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索的教导
《死过一次才学会爱》Anita Moorjani 艾妮塔穆札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实修体验
憨山大师证入的“物不迁”境界
【以智能开发三摩地】—— 阿姜摩诃布瓦
前世今生轮回文字资料集
佛陀的女儿 蒂帕嬷:十项必修的功课答客问
《道家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7-9层.融入大空.光明如日的全观.证入太虚.必须有大师引领
《道家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6-7层.能量纯化为玉液.金液.认出意识源头.意识和能量的对等效应
《道家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3-5层.向上通道的打开.人元和天元丹法的区别.贵在坚持
《道家九层炼心》夕阳讲解之1-3层.禅定是能量的缓慢累积.无法突击练成.如温养一朵娇嫩的花
佛陀的女儿 蒂帕嬷:神通
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美赫巴巴:成道!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成道(证悟) —选自美赫巴巴语录
达到真正的自知即成道或证悟神。成道的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它不同于所有其他意识状态,因为所有其他意识状态都是通过个体心的媒介被体验的。神的意识状态,丝毫不依赖于个体心或任何其他媒介。
只有在认识某个有别于自己以外的东西时媒介才有必要。而认识自己的真我,无媒介则是必要的。即必须不通过媒介。
事实上,意识与心的联系,对成道来说,绝对是障碍而不是帮助。个体心是自我意识或称孤立感意识的所在地。是它创造了有限的个性。后者助长二元、时间、变化的等幻相。同时又被这些幻相所滋养。
要认识大我的本来面目(真正的自己),意识必须摆脱个体心的限制。即个体心必须消失而意识必须保留。
在灵魂的整个生命历史中,意识伴随个体心而发展,所有的意识活动都是以个体心为背景进行的。因此,意识现在已牢牢地扎根于个体心难以摆脱这个背景了。其结果是,心若止息意识也随之消失。例如在静心时任何试图停止心理活动的努力,都会倾向于让人变得无意识,这表明了意识与个体心的难解难分。
每天的睡眠现象,在根本上,并不有别于在静心过程中体验的暂时平静,但在起源上略有不同。由于个体心不断面向二元世界,陷于不断的冲突之中。当它因此变得疲惫不堪时,便想丢开自己作为单独实体存在的身份,返回到无限中去。此时,退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经历暂时的平静。但这种平静总是伴随着意识的中止。
睡眠时心理活动的静止,使得意识完全淹没而被无意识覆盖。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运作的这种静止只是暂时的,因为储存于心中的印象(业相)会驱使它重新启动。一会儿,印象的刺激功能使得心兴奋起来,并恢复通过其媒介进行的有意识活动。因此,依照活动与休息交替进行的规律,清醒期紧接睡眠期,睡眠期紧接清醒期。
只要心中的潜在印象没有完全清除,就不会有个体心的最终湮没以及进而的意识解放。心在睡梦中只是暂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但并未最终失去其个体存在感。醒来后会发现,自己仍然受制于过去的局限。意识得到某种恢复但仍受心的制约。
有限心就是自我牢固地扎下根的领地,自我通过它所陷入的一堆幻相来延续其无知。阻挠着潜在于灵魂中的无限知识的显现。因此,它是成道路上最难以逾越的障碍。对此,一位波斯诗人形容说,“刺穿愚昧的面纱何其难!因为在火焰上压着一块岩石。”如同一岩石使得火焰不能升得更高一样,只要意识之火上压着自我这块岩石(负担),即使渴望了解自己的真性也绝不能成真。
自我的冥顽,贯穿于灵魂的整个发现之旅,从而使得找到大我成为不可能。年迈之人,牙痛会引起无数的麻烦,尽管牙齿已松动却难以除根。因爱或苦行而变得虚弱的自我同样难以根除。它会顽固到最后。虽然随着灵魂进步而变得松动,但它会持存到意识内化的第七层面——最后阶段。
自我,是所有人类活动的中心所在。可把自我企图歼灭自己的努力比作一个人尝试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正如眼睛无法看到眼睛本身一样,自我也无法结束其自身存在。它为消除自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加强其自身存在感。它在反抗自己的努力中更加兴旺发达。因此,它无法通过自己的绝望行动来完全消失。虽然能成功地改变自己的性质。
自我的消失取决于作为其所在地的有限心的消亡(溶化)。
成道就是从心的局限中解放意识。当个体心消融时,与之相对应的整个宇宙也随之化为乌有。意识不再被任何东西所限制和遮蔽,并服务于启悟无限实在状态的目的。
沉浸在幸福的成道灵魂,完全无视宇宙中的景象、声音、物体。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酣睡。但在成道与酣睡之间却存在着无限的差异。
睡眠时,宇宙幻相消失,因为所有的意识是暂时搁置(中止),但却没有对神的有意识的体验。因为后者要求自我完全消灭而意识完全转向终极实在。有时,当一个人的深度睡眠被简短打断时,他可能会有那种意识被保留但意识不到任何具体内容的体验。就是说,有意识,但不是对宇宙的意识,而是对无(什么都没有)的意识。这种体验类似于成道的体验。成道时,意识完全摆脱了宇宙幻相并显现出迄今一直被自我所遮蔽的无限知识。
睡眠时,个体心继续存在,虽然它已经忘记了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心中潜在的印象,在淹没的意识和无限实在之间制造了一层面纱。因此,睡眠中,意识被淹没于个体心的硬壳里,但它却不能逃离这个外壳。虽然灵魂已经忘记了与神的分离,此时他实际上已经与神合一,但这种结合却是无意识的,即它意识不到这种结合。
而成道时,但是,个体心不只是忘记本身,而且实际上是失去了自己(连同所有的印象)。迄今为止与个体心捆绑一起的意识,现在是自由自在,不受限制,并与终极实在直接连接、合一。现在,意识与终极实在之间已没有隔离的面纱,因此与绝对永恒融为一体了,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永远居住在绝对里,带来无尽的无量的知识和无限的喜乐状态。
然而,无限知识和无限极乐在意识中的显现,严格局限于已成道的灵魂。成道灵魂的无限实在,具有对自身的无限性的绝对知识。这种绝对知识,对于仍受限于宇宙幻相的未成道灵魂来说,是体验不到的。因此,假如成道不是灵魂的个人成就的话,那么一旦一个灵魂成道则整个宇宙便随之结束!但,这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成道的确是只属于已超越心领域的灵魂的个人意识状态。而其他灵魂则继续处在奴役中。只有从自我负担和个体心限制中把意识解放出来才能成道。可以说,成道仅仅对已超越时间进程的灵魂才有直接的意义。
成道后,灵魂发现自己一直是它现在才认同的无限实在,还发现,它在形体演变和灵性进步期间一直以为自己是有限的这一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
灵魂认识到,它现在所享受的无限知识和喜乐,从时间的一开始就一直潜在于无限的实在,只是在成道的那一刻才显现罢了。因此,成道者实际上并没有成为与成道之前的他不同的人。他仍然是他。成道给他带来的唯一变化就是:原先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性,而现在他自觉地知道。他知道了他一直是他现在所知的自己,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找到大我。因此说,成道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首尾相同的游戏。
但成道却是灵魂的独特收获。一般来讲有两类收获:一类是得到自己原先所没有的,一类是实现自己原本就是的。成道属于后者。然而这类收获却在成道与未成道的灵魂之间造成了无限的差异。
尽管成道的灵魂并非获取新的东西,但是它所实现的对自己现在、过去、未来的真实面目的确切知识,却给成道的赋予了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成道的灵魂体验自己是有限的,并且不断地经历短暂的欢乐和悲伤的二元对立的困扰。而成道的灵魂则超越了二元相对的一切,体验着神意识的无限知识、无量喜乐。
成道时,灵魂抛弃了下降过程中的孤立意识中心的身份认同,在与无限实在合一的永恒知识中,超越了二元性。有限的个体性的枷锁被打破,阴影世界从此结束,幻相的帷幕永远地落下。有限意识的追求所带来的狂热和痛苦困扰被真理意识的平静和极乐所取代。短暂存在的不安和狂暴被永恒的和平与安宁所吞噬。
九 层 炼 心 · 李 涵 虚
JT叔叔《中医基础讲座》读书笔记
特斯拉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驳斥
夕阳读书会030-咒语的运用.怎样感应.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尊.能量的五个基本面向.念诵方法
渐法顿法天元人元九层循序(二)
渐法顿法天元人元九层循序(一)
夕阳读书会029-张至顺的禅定经验•入定的前提• 能量震荡现象•内在是宇宙的中心• 付出的巨大回应
端坐,就是放松命门!
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对治昏沉及成道过程
夕阳读书会028 爱和智慧必须并行
八种养目方法 让眼睛更明亮
吉祥天母退敵咒母法門占卜修軌
南师:解脱与三摩地
摘自南师《瑜伽师地论》讲座录音40-08B
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是修净土、密宗、显教、禅宗——无有此说皆为魔说,皆是魔言,有此道者是为佛说。我沉重地告诉你,这叫做法王法。这句话有业障的人都听不进去,马上就听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要。什么叫得定呢?“三摩地”?“谓于所缘,审正观察。”我讲累了,你们哪一位代我讲讲看?讲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的谁不错啊?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是少错。你们连有学地还谈不上呢。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啊,到了大阿罗汉得灭尽定者才是无学地啊。所以你们尽管讲这两句话,同时也是考你们呢。
不要讲下去,全错了。你们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告诉你们注意教理,修止观、参禅、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数那股气做会计师也好,学念佛机,密宗的观想也好,修定必须以所缘的境界来修,缘于境界。念佛一定,这一句佛号就是你修定的所缘;观想白骨观,比如从趾头开始这个白点,这一点就是所缘;修准提法,观准提菩萨的一只手或者一只眼,这就是所缘。所谓修定,意识境界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境而修,缘影而修。《楞严经》上说:六尘缘影都不是,那是讲本体,讲做功夫必须要意识起所缘。所以你们基本上是一路(都)错了,有些人,比如从智师(即首愚法师)、张尚德,有一部分对,有一部分不对,逻辑不清楚,因明不清楚,就是说要定在所缘上。你们讲不出来的就更要注意,本来就胡涂,修什么啊?
所以,念佛一心就是意识所缘在佛号上;观想的时候,意识就起在观想上;看光的时候是眼根,意识就起在光上。这个所缘境“审正观察”,这个时候我是作意修,修本来是不作意,你作意要使它成:我要观阿弥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观眉间白毫光相,或者观胸前万字轮相,就观这一点,正思维,“所缘”“审正”。观万字轮的时候:“我等一下,这个我不适合啊,我还是看这个好了。。。哎呀,这个头上恐怕血压高啊,我还是看佛的手指头好了。”这已经不是“审正”“所缘”了。
比如,你们有些没有受灌顶,有些受过灌顶的,修准提法,叫你观心月轮中的Ong字,就是所缘境,行住坐卧都是这个所缘上,不能断,要清明自在,要“审正观察”,此心专一在这个境界上。你们讲的“所缘”,佛学都对:“所缘者,耳朵眼睛反省自己观察。”那是行为,观空所缘,念念观空,那么,观空,空也是一缘,坐下时万念放下,就是观空,永远住在空上,就是所缘在空。我万念不起,这个所缘就是空。身体丢掉了,所缘在无相,也是所缘。八万四千法门,大小的修法,无一不是所缘之境。所缘缘到什么叫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乱,“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一切佛经,教我们修行之路,释迦摩尼佛教我们出家在家的人先要修到无漏果,就是大阿罗汉。修无漏果的方法里头,必须先要修定,不修定不叫修行,不叫出家,也不叫学佛。
“后说解脱。”得了定以后,再谈解脱。定都不能得,你解脱个什么?身心粗重,烦恼重重,你解脱个什么?懂了吧?这一段你们要抄下来啊,不是贴在墙上,贴在额头上,这就是真学佛了。
“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佛教我们修行之路,没有那种大小乘不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后才能真解脱。定的境界,“三摩地”,就是至善,因为烦恼不起,妄心不起,既不行恶,也不做善,是名至“善”,无善无恶。就是六祖告诉我们的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善”成就了,圆“满”了,这个定的力量对于一切“烦恼”不起,此“心永”远得“解脱”。
“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所以佛说法,在这个欲界世间里,告诉我们世间人,我们都是有漏之(人),六根都在漏。“有漏”的当中,“先说解脱”,方便变了,有时候佛是先告诉我们“解脱”,这个解脱是方便,先看透,解脱了世间。但是,解脱了干什么?解脱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脱不修定,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外道。或者是哲学家、思想家,你看很多文人、艺术家、画家、诗人,文字好的,苏东坡的境界,“人生踪迹似如何,应是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迹,鸿飞哪复计东西。”非常解脱,没有真功夫,不得定。所以有那个有名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师两个的,他自己认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师看后提:放屁!给人送回去,他就来了:“我这个境界,你怎么说我放屁啊?”“既然你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解脱,不得定,有什么用?理解上解脱了,以为自己对了,不能心一境性。故佛有时候“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
“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为什么有时候先说解脱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脱以后要你开始修,悟到这个理后修。因为“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晓得我们起观,心缘一境的修法还是方便方法里头的过河的一只船,过了河这个方法要丢,但是你没有过去时不要丢,你根本没有过去。方便究竟,所以起心动念“作意”修,不是不作意修。比如净土法门的念佛,为什么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呢?“作意”修,转意识业力,转成那个境界,故唯识讲转识。慢慢作意成就,世间“烦恼断”,世间烦恼断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的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知道清净,理论上知道,有解脱知见,没有解脱功夫,没有得定——你不清净。所以一般学佛的,不管在家出家的:口口谈空,步步是有。都讲空,脾气一来:“格老子的!”你看有没有?你们空了个屁?屁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就不解脱了,为什么?没有定境。那有什么用?所以佛说法有几种方便,重点还是要你修止,定境。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有时候佛经教育我们的方法是同时说定的境界以及解脱的方法。
“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总而言之,佛是告诉我们: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怎么方便修呢?“究竟作意”修。当你没有听过净土时,你不晓得修净土,修了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过是作意在净土境界,是意识造作出来的,天堂、地狱、人间都是意之作意。
“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已经讲过了,今天到这里为止吧?这一段那么重要的东西啊,回去好好地如牛吃草一样反刍,先吞下,再吐出来慢慢嚼,嚼烂。一切修行之路皆是这个。所以你们上座静坐,于所缘境“审正观察”,达到“心一境性”就是止观双运。“审正观察”是观;“所缘作意,无间不断”是止。一切佛法,禅宗也好,密宗也好,都不离止观,乃至成佛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观而已,千万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