种危险性甚至越大,如木心所说:“山下坐着密密麻麻的平民。谁顿悟耶稣在讲什么?两千年来,也极少有人明白耶稣说这话出于什么心态。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恶意的误解转为饱含恶意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至诚至善的道,总是教人牺牲。《十诫》里讲不可跪拜侍奉其他的神,是讲牺牲。《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讲牺牲。

木心的老师福楼拜说:“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这是讲对于生活的牺牲。

木心说:“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现代人的失败,就在于不肯牺牲:“来美国十一年半,我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高雅、低俗两不误,艺术、人生双丰收。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

他没有子嗣,晚年避世又避人,身边只有两个年轻人在照顾。避于莫干山写作,提笔如轻叹:“是我在寂寞。”

寂寞不只是生活上,也在文化史上。我们的文学史是一片封建王朝的沉疴,一片火热革命后的废墟,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打通中西文化,重新理解方块字,展开一幅完全不同的壮阔组图。直至今日,我们对木心仍是保持着警惕的崇拜,大陆文化界对他几乎噤声,这是源于他的陌生,还是我们的无知?大陆评论家们不熟悉他的腔调,把他的曲高和寡误以为是“木心的尴尬”,认为高不成低不就,既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那又何妨,如他自己所说,他本来就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反正都是误解。

李白有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木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大雅。能用一派衰败的文明气脉托举出他的雅致,亦是我们的幸运。

木心: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文章来自网络

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他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在中国大陆,因为那首《从前慢》,他开始被众人所熟知;

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不屈从于威权,不妥协于功利;

他凭着一身才华和倔强,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他,就是木心。

人生,从认识自己开始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

孙家乃望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

木心小时候,家里佣人清洁厅堂,换下案上宋瓷,摆上明代官窑。木心母亲见了,赶紧阻止:“明代东西都拿出来了,快收回去。”家境之殷实富裕,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时代,富家子弟通常的道路是学法律、当医生、或者继承祖业,偏偏木心对于这些“正道”不感兴趣,他想做一个画家。

就在八岁那年,早慧的木心在家中读到了一本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书——《米开朗琪罗传》,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木心在《海峡传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初读《米开朗琪罗传》,周身战栗,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了。”

童年的木心,对于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似乎已经不再犹疑:做米开朗琪罗这样的艺术家。

1946年,木心考上了上海美专,跟刘海粟先生学习油画,从此跨进了艺术之门。

此去经年,纵使贫困落魄,纵使九死一生,他的艺术之梦从未丢失。他历经劫难,初心不改,终成一代大师。

木心先生说过,“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从职业选择来说,木心在八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自己。更难得的是,他终生没有背叛自己。

后来,木心告诫年轻人:“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文革时,木心因言获罪,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多年来用心血浇筑而成的文学、绘画作品被焚毁殆尽。

他被囚禁了18个月,其中煎熬无人能懂,但他从未说过半句怨言,只留下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白天,他清洗下水道、打扫厕所,从事着最为肮脏卑下的劳作;夜间,他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字的狱中笔记。

他还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他的65万字手稿里,没有悲愤和诅咒,没有抱怨和控诉,满满的都是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

他并不欣赏老舍那样以死殉道的做法,他欣赏司马迁,以生殉道。他说:“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艺术是他灵魂的庇护所,帮他在遭受欺凌与屈辱的时候,保持了高贵的样子。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正是心中不灭的“诗和远方”,帮木心挺过了“眼前的苟且”。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979年,木心平反出狱。拂去浮尘,珍珠的光芒立马显现。

他先是受邀做了《美化生活》的杂志主编;然后,又担任了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后来,又做了上海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木心的事业,一下子辉煌灿烂起来。

但就在这时,他作出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去美国。”

因为这四年里,他看见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变得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

“他们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诩为精明,觉得从前太幼稚,现在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但就此变成了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木心不愿成为这样流俗的人,他说:“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我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1982年,木心来到纽约,为解决生计,他替犹太画商绘制波斯细密画。

经济上捉襟见肘,但他还是要把日子过得尊贵雅致。

他为自己剪裁制作衬衫、大衣,他把灯芯绒直筒裤缝成马裤,钉上5颗扣子,用来配马靴。无论上班劳作多么辛苦,下班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说:“吃了再多苦头,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我们在世界上,无非要保持这样一点态度。”

终于,他的画逐渐得到业界认可。1984年,他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他的33幅水墨画。木心的生计从此“安定”下来。

后来,他的非凡成就已为世人所共知: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20世纪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他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这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即使经历再多劫难,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妥协退让。他一辈子不合时宜,也一辈子清醒纯粹。

他最终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化上,更可贵的,是在做人和修养上。

一次在餐馆,陈丹青问邻座是不是意大利人,一问,果然是,丹青有点得意。于是木心提醒道:“你刚去过意大利,你想证明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

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

木心说:“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木心先生回到乌镇后,没过多久就病倒在床,负责照料他的,是两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年轻人,小杨和小代。

木心过世后,陈丹青问:“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什么你俩对先生这么好?”

小杨看看小代。停了片刻,小代缓缓地说:“你知道的,丹青老师,我们在外打工,就是两条狗……到这里来,先生把我们当人看。比方说,我做对了事情,先生会夸奖我,我做错了,他从来不骂……”

“那他怎样呢?”

“他就教我下次怎么做,下次怎么说。”

木心先生是一个“看清世界荒谬”的智者。磨难中,他未曾屈服;盛名处,他觉得无趣。他眼里没有世俗的高下尊卑,他有的,是饱读诗书后的教养和历尽世事后的豁达。

木心语录

01.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02. 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我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03.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04.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05.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06.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07. 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

08. 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09. 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

10. 无审美力者必无趣。

11. 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12.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13.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14. 你要我毁灭,我不!

15. 他们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诩为精明,觉得从前太幼稚,现在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但就此变成了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16. 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叔本华: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叔本华: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

摘自《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就会十分不合群。

实际上,一个人,最高级、最长久和最精彩的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当你不再依赖于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你就越是自由。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即使处于荒芜的世界之中,也会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活出精彩。

叔本华:伟大的心灵总是更喜欢独处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叔本华人生哲学》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叔本华人生哲学》

天才几乎都不善于交际,因为还有什么对话,能像自己的独白,如此充满智慧而令人愉悦呢?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几乎就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人生哲学》

在高朋满座的隆重场面,表面上看,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贵的愉快气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尴尬和无聊才是到场的真正客人。众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无赖集会之处。真理通常都拒绝在这些地方出现,而另投别处。《叔本华人生哲学》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泰戈爾 : 用生命影響生命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善良,
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因為相信你,
開始相信了自己。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綻放著所有的美好!

罗摩克里希那:昆达利尼和脉轮

摘自《室利 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

It was dusk and the lamps were lighted. Sri Ramakrishna saluted the Divine Mother with folded hands and sat quietly absorbed in meditation. Then he began to chant the names of God in his sweet voice: “Govinda! Govinda! Satchidananda! Hari! Hari!” Every word he uttered showered nectar on the ears of the devotees.
黄昏到了,灯也亮了。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双手合十地向神圣母亲顶礼,静静地坐着,专心一意地冥想。然后他开始用甜美的声音唱着神的圣名:“哥文达!哥文达!萨特旦安达!哈瑞!哈瑞!”他发出的每个声音都像大量的甘露似的,喷酒到奉献者的耳里。
Ramlal sang in praise of Kāli, the Divine Mother:
罗姆拉尔唱着神圣母亲卡利的歌:

Thy name, I have heard, O Consort of Śiva, is the destroyer of our fear,
湿婆的配偶,我听过你的名字,是我们的恐惧破坏者,
And so on Thee I cast my burden: Save me! Save me, O kindly Mother!
因为你我放下了重担:仁慈的母亲,救救我!救救我!
Out of Thy womb the world is born, and Thou it is that dost pervade it.
世界从你的子宫诞生,你又把它遍及所有。
Art Thou Kāli? Art Thou Radha? Who can ever rightly say?
你是卡利?你是罗陀?谁能正确地称呼你?
Mother, in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ou dost have Thy dwelling place;
母亲,每种生命里面都拥有你的富所;
As Kundalini Thou dost live in the lotus of the Muladhara.
作为昆达里尼的你就住在海底轮的莲花里,
Above it lies the Svadhisthana, where the four-petalled lotus blooms;
上面的是生殖轮,四瓣莲花在含苞怒放;
There also Thou dost make Thy home, O mystic power of Kundalini,
昆达里尼的神秘力量,你也在那里安置了家园,
In the four petals of that flower, and in Vajrasana’s six petals
在这朵四瓣莲花里,在金刚座的六片花瓣里。
At the navel is Manipura, the blue ten-petalled lotus flower;
肚脐中央的是脐轮,蓝色的十瓣莲花在绽放;
Through the pathway of Sushumna, Thou dost ascend and enter there.
你通过中脉的路径而提升,并且进入那里去。
O Lady of the lotuses, in lotus blossoms Thou dost dwell!
莲花的女神,你住在盛开的莲花里面!
Beyond them lies the Lake of Nectar, in the region of the heart,
它们之上的是甘露湖,位于心轮附近,
Where the twelve-petalled lotus flower enchants the eye with scarlet flame.
十二瓣的莲花在此用鲜红的火焰来迷惑双眼。
When Thou dost open it, O Mother, touching it with Thy Lotus Feet,
母亲,你用你的莲足触摸它,把它打开,
The age-long darkness of the heart instantly scatters at Thy sight.
内心持续的黑暗一看见了你便立即消散。
Above, in the throat, is the sixteen-petalled lotus flower, of smoky hue;
上面喉轮的是十六瓣莲花,散发出烟雾状的色彩;
Within the petals of this flower there lies concealed a subtle space,
这朵莲花的花瓣内隐藏着一个微妙的空间,
Transcending which, one sees at length the universe in Space dissolve.
越过它,便可看见宇宙最后在此空间上溶解了。
And higher yet, between the eyebrows, blossoms the lotus of two petals,
更高处是两眼间的顶轮,绽放着两片花瓣的莲花,
Where the mind of man remains a prisoner and past controlling;
人类的心智仍然被囚禁在那里,它在越过束缚;
From this flower the mind desires to watch the sportive play of life.
头脑渴望从这朵花上观看生命的游戏。
Highest of all, within the head, the soul-enthralling centre is,
高之至高的是头上的顶轮,是灵魂迷人的集中地,
Where shines the thousand-petalled lotus, Mahadeva’s dwelling place.
这是摩诃提婆(大天神)的所有地,千辩莲花在闪闪发光,
Having ascended to His throne, O Spouse of Śiva, sit beside Him!
湿婆的配偶,提升到他的宝座上,坐在他的旁边!
Thou art the Primal Power, O Mother! She whose senses are controlled;
母亲!你是原初能量,她的感官受到了制约;
The yogis meditate on Thee as Uma, great Himalaya’s daughter.
瑜伽士把你作为伟大的喜马拉雅的女儿乌玛来冥想。
Thou who art the Power of Śiva! Put to death my ceaseless cravings;
你是湿婆的力量!摧毁了我永不停息的渴望;
Grant that I never fall again into the ocean of this world.
准予我不会再次陷入这个世界的海洋里。
Mother, Thou art the Primal Power, Thou the five cosmic principles;
母亲,你是原初能量,你是五种宇宙法则;
Who can ever hope to know Thee, who art beyond all principles?
你超越了所有的法则,谁能完全地明白你?
Only for Thy bhaktas’ sake dost Thou assume Thy various forms;
为了虔诚信徒的缘故,你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相;
But when Thy devotee’s five senses merge in the five elements,
母亲,你的奉献者的五种感官融入五种元素的时候,
Mother, it is Thyself alone that he beholds as formless Truth.
奉献者会把独一无二的你视作无形无相的真理。

As Ramlal sang the lines:
罗姆拉尔唱这几句:

Above, in the throat, is the sixteen-petalled lotus flower, of smoky hue;
上面喉轮的是十六瓣莲花,散发出烟雾状的色彩;
Within the petals of this flower there lies concealed a subtle space,
这朵莲花的花瓣内隐藏着一个微妙的空间,
Transcending which, one sees at length the universe in Space dissolve,
越过它,便可看见宇宙最后在此空间上溶解了。
The Master said to M.: “Listen. This is known as the vision of Satchidananda, the Formless Brahman. The Kundalini, rising above the Visuddha chakra, enables one to see everything as Ākāśa.”
师父对M说:“听着,这也被认为是萨特旦安达——无形的梵天的异像。昆达里尼提升到喉轮之上,能够使人像阿克夏那样看见每件事物。”
M: “Yes, sir.”
M:“是的,先生。”
MASTER: “One attains the Absolute by going beyond the universe and its created beings conjured up by maya. By passing beyond the Nada one goes into samādhi. By repeating ‘Om’ one goes beyond the Nada and attains samādhi.”
师父:“越过了这个宇宙和它的幻像下的创造物,就可以到达绝对本体那里去;越过纳达(Nada)就可以进入三摩地。通过重复‘OM’音就可以越过纳达和进入三摩地。”

《灵界的真相》史威登堡(十)

摘自《灵界的真相》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

十七、地狱

史威登堡:

地狱的入口究竟在何处呢?

那……

有个精灵进入隧道

史威登堡:

似乎是一个尚不习惯灵界的精灵……

他在做什麼?

他进入一个黑暗隧道……

他还好吗?

万一恶灵抓到

他怎麼办?

喂喂~~~~~~!

他已经走远了……

这或许是地狱的入口!

我曾听说

那入口是一条像隧道一样的黑暗通路……

那精灵是否预定要前往地狱呢?

史威登堡心想:

引导灵……我该怎办呢?

嗯!

………

好!我一定要亲眼看到地狱

史威登堡:

还要前进多久?

我觉得我已经很深入了!

阶梯分成很多个方向……

四周黑得就只能看到二十~三十步远的距离……

一道昏暗的光线

围绕著我

这是从哪来的啊!

哇!

黑雾瀰漫在我的周围!

这裡有一个平台……

我看见不远处有微弱的光……

好像是灵界的太阳

但非常暗而呈现红色

无论如何!

那是唯一的光源……

就可以看见周围的景物了!

啊!

这裡有个像灵界般无限广大的世界!(不过是黑暗一片)

有灵人居住在这裡吗?

这裡有和灵界相同的东西

譬如树、房子……还有城镇!

但所有事物形状都很怪异……!

这是什麼怪味?

令人无法忍受……

这裡就是地狱吗?

发生……什麼事了!(一群恶灵在打来打去)

為什麼……这麼多人打一个呢?

我实在无法瞭解

他们那令人无法忍受的声音!

话语之间

只有憎恨、报復和虚偽

听到他痛苦地尖叫,

叫的灵却更加地残忍!

啊……真是惨不忍睹!

我必须朝著光前进……

什麼?

这裡也正发生同样的事!

噢……等一下!

我必须静下来看清这世界!

所有地方……上百万件

相同的事正在发生啊!

这真是地狱苦难的责罚啊!

又出现楼梯……

我再也无法忍受像这样丑陋的世界啊!……

这阶梯有多深呢?

又出了平地……

这……是哪裡啊!比刚刚的世界还糟糕!

这地方比刚才那地狱还要丑陋啊!……

啊啊~~~

史威登堡:

啊……引导灵!

刚才好危险啊!

你一直都看顾著我!

引导灵:

现在,让我们离开这裡吧!

你最好别靠这世界太近……

现在你亲眼看到地狱了

我相信这将有助於你瞭解

整个灵界……

多丑陋的世界啊!

在这底下的世界更可怕,还要更糟呢?

史威登堡:

什麼?

引导灵:

正如同灵界有上、中、下三层……

地狱也分成三层……

愈低层、愈悲惨、愈邪恶……

你也看见了

地狱确实存在

正如同宗教為了让人畏惧

劝人向善所描述的充满了可怕的事情

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地狱--

有的充满了污秽……

有的充满了淫乱……

有的如同处在烈焰中……

有的像--可怕的森林

恶灵如同野兽般在其中游荡……

他们的共通点是充满了丑陋的恶灵

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憎恨、侮辱、报復等

时时处在挣扎和争战中……

史威登堡:為什麼这些灵人会如此恐怖呢?……

引导灵:

当成為灵人后

他们的脸表现出他们的本质

失去了物质世界的束缚

例如:

法律、评价等

他们的自私面貌

突显出来

终於赤祼祼地

露出了隐藏的邪恶

他们最后的外表

并不像生前一样……

史威登堡:

你是说……

他们也是灵界的灵人?

我真不敢相信!

引导灵:

是的!

地狱虽然丑陋

却仍是广大

灵界的一部份!

事实上

灵界包含了精灵界、灵界和地狱

精灵界是一个特殊的过渡区域

灵界和地狱是性质相异的灵人们

所居住的二个不同的世界

从精灵界有一条通往灵界和地狱的通道……

而在灵界和地狱之间没有通道

它们彼此分离

且地狱是在灵界之下

人死后,灵魂到精灵界停留一段时间,

然后,分别前往灵界或地狱……

史威登堡:

有什麼不同吗?

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灵人

為什麼他们要去地狱

这麼可怕的地方呢?

这是处罚吗!?

因為他们在世时的恶行和不道德,

他们便应该被丢到地狱吗?

这真是无止尽的责罚啊!

所有东西方的宗教都这样教导我们关於地狱的事……

引导灵:

不!

他们并不是因為恶行被丢在那裡,

也不是撒但或恶灵要让他们永远受苦

这种说法是為了宗教的需要而虚构的!

史威登堡:

那麼,為什麼?

什麼样的人会去地狱呢?

引导灵:

人死后变成了灵人去到地狱的灵人--是……那些

看不到灵界存在的人

因為他们不瞭解自己的本心……

他们不是如宗教所说,只因犯了许多恶行而去地狱

他们是自己选择去地狱的!

他们自己愿意去地狱的?

这些在地上犯了许多恶行的灵人

当然不瞭解自己的本心

结果看起来便如同宗教所教导的了地狱

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完全不同的

这些前往地狱的灵人

在人世间时

忽略了真正属於心灵的本质

只关心经由物质、性、名誉和权力来满足肉体的需求。

当他们的眼睛看到不本心,到了灵界时,

将仍然是闭著的。

因此,他们成了精灵后

他们的心也无法吸收灵界的光!

不论在灵界停留多久

他们仍无法感受灵界太阳的光和热所给予的幸福感觉及灵的理性光辉

相反的

他们被地狱的火所吸引且觉得较亲近恶灵!

结果--

他们去了地狱是完全是顺从他们邪心的命令出於自己的意愿

在地狱的恶灵

无法如其他灵人般

从灵界太阳的光和灵流中

感受到喜悦

相反的--

他们因满足自我的欲望

而感到喜悦

什麼是他们的欲望呢?……

对其他灵人行恶

去支配其他灵人

或获得别的恶灵的讚美

这种完全是基於

人世间的标準

比较低层次之表面的欲望

但--无论如何

他们经由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获得某种喜悦

因此--

以此作為他们的永久生命的「光」

灵界的善灵人知道生命和喜悦的泉源

来自灵界的太阳

他们知道自己并非真正的主人

太阳才是主人

灵界正确的生活态度是遵循灵界的法则

也就是太阳所散发出来的光

相反的地狱中灵的生命泉源是自我欲望

这欲望成了他们的光

甚至

他们认為自己就是主人

不承认其他任何主人的存在

每一个人都认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便是主人

於是地狱成了充满

争斗和暴力的世界……

充满了痛苦和污秽!

地狱的责罚

是由恶灵自身的稟性所导致的……

因此他们的世界没有秩序相反地

只有丑陋和自私

他们喜欢主宰并折磨其他灵人--

看……

在地狱上空总是飘浮著黑云

这些黑云阻挡了太阳的光和灵流……

这些黑云事实上是……

由地狱中恶灵的意念所聚集而成……

恶灵的意念?

一小群恶灵造成的黑云

可以遮盖这群恶灵

大群恶灵便形成一大块黑云……

灵界的太阳

总是想赶走黑云

使祂的光和灵流能达到地狱

有时候灵界太阳赢了

祂的光和灵流到达地狱却造成恶灵感到死亡的痛苦!

為了逃避这痛苦

恶灵便加强了

形成黑云的意念

或迁到他地方

这样的争战

不断地重覆著……

灵界太阳的光对恶灵来说

太刺眼了!无法忍受

所以恶灵总是给你死亡的印象

正如同恶灵无意念和生命之源-太阳连结

史威登堡:

那我第一次在地狱看到的太阳……

就不是灵界的太阳了吗?

引导灵:

那是物质世界的太阳……

史威登堡:

物质世界的太阳?

引导灵:

恶灵无法拋弃他们在人世间的想法

对物质的欲望和自私使得他们一直想凭藉物质世界的太阳而活的意念即使死后数万年也无法捨弃

但是必然的

物其界的太阳在灵界丝毫没有力量

唯一的生命之源

只有灵界的太阳

史威登堡:

那麼--恶灵的生命之源

也是……

引导灵:

是的,即使是恶灵

灵界太阳也是他们的生命泉源!

当然--

这裡灵流的质、量和善灵住的三个世界是不能相比的!

恶灵的心灵之窗是关闭的

所以只能接收到一点点灵流,

并且扭曲成為恶、丑和虚假

因此,恶灵住在地狱,

是因他们的特性

喜欢住在那裡

他们自己选择住在那裡

史威登堡:

那麼--你无法勉强他们去善灵住的灵界囉!

引导灵:

是的!

如果一个灵人的心灵之窗打开的程度

无法与他们生活的世界的光亮程度相配合,

他们将无法忍受灵流而觉得痛苦

但是,如果一个灵人能从自私欲望的迷惑中觉醒

并且瞭解到生活在地狱所的痛苦而想逃离

他的愿望将被开啟心灵之窗,朝向灵界的秩序和法则

此时,

这灵人将可离开地狱……

每一个灵人决定自己生活在怎麼样的世界!

每一个灵人都有自由意志!

现在让我们离开这裡吧!

 

十八、灵界的终极目的

引导灵:

史威登堡的灵啊……

你已看过所有灵界,从最高灵界到地狱

你能瞭解為什麼这些世界在灵的层次上是如此大的差异吗?

史威登堡:

是的!

这一切都决定於灵界太阳所散发的灵流……

不同的世界根据他们所接收的灵流大小而各有各的型态灵流是生命、喜悦和真实的泉源……

引导灵:

对!如你所见,

在每一个世界,又有无数不同特性的灵群

各有不同的灵人

生活在其中

过著永远的生活

--但我仍有一事未告诉你!

也就是……

一个灵人并不固定属於某个世界

也就是说--灵人经常在变化!

灵界的灵人有许多不同的生活型态

但他们共同的生活目的

便是改善他们的灵性

是的灵人总在这种过程或说一种修业中进行灵的纯化

藉著灵性的增进他们前往更高的层次--

如你所看见的……

最高层的灵界

充满了美好的光辉

在那世界中

灵界的根本真理

完全显现出来

在这最高灵界--

一个灵人的喜悦

是全体灵人的喜悦

也是个别灵人的喜悦

最高灵界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但是没有懒散!

灵人们工作,

善尽各人本份,以贡献整个灵界!

在这最高灵界同样的正进行著某种修业、纯化--

也可说是继续著再创造的过程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

……这就是灵界!

史威登堡的灵啊!

你已经从灵界学了许多事了!

那麼,请你回到物质界后完成你的工作

让人们知道你从这裡所获得的讯息!

史威登堡:

引导灵!

你要离开吗?

引导灵:

不!我没有要离开--

因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史威登堡: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引导灵:

是的,

一个灵人代表

整个灵界;

整个灵界代表了一个灵人……

只有一个存在包容了所有的事物……

你和我和其他灵人都是这唯一存在的显现!

灵界的一切永远与你同在……

生命的光辉

瀰漫在四周

我感受到并瞭解到

引导灵所要教导我的永恆真理……

我穿越灵界遨游……!

而且我亲眼看见了

灵界的真相---

灵界--充满人们所不知的奇妙

正如我在这本书开始所说的

我所写的是

我在成為一个灵人后

离开肉体造访灵界

所看、所听、所经歷的实际情形!

 

十九、灵界与地上界的关係

史威登堡的一个朋友带著女孩来看他!

史威登堡:欢迎你来……

男子:午安!史威登堡博士……

女孩:史威登堡叔叔!

史威登堡:外面好冷!当我察觉时,雪已经积得好深喔!

男子:不好意思打搅你工作。

史威登堡:没有,没有!我正想休息一下!

男子:噢!谢谢你!你那关於灵界的书写得怎麼样了?

史威登堡:我已经几乎写完,我在灵界所看到的一切了!

史威登堡:哈哈……你一定不相信我曾看过灵界!

男子:喔!不是,并不是我不信,只是当我听你谈到灵界时我觉得十分讶异!

史威登堡:不怪你的确--灵界是离这世界很远的事!

女孩:哈哈!(女还正在玩球)

史威登堡:但是,灵界确实存在著!(史威登堡,把球捡起来)

史威登堡:

甚至--

这世界是在无尽的灵界中漂浮著--就好像这个皮球浮在这裡一样(史威登堡把球拿在手上)

这个自界好比这个球被灵界包围著

甚至,灵界和自然界并不是如同被橡胶皮所分离一般的两个世界--

球内部的自然界裡,灵界也同时存在!

要立刻相信这件事是很困难的!

毕竟两个存在不能佔有同一空间!

在物质界空间中的事物彼此排斥!

例如:不能在这个桌子佔用的空间,

要放另一张桌子,这张桌子必须先被移走--

这是自然界的常识

然而,物质和非物质却可能存在於相同空间

例如:

人的--思想意念

很明显的,它并不像是我们身体--或是这桌子

一般的物质!

但,我们不能因為看不到、碰不到就否定思想或意念的存在

也就是说你「想」喝这杯咖啡

然后,依著你的思考

你伸出你的手

举起杯子来喝

此时--

一个真实的物理动作发生了!

但我们能否定控制这动作的思想存在吗?

即使你看不到、碰不到它的确是控制这物理动作的第一原因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

它确实存在。

只是它以著与物质界不同的性质存在而已!

意念或思想

不会与物质碰撞排斥而无法共存

意念或思想这种灵性的存在可以穿透任何事物

我研究过物理和解剖学,

从这方面的观点来解释能够使你更容易瞭解

你身体的神经系统佔有自己的伅置

换句话说

它佔有空间

不可能在同一地方放置其他东西--

例如另一个神经系统除非--

你将前者移走!

但是……神经系统所传达的命令和讯息存在於同一个空间上!

有些人会说,神经命令和讯息一点都不佔空间,

但他们的确佔有空间只是為具有不同性质的空间--

如某神经系统在这世界是物质性存在

那麼我可以说--一个不可见的神经命令或讯号是灵界

我以这个方法来比喻你将很容易瞭解

这世界和灵界

在空间上的关係

如此,这世界只包含了可见的物质

但事实上

另一个空间的许多事物

包围或穿透这个世界

灵界和自然界

好像是--金币的两面

不可分离地

相连在一起………

每一个人都瞭解人类的生命离不开这宇宙的空间

生命的起源是什麼?

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在起源时

藉著与生命之源连结

而延续其生命

那就是灵界的太阳--

当然--如我们所知自然界的太阳

供给一切光和热

支持并给予这世界光亮

以维持它的活动

但它不是生命之源……

因為……

自然界的太阳是灵界太阳所產生的……

它只是替代品--

我曾告诉你

灵界太阳所散发的

灵流是灵界

灵人的生命之源

事实上,

灵流自灵界到达自然界

即使我们不相信人们乃是间接地从灵界获得灵流

那麼-当我们在自然界时為什麼可以从灵界太阳

获得灵流?

那是因為人有灵人体和肉体之故……

因為具有不同的空间特性

灵人体能存在於肉体内--

存在於肉体中的灵人体吸收灵流

以此维持人类的生命!

男子:

在我体内,也有灵人体存在?

那麼,若是这样

我是谁呢?是我?

还是我体内的灵人体?

我?我弄糊涂了!

史威登堡:

哈哈哈……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灵人体和肉体不可分离,

我们可以说,这人就是那灵人本身--

只要人和灵人合一

灵界和这世界便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灵界和这世界

具有不同的性质

同属於一个巨大的世界……

是的,灵界与这世界

是结合在一起的世界

换言之,

超宇宙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

相对的

灵界和自然界不过是-这超世界的一部份!

从这超宇宙世界来看,人具有肉体和灵人体是什麼样的存在呢……?

简短地说,

人是站在世界的末端或终点,

人是属灵的存在,

以著物质界的型态来显现,是一种灵的相对存在--!

例如:人的情感或心智无法看见或接触

但能表现於脸上……

脸和心相互对映

心是属灵的存在

而脸是属物质的存在--

因此,这二者即使以不同的性质存在,

却是相互对映的属灵的事物,

以物质型态表现

就如同埋在土中的种子,

将以树的型态表现於地上………

这种表现方式是生命的原理……

世界的创造基本原理

便是生命的原理

不仅是具有属灵的特性

也将人的最终型态

以物质方式表现

这也就是--我说

人是这超宇宙世界的目的或终点的理由

但是,当然--属灵的事物,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即使肉体死亡

灵人体将不会死亡!

男子:

啊!

这真是奇妙啊!

灵人体是永久的生命!

史威登堡:

是的!但即使灵人体是永久的生命,

你也不能為了逃避这世界的痛苦而自杀……

在这世界的寿命取决於天,

个人随意结束生命

例如:自杀等,

是违反生命法则

最严重的行為!

结果必将坠入地狱受苦

男子:

哦,博士……

為什麼人们并不瞭解灵人和灵界的事呢?

史威登堡:

这是个好问题!

简单地说,人生命本质的灵人体被肉体的桎档所綑绑!

因此,我们思考的方式

是物质取向的

而灵的眼睛被遮蔽了

所以,

人无法看见灵界!

如此,人类关於灵界的体验便被侷限在「曾看见鬼魂」或「预兆」等

而且,

我们仍将这些视為某种妄想或幻觉!

但是,在古代人们灵的眼睛远较现代开啟,

他们以纯正的心接受宇宙一切事物

过著与灵界调和较属灵的生活

但随著时代进步,人们被大量累积之外在知识捆绑

变得比较关心世俗和物质

因為这样,我们渐渐远离灵的事物--

因此,现在的人甚至变得不知道灵人和灵界的存在!

这世界的迷惑和许多不幸都是因人类

远离了灵界的秩序

这迷惑

随著时间的流逝而增加……

唯一的拯救方式

就是告知人们灵界的真相!

我相信,这是上天给我的任务

去探查灵界每一个角落并揭露--

我所经歷的一切!

若要我……

以一句话来说明灵界的秩序

那便是--「爱他人」

认并活出灵界的真理,

便是一切幸福的钥匙!

若拥有纯正的心灵

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可感受到灵界的真理

因為,灵界的真理

正浇灌在人类的心智中!

即使--肉眼无法看见这世界仍因灵界而存在!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追寻

在这世界,我们能活得更喜悦

生命更丰盛!

这永恆的生命……

是上苍--

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灵界的真相》史威登堡(九)

摘自《灵界的真相》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

十四、字裡行间可见的图轴

在灵人之间,能将对方言语中所蕴含的意思、感情、知性等以眼睛看的的

样相显现出来!

以人世间的感觉而言

这是无法想像的

但灵人却能做到

我将告诉你

我第一次经歷这奇妙经验的情形

年长的灵人:

你听过

那称為金色之渊的地方吗?

那是个属於传说的地方

听说曾经有灵人去那地方,

却一直没回来过

史威登堡:

没有!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

有这样一个地方

年长的灵人:

有人说,

那是灵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有一个灵人曾去过那地方又回来……

他对我描述了金色之渊

我正是第一次听到这奇怪的故事

但不久之后,另一种不是故事内容的事物

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似乎与谈话的内容无关

在他的势调中,

有一种

协调的音调

持续地重覆微妙的变化和抑扬……

这音调有各式各样的变化

我甚至觉得它彷彿与色调互相搭配著

我撇下内容不管--专心注意这两件事……

不久……

我发现了另一件事--

突然间-

史威登堡:

地面突然裂开来了……

难道他没有发现吗?

一个图轴从裂缝中出现!

图轴中记录著

这说话的灵人的一切

包括他在人世界的一生和直到位在灵界的生活

甚至包括了他在灵界

度过永生的未来记录!

当精灵说话时,

他的意志和怀愈将会於言语中

音调的微妙变化显现出来--

他的知性则显现於言语和音节的排列中

他的心智状态和所想到

都不自觉地从言语中流露出来

因此灵人语言如同白雪一般

将精灵的本心

完全地表示出来

不管灵人的本心中多微细的部分

都可以表现出来

同时--

以人们所无法想像之敏锐的感受性

听的人可以了解

说话者的一切

灵人的意志、感性和知性

也决定其心的本性

因此可以说

心的本性决定了人或灵人的一生

这样--

你应该可以瞭解

為何会发生如此

奇妙的事了吧!

是的!当我倾听灵人说话时

除了谈话的内容

我能瞭解他心中的一切事情

而且这一切以一个记录著这灵人一生的图轴呈现在眼前

十五、令人惊嘆的灵界文字

灵界有语言

当然--也有文字

灵界文字的特徵是--

这文字具有很多线

他们将数字当作符号

并加入许多不同的含意

与人世间的文字相比较

灵人可用几个字

表达许多的意思

灵界的文字是如此复杂和深奥以致於

自我从那儿回来后仍无法完全记得

现在我愿意举出一个例子……

11 何状态时与灵交蒞否……

一开头写数字

其次再写文章

这是灵界文字的惯用法

数字有无数的组合

(如:12、25……104等)

用以表示作者

书写时间及原因

现在若我们以常识去读这句子我们只能以下列这种方式来瞭解:

「等将来状态良好(指灵的状态)时与灵进行思想交流,有意参加吗?」

但事实上,在这句子中含有非常多的含意,

若翻译成人的语言将相当於一整本书

但灵人读了,

却可以完全地瞭解。

其线条的弯曲情形、

书写位置、字的间隔、

字的大小、倾斜等

任何姿态和形体的微细差异

即使一个字母却有如此多的含意

刚才那个例子是那一个团体的某一个灵人写给另一个团体的

哪一个灵人要和哪一个灵人作思想交流?

何时呢?

对方是什麼样性格的灵人?

為什麼要作思想交流?

想说的一切都包含了

「写信的团体有多少灵人?」

「在什麼地方?」

「状态如何?」

这团体的每一个灵人的个性如何--即使

有几十万个讯息你都可以从中获得

这种事在人世间是万万想不到的,但这一切都在文字曲线的弯曲情形字的配置之间显现出来

有时,经由阅读

灵人可以看到写信的灵人的脸和文字的内容

当我在灵界第一次看到灵界文字时

一方面觉得有些类似埃及的楔形文字或希腊文字

一方面又觉得好像小孩涂鸭一般毫无意义--

会如此感觉的原因

大概是因為在远古时代

甚至人类还没有文字前

人们曾经藉用灵界的文字、

才会留下这些远古文字的原因吧!

当然

这些文字包含了

写的灵人之心灵本性!

在灵界,灵人不须要学

便自然会读和写灵界的文字

当他们书写时只要把手放忧纸片上

悬空而毫无意识地自由来回挥动

内心所想的一切便会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

我还要再说明一点……

在灵界和人世间

有一种「对映原理」

这世界中存在的物质

可以对映到灵界中无形的存在

但许多灵界中存在的

并未存在於这人世中

灵界中--存在著

各种人类的文字和语言

并且其中有无数的文字和语言并不存在於这世界中

更无法翻译成為人类的语言

因為……

灵人有远超过

人类所想像之复杂且

精细的感觉和情感

因此--

没有任何人类的文字和语言能适用於他们

察看这些文字

我们便可发现--

人类的世界是个远落后於灵界的世界

 

十六、企图攻击灵界的恶灵

史威登堡:

发生了什麼事?

整个灵界的大地发生了震动!

似乎是来自那山的震动……

震央在这些山中!

哇~~

山崩了!

多可怕的哭声啊!

什麼?

年轻的灵人:

救命……

啊!……

史威登堡被一个恶灵抓住了

史威登堡:

啊!

你想做什麼?

不!

你究竟是什麼怪物啊!

让我走!

恶灵:

你将成為我的奴隶!

此时中心灵人出现了

砰一声!恶灵跌到地底

史威登堡:

我得救了!

请问你是?

中心灵人:

我是那被捉的灵人的中心灵人

我是来拯救他!

突然间!中心灵人聚心会神!猛瞪恶灵,地就裂开了!

将一群恶灵打入地狱!

史威登堡:

只是怒视一眼……

中心灵人:

别担心

你很安全了

年轻的灵人:

谢谢你了!

史威登堡:

他们是谁?

中心灵人:

他们是恶灵!

史威登堡:

恶灵?

中心灵人:

灵界有个黑暗地区,如同山中的深穴就在这巨石之下恶灵从地下灵界来聚集在那儿

他们聚集---

并竭尽所能破坏

这善灵居住的世界!

因此,我们中心灵人

必须破坏这山粉碎巨石

赶走他们!

史威登堡:

你是说--你只是怒视他们一眼?

中心灵人:

如果必要

这是很简单的!

但是……

这不是我的力量

力量是来自灵界太阳所发出的灵流

中心灵人有能力聚集灵流

并由眼睛放射出来

这实在是借来的力量。

如果有人认為这是他自己的力量

则他将失所有力量

中心灵人的力量可以一次胜过几百万恶灵

但若失去力量

将虚弱地无法与一个恶灵争战

有时恶灵将以比这还多千百倍的数目来侵略我们

此时,所有灵界的中心灵人

将聚集起来

成為巨人来驱走恶灵

而灵界将发生比现在

你所感受到的强千百倍的地震

河流和峡谷被填平

大树倒塌、并刮起强风

在灵界这是很严重的大事

史威登堡:

喔!恶灵全都被大地吞噬了--

中心灵人:

他们回到了地下灵界

那儿便是地狱。

史威登堡:

地狱……

是的,地狱是存在的

但那和宗教上為了让人畏惧、

劝人向善而凭空设想的地狱是不相同的

那是一个丑陋的、

灵界的一部分的世界

因為那儿充满了危险

他们尝试劝阻我去地狱

但我為了

以自己的眼睛来确认一切的情景

便勇敢地去了一趟地狱……

Page 2 of 4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