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观自在菩萨咒(杨柳观音咒)
坚牢地天神咒
楞严今释018-第一明诲.战士的道路.贪婪的后果.观察思想动力回应
一位非凡的女性:蒂帕嬷的故事
楞严今释017-超越主客体.完美是一种幻觉.回到宇宙奇点
阿姜李-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下)
阿姜李-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上)
十一面观音神咒
JT叔叔细说三清丸
美赫巴巴:揭开七色面纱
摘自《美赫主》第十一卷
作者:宝·喀丘瑞(印)
下午在客栈,穆鲁克塔拉·罗摩林伽姆·沙斯特里(巴巴昵称其巴巴·沙斯特里)用古典风格唱了几首卡比尔和弥拉的歌。卡比尔的歌《揭去面纱,得见罗摩》触发巴巴解释:
想象一下,你们自古就在,现在仍在,将永远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我想让你们都记住,你们必须诚实。必须对神,对你们自己,对他人诚实。你们若诚实爱神,就会忘记自己,在万处万物中看见我。神不喜欢伪装,仪式只是外表。将信爱拿来炫耀,是对神的侮辱。这就是卡比尔所说“切莫沉湎于欲望”的意思。
有许多瑜伽士能够达到三昧、在空中飞或在水上走,却不懂什么是爱。该神爱焚毁我们的所有限欲望;但这种爱中燃烧应当是无烟的。卡比尔一言蔽之:“揭开七色面纱!”他没说“拿掉”纱帘,而是用“揭开”一词。
实际上,这个面纱微妙得,连最精微和高级的念头都刺不穿或撕不开。该面纱有7层与7结。7层属不同颜色,属7类业相。这些印象属于幻相生活。更清楚地说:这个我们通过感官看、听、体验的世界,是一个幻相,基于7种虚幻欲望。浊生活的整个运作,都建立于这7种欲望之上,这就是为什么灵魂的“下降”和“上升”皆有7个阶段。
梵天的真正基地在头部,所以你们发现通向这些幻相的7道门——2只眼,2只耳,2个鼻孔和1张嘴。高级灵魂内眼打开,进入道路时,可以说“解开”第1结。第1结解开时,7层面纱的第1层脱落,相应于口。第1结解开时,可以说行者已粉碎1种欲望,进入第1层面。
第2结解开时,相应于右鼻孔,第2层面纱脱落,行者可以说已进入第2层面。在此看见奇妙事物。虽说这些事物皆虚幻,他若迷失其中,就完了!(注:此处“完了”意指迷失于天堂。唯有至师或阿瓦塔,能从这种“神圣麻木”中救出这类灵魂。例如穆罕默德玛司特,1936年在孟买找到他。巴巴将他拉出该迷醉。)第3结是左鼻孔。在此行者看见更迷人事物。并且能知晓众人的心。第3结之后,行者进入耶稣所说的灵魂之灵性暗夜。
第4和第5结同时解开,相应于右左耳。这些欲望被粉碎,行者进入第4层面。并且成为全能。他甚至能起死回生,在此他有可能堕落最底深渊。他若滥用能力,就会堕落。若抵制住使用能力之诱惑,便同时解开第6和第7结,相应于双眼,并粉碎第6和第7种欲望。他现在进入第5层面。但面纱仍在,他看不见神。惟有神的恩典或大师的帮助,才能扔掉或撕开该面纱。之后行者进入第6层面,由前额中央即第3眼代表。此刻他面对面看见神无处不在。
很少人能进入由头顶代表的第7层面。在此人成为神。但这唯有靠大师的帮助才能实现。只有极少人从头顶下降到心灵。大师能够在眨眼之间,甚至更快,同时拿去所有这些面纱和一切,因为一切皆虚幻。
这最终意味着:惟独神真实,别的皆幻相。我们都永居于此,我们的至爱上帝。故我们皆一。
楞严今释016-古人类的感官.六根互用的奥秘.扩展的念诵
药师七佛救济贫苦之殊胜功德
央视纪录片:人物《先生 南怀瑾》(上、下)
《真我与我:拉玛那尊者的生平与教诲》摘录
摘自:《真我与我》
问:前世今生的转世之说,是否为真?
尊者:若无明存在,则前世今生的概念必然存在,然而,不论现在、以前、未来,并无转世可言,这是真理。
问:有修行者,能知其前世,是真的吗?
尊者:你尚未知今生,便要知前世吗?先了解今生为要。今生所知有限,已令你折磨受难,何苦要平添无谓的知识,增加负荷呢?若能自真我的高阶以观,则在此虚幻世界的死亡与再生,不过是认同此身为我之无明而已。昧于真我的无明,使人身的生死不断流转,但了悟真我者,其心思已灭,并臻高阶之真理层次,则其人并无生死可言。只有昧于真我,认同身体者,才在人身的生死中,流转不尽。
问:人死亡后,其情形为何?
尊者:请着眼于今生现况,莫担忧未来,未来会自理。你始终存在着,你在清醒的存在状况,与睡眠时的存在,完全相同,为何要分别二者的不同呢?你在睡眠时,会提问出生后的事吗?为何在清醒时,要提问死亡后的事呢?让生者虑及出生后的事吧.
问:佛教的观点,不认同灵魂有延续性的个体,但印度教承认有转世的自我个体,灵魂是否为印度教所称,一再转世,抑或只是一团心智习性?
尊者:真我永续而不异,转世的自我个体,是属于低阶层次,亦即思维层次,但了悟真我超越此一层次。
转世是生命本然的“在”,被扭曲而虚幻流衍,故佛教否认之。吾人之无明,是认同无自主性的躯体,而与精神混淆。
问:我们不应寻求不再出生吗?
尊者:先找出是谁在出生?是谁在死亡?当你入睡时,曾思考再生或现在清醒的情况吗?先找出现在问题的起源,然后得到答案,你将发现,现况无出生,亦无苦难。真我统摄一切,全然吉祥,甚至现在吾人已免于再生,何必自困己身呢?
问:尊者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从未出生吗?
尊者:是。你认同你是这个身体,因此,以身体的生死,视为你的生死,但你并非这个身体,故你无生亦无死。
问:所以,你不支持再生的说法。
尊者:不,我要你摒除再生的困惑。是“你”在想你将再生。注意看,这个问题是谁提出的,除非找到那个提问者,否则,诸此问题,永无答案。
问:渴望生命或渴望再生的原因是什么?
尊者:渴望生命,乃生命内在的本质使然,但自我误认躯体为自己,意识杂糅其间,导致渴望再生,以期延续生命。虽然如此,这种错误,必须终结,消融于真我,而得永生。再生的真谛,是指精神上自我的死亡,这是耶稣钉在十字架的涵义。
问:通神论(theosphy)说:死亡后再生,其间相隔五十年至一万年,为何如此?
尊者:两个意识状态的估量准则,并无彼此牵连关系,所有此类的估量,均属假设。每个生命个体死后再生,所需的时间不一,然而必须确实了解的是,并没有灵魂往来,但有个体心思的萌起与运作。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心思起应,便认同身体,在物质界成为物质之身,在梦境中便成梦者之身。梦中有雨,身便淋湿,梦中罹疾,身成病体。躯体死亡后,心思暂停活动,但过些时不久,心思在另一灵体、另一世界,复起活动,直至找到新的躯壳,转成所谓“再生”,但这些现象对悟者而言,不具意义,因了悟真我的悟者,其心思已灭,不复萌起,身虽逝亡,不至再生。他的生死虚幻之链,已然断绝。在此,必须清楚明白的是,整个生死过程,乃是心思所萌起而运作的虚幻,实则,在了悟真我的全盘破除虚幻下,无生亦无死。
问:人死后,其个体性的魂魄已消逝,犹如河流入海,已无河流可言,不是这样吗?
尊者:你看芟除树枝,不久复萌,只要树之根本仍在,则枝叶茂长;同理,人死时,个体性魂魄之习性,暂时沉入本心,但未灭绝,适时于再出生时又复起,这便是个体性魂魄再生的道理。
问:我对人死与再生,仍感困惑,终究而言,人之出生与再生,皆属虚幻吗?
尊者:若有出生,则断无只有一世的出生,那是一系列累世的再生,为何你会在今世出生?你将以相同的理由及心态,持续下一世的出生。若你能问:到底是谁在出生?或问:是为你或别人而出生、死亡?则你将寻获真理,而燃尽业报,使你不再出生。经文记载:只要了悟,便消尽累世无数的业报,犹如点燃火苗,便炸光满山的火药。那是自我在肇造整个人间生与死的世界,无数的学问,不尽的探讨,堆砌成庞杂而困惑的论述,若经由探究真我而消融自我,则整个世界及一切学问将灰飞烟灭,独留真我,炳然长存。
作者简介
蔡神鑫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曾在大学执教。熟悉奥修、拉玛那、克里希那穆提等印度悟者的教导。着有《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美国法治论集》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作者后记摘
约十余年前,余短期旅居美国,偶在书店购得拉玛那书籍数册,阅之惊喜欲罢不能,乃寻绪追读其人。经年以来,朝夕研阅,精究详审,拳拳服膺之余,奉为上师,敬爱弥深。自忖台湾读者,知拉玛那者稀,而中文读物亦寡,乃不揣,多方取材,编撰此书,用宣斯人,以扬其教,尽棉薄尔。
佛母大孔雀明王心咒
楞严今释015-耳根圆通.喧嚣中的寂静.夏威夷疗法的奥秘.智悲的源头
进入禅定境界的九个层次
JT叔叔:薯蓣丸是补药之王
楞严今释014-空间的无限重叠.解析的道路.奉爱的道理.无限的游戏
中国高僧X档案之失踪的安息国王–安世高
楞严今释013-五大元素的转化.自我的神通引发骄傲.倾听存在的震动.存在融入不存在
Disclaimer and DMCA Policy
阳光活力的太阳冥想
我讲的第二个冥想会更深一点。第一个燃烧肉身的冥想比较容易掌握,任何人都可以做,它不会有什么副作用,非常简单,对你将是一个调理性的瑜伽放松性的冥想,你做完这个冥想,人就觉得非常轻松,负担没有了,全都烧掉了,非常轻松,人好像焕然一新,又重新活过来了,你成了一个新的人,变得活生生、有活力。它是一个恢复活力的冥想,大家可以尝试。当你的负担被燃烧掉,变得恢复活力,那么第二个冥想将会提供给你——
第二个冥想是更深的,这个冥想在印度教和道家里面都有,它们是共通的,叫作太阳的冥想。你将会感受到头顶有一个太阳,或者你会感受到天边有一个太阳,你仍然是躺着,而你头顶上方正好是一个太阳——美丽的太阳,天上的太阳。你开始冥想这个太阳从天上降下来,降落到你的头顶,它不显得烫,它显得光明,它没有温度。你不能把这个太阳想象成很热的,这就错了,它没有温度,它是很亮的,但不热,这点很关键,不能是热的,必须是亮的,它只是充满了美丽的光辉与祥和。
这个太阳开始融入你的头顶,融入你的身体。当它融入你身体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乙太身,中空的,我们这里要用到以太身了。你的身体里面没有内脏,是中空的,而一个美丽的太阳融入你头顶的时候,似乎照亮了你的脑壳里面,整个内在的头颅里面全都被照亮,你会觉得无比的幸福,太幸福了,如此美好。美丽的阳光洒满了你的头部里面,而这缕阳光渐渐地会再下降,照亮你的上半身。当阳光照亮你的头部、照亮你上半身的时候,你会感觉头部里有一些黑暗的能量或者黑暗的光线、黑暗的烟雾,从你的毛孔被排挤出去了。好像它们是黑烟,阳光进来以后,黑烟就无处可藏,就被逼出去了。
你明白吗,这黑气不仅仅是你的病气,而且还包括你的业力。你的业力、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的负面能量等等,都好像是杂染的能量,它们变成了一股黑烟,从你的皮肤逼出去了。因为里面有阳光,阳光把所有的黑暗都逼出去了,它们从皮肤的毛孔散出去,你变得通透了、明亮了,你的皮肤不再堵塞,它变的像水晶一样透明,非常透明,这就是乙太身,你的乙太身应该是透明的,明白了吗?你的太阳照亮你的头部,并且把里面的黑烟全部逼到体外散掉了,头部被照亮了,变成了透明的。它照亮你的上半身,你上半身的那些负担、那些黑烟,也从你的皮肤里面渗透出去,你的皮肤瞬间变得通透,你非常轻松了。渐渐地,这缕阳光开始向下挪,你的丹田腹部也变得通透透明了,黑烟从皮肤里排出去。整个皮肤像薄纸一样通透透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手臂也变得透明,这个光线在穿透你的全身,就连你的双脚也变得透明了。
太阳继续往下挪,挪到双脚就变成两个太阳。两个太阳把大腿里面照亮了,黑烟散去;渐渐的,膝盖骨也照亮了,黑烟散去;渐渐的,小腿也照亮了,黑烟散去;你的整条腿都变得通透透明了,薄如蝉翼,非常轻;渐渐的,双脚也被照亮了,黑烟散去,那两只脚都照亮了;然后这个太阳就从你的脚底心缓慢地飘出去。当它飘出去的时候,它将会回到天空,太阳会再一次回到天空,而你整个身体现在是通透的、透明的。你安住在这个透明感里——轻松的透明感里,身体好像变得越来越通透明亮,你在那个状态下享受地闭着双眼,非常舒服。
这是第二个冥想,这个冥想的深度要比第一个深。当你做第二个冥想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太容易睡着。而做第一个冥想,你被烧成灰烬以后,你比较容易放松,比较容易睡着,你可以允许自己睡着,你睡着醒过来以后就是一个全新的人。而当你做第二个冥想的时候恰恰相反,你不容易睡着,你被照亮了,你只是闭着双眼,变得通透明亮,而且非常清醒,前所未有的清醒。当你在这个清醒里足够长时间,半个钟头、四十五分钟以后,你渐渐地睁开双眼,你会发现你的世界都变亮了,因为你的人变亮了,所以你的世界也变亮了。当你的人是灰色的、灰暗的,你眼中的世界也是灰暗的。你突然变得阳光明媚,突然变得有活力、有朝气、朝气蓬勃,这是第二个冥想。
摘自《楞严今释012》,夕阳老师著。
释放焦虑的燃烧冥想
这是一个消融身体的冥想。你觉得如此的轻松,没有任何烦恼,你在这个空当中渐渐变得自由,而且享受这种空灵美妙的感觉,它是一个明亮的空明感,非常舒适。
有一个叫乌刍瑟摩的人,他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忆起久远以前,贪欲特别深。最深的贪欲就是性欲。当时有佛出世,叫空王佛,空王佛说:贪淫过多,内在就像是有火在烧一样,非常灼热。空王佛就教乌刍瑟摩让他观想人的内在百骸四肢,有各种各样冷暖的气或者能量。他观想这些冷暖的能量以后,淫欲就变成了智慧火,“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乌刍瑟摩有一个名字叫火头金刚。他成就了四果罗汉,实际上他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阿罗汉了,他发愿:如果有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成佛,我会做他的力士——护法神,帮他降服那些障碍的力量、负面的力量。
所以,佛问什么最圆通?哪个法门最好?他觉得谛观身心暖触,这种触觉、这种能量无碍地在体内流通,各种各样的欲望就被烧掉了,整个内在好像升起了火焰。
这段很重要。乌刍瑟摩,他就是唐密里提到的秽迹金刚。据说,秽迹金刚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幻化身、化身。曾经有故事说,有一次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十方的天神都到佛陀这儿来听法,唯独有一个天的天神不愿意来,很傲慢。很多的天人、菩萨就到这个天神的宫殿去请他来。但他竟幻化了很多肮脏的东西在宫殿的四周,很臭很脏。天人是非常怕腥臭的,他们其他都不怕,唯独一有腥臭就无法靠近,他们的感官比人类要敏锐。
这些天人到了宫殿外以后,被这些臭味熏得受不了,没法进入。这时候,佛陀就化现乌刍瑟摩——秽迹金刚。之所以叫秽迹金刚,因为他不怕臭,不怕各种的污秽。当他一来到宫殿,忽然,所有这些腐烂腥臭的东西一下子就变成了莲花般纯净的花朵,整个天宫弥漫着花的芳香。这个天王没办法了,只能乖乖地跟着秽迹金刚来到佛陀的面前,听佛陀讲法。
这是秽迹金刚非常著名的一个典故,也就是他不怕污秽,任何污秽在他面前都会自动转为清净。为什么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佛陀来到的这个娑婆世界,相对于十方世界来说,它几乎是一个充满灾难、充满黑暗、充满限制的世界,但佛陀不在乎,一般的佛陀成佛都会在一个极为纯净而庄严的净土,只有释迦牟尼来到秽土世界成佛。
秽迹金刚对佛说:我曾经有非常多的淫欲,这个世界有一种自然的重力吸引,会让你身体的能量向下运动。你会发现,你吃的太多,性欲就会增长,因为吃的太多以后,你身体的能量增多,它会无处可去,它只能往下走。一般人的能量是向下走的,只有瑜伽士的能量是向上走的,常人的能量都是向下走的。乌刍瑟摩是个性欲特别旺盛的人,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很明显有一个虚火的现象,皮肤会开始变得焦黄。是内在虚火太旺了,皮肤被烤黄了,用中医的话讲。皮肤容易焦黄,容易脱发,因为内在生发的力量——阳性的力量被盗用了,成虚火了,它已经消耗了,就容易脱发。空王佛就教他,如果你虚火旺,性欲重,那么我教你一个方法,观想百骸四肢的冷暖性。他这里只用了一句话,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在古代,古人曾经把它演化成很多的方法。我给大家讲几个相关的类似方法。
第一个,在印度教的传统里,有这么一个方法,而且这个方法正好是对治性欲的。如果性欲很强的人可以参考使用这样的方法。什么方法呢?你观想自己躺在柴火堆上,用火焰从你的双脚开始燃烧,把你的皮肤渐渐烧着了,就好像火化死人一样,把你的皮肤烧着了。然后从脚向上烧,一点点向上烧,你甚至会觉得真实的热感,但是没有疼痛,因为你好像已经是死人一样,没有疼痛,只觉得有热感。
然后这个火焰就在烧融你的身体,从双脚开始,渐渐地烧呀烧,把全身都烧成了灰。但必须从脚往上烧,而不是从头往下,这个次序必须要清楚,因为它符合你的内在能量向上的一个规律,它是为了配合你内在能量向上升而有意设计的从下往上烧的方式。当你整个身体都烧成灰以后,你发现你没有身体了,而你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一种莫名的自由感,就好像你死后,你离开了身体以后莫名的自由感一样,非常轻松自如,整个世界都好像烧干净了。
这个冥想后面有一个补充冥想:非但你被烧了,而且世界都被烧了。世界突然间起大火,全部被烧干净了,剩下的是一个非常纯净、安详的世界,什么也没有了、极其纯净的世界,空灵的、纯净的、祥和的世界。而你在这样祥和的世界里,以没有肉身的方式存在,你现在是一个空,你没有身体,祥和地存在着。这不是以太冥想,它是一个消融身体的冥想、消融肉身的冥想。你变得空空荡荡,没有身体,你觉得如此的飘荡,如此的轻松,没有任何烦恼,因为你已经离开了你的身体,你在这个空当中渐渐变得自由,而且享受它,享受这种空灵的感觉、美妙的感觉,它不是一个黑暗的,而且是一个明亮的空明感,非常舒适。你在这个空当中渐渐变得越来越放松、沉睡,你可以在那个空当中变得沉睡,就好像你已经完全融入了空性当中,融入了彻底的空性当中,沉睡了。
当你渐渐醒来,慢慢睁开双眼的时候,你好像又活过来了,你的身体又活过来了。做完这个冥想后,你会觉得异常的轻松。因为这个燃烧肉身的冥想,将会自动地释放你肉身的负担和焦虑,它有一个自动释放的效果,燃烧掉了,你所有的烦恼都被化为灰烬,所有的负面能量都被化为灰烬,所有肉体的负担都被化为灰烬。这是第一个冥想。
摘自《楞严今释012》,夕阳老师著。
以太冥想
大家好,现在请预备。
舒适的让背部向后自然的靠在椅背上,放松的坐在椅子里。你可以睁开眼,也可以闭上眼;戴眼镜的同学请摘掉眼镜,并确保你不会被打扰。——我们开始以太身冥想。
放松,做一次深呼吸。呼气……吸气……,留意你的呼吸——吸气时感觉空气的清凉,吐气时感觉空气的温度。告诉自己,放松……
再做一次。呼气……吸气……,给身体一个它觉得舒服的姿势,放松的平静的慢慢的吐出紧张,吐出压力。
再做一次。呼气……吸气……,完全吸满,直到你的脚趾都充盈着新鲜的氧气;吐气,慢慢的吐出所有的紧张和疲劳。调整你的呼吸,慢慢的把注意力放到腹部的呼吸上。现在全神贯注的感知你的身体坐在这儿——宁静,放松,平和。
逐步的感知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感知到头部,使头部完全放松下来;感知到肩膀,让肩膀卸下负担,让它轻松柔软下来;感知到你的上半身,让整个上半身放松下来;感知到双手,双手摊开放在腿上,并使你的双手完全的放松下来。你可以感知到你的腿部是放松的,你的双脚——脚掌接触地面的感觉,并且使它们完全的放松休息下来。
自然的呼吸,这是你喜欢的感觉,你是放松的。不必做任何特别的努力,你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完全放松,十秒钟。现在,你已在放松的状态里保持全神贯注,意识到你整个身体稳定而松弛的坐在这里。
感知你的上半身是完全中空的,什么都没有。在你皮肤的下边有一层烟雾状的淡淡的薄膜,这层淡淡的薄膜就是以太身的边界。你可以轻柔的、无需太用力的感知它的存在,慢慢的你感觉到以太身的内部是中空的,什么都没有。有温暖的能量在你的腹部。现在,感知腹部的能量——温暖的、放松的;同时,看着你的中空的身体,保持这个看,静静的看着……维持在这个经验里,安住下去……
(噹!钟声止静)
(30分钟的宁静觉知)…………
(噹!钟声唤醒)
楞严今释012-扩展的以太冥想.意识和肉身的两级归宿.气场的扩张
有相定、无相定

行住坐卧并不能破坏他的安住。他的身体在说话、在走路、在吃饭,他的意识却一直在无限当中深深地觉知,深深地安住!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是通过说法成为罗汉的,这个常人几乎无法企及。这个公案跟前面通过味伯沙那来证到阿罗汉果有一个非常重要对比的关系,什么对比关系呢?我请大家要仔细听,这里面非常重要——
也就是,你的净化、你意识的上升是不是绝对需要禅定?如果绝对需要禅定,那么味伯沙那就变成是绝对必要的。一个止的训练,一个禅定的训练就变成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你会发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并没有强烈地训练自己进入止,进入禅定,他一直在说话,一直在演讲,也就是说你达到最终的超越,“定”并不是绝对的必须,但“定”也不是绝对的不必须。
而是一个人越走越深以后,就发现有相的三摩地不是必须的——那个闭着眼睛沉醉在里面的甜蜜感不是必须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在《六祖坛经》里,从来也没有看到过六祖慧能入定一个礼拜、一个月,从来没有这样的事。你也很少看到密宗的莲花生大师入定几十天、半年、一个月,也没有。越是一个达到大手印境界的人,越是一个达到意识浩瀚的人,他的定就变成是一种睁眼的禅定了。也就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提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龙王,龙王二十四小时都在定中,虽然它一直在天上飞,它到处飞,它在喷水、喷火,但它却一直在定中。
所以当你达到了这个意识浩瀚,你就不需要闭上眼睛进入禅定。你即使在演讲、即使在说话、即使在走路、即使在吃饭,你即使行住坐卧,即使于每一件事情上,你的意识都在那个浩瀚中!
这本身就是一种定,这是一种无相定。所以你会发现越是达到无相定的人,他并不那么渴望进入一个有相的禅定境界。他并不会特别欲求进入定个十天半月的这种体验,这种体验仅仅是类似于睡眠一样的体验,只是比睡眠多了一层有意识的觉知。
这就是为什么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通过演讲也可以成为阿罗汉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在演讲当中也处在无相定里面,他在演讲当中也处在那个大手印提到的安住状态当中。演讲并不能破坏他的安住,行住坐卧并不能破坏他的安住。他的身体在说话、在走路、在吃饭,他的意识却一直在无限当中深深地觉知,深深地安住!所以说话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而是身体,吃饭走路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而是身体,他现在不是身体、不是头脑,他是纯粹的觉知!
这也是为什么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安排在孙陀罗难陀后面的一个原因。他给你看那个对立面:一个是纯粹通过禅定走进去的,一个是通过无相定走进去的;一个是有相定,一个是无相定。
你通过观呼吸是一个有相定的切入,一个聚焦的训练,它是非常典型的有相定的训练,彻底聚焦、修禅定,你可以专注呼吸两个钟头、三个钟头,你非常有那种入定的感觉、止的感觉。但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却是无相定,他完全可以摆脱有相的形式,他可以一直演讲。
所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属于第三类人。他不是通过聚焦,不是通过扩张达到那个终极,他是通过突然的领悟,他的领悟已经使他达到意识无限了。所以他只需要安住在大手印的境界里,然后没有任何妨碍,生活对他不再有妨碍,他可以继续演讲,继续做任何其他事,也不会妨碍他的安住,他安住的空性随时随地都存在。这是两种对立面的修法。
摘自《楞严今释011》,夕阳老师著。
垂直地跳跃!

进入意识无限,除了超越聚焦和无限扩张这两个极端,还有第三个,但第三个只属于少数人。
因为集中一个焦点,跟一个无限扩张的状态,它们其实都是水平的,在一个平面上,它们不是立体的。焦点是在这个平面上;无限扩大、扩大到外围,依然是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但是有那么千分之一的人,他们可以在一瞬间,在垂直的高度产生跳跃!他也许不需要经过聚焦,聚焦成一个点;他也不需要经过扩张,扩张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都不需要。他只需要轻轻地向上一跳,就来到了那个没有疆界的意识状态当中!
这也就是禅宗讲的,有些人天生悟得很轻松,他没有收缩、也没有扩张,他不经过任何方法,“一镞破三关”,一下子就悟了,就悟入这个无法表达的空性当中,悟入这个无法表达的、没有对立面的意识状态当中。有人有这个能力,但这个能力只属于极少数人,非常另类,非常少;大多数人必须通过聚焦的方法,或者扩张的方法来超越物理世界。
一个人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无论聚焦、扩张,还是突然间的领悟、突然间的顿悟达到了那个意识源头,那个浩瀚的源头。但这并不是一个终点,这是一个起点。他就从这里开始,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彻底的对世界的体验者。他的体验不再是聚焦的,也不再是扩张的,他的体验是自然的全观,是一个意识本来的最自然的状态。意识是无限的,但这个无限并不是扩张的无限,一点不扩张,这个无限没有任何扩张的倾向,但它又是无限的。
所以你的意识状态既是无限的又不是扩张的,也不是有焦点的。只有达到这个状态的人才会知道你的意识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一个天然的內无限的经验。所以孙陀罗难陀讲明圆灭漏,我达到了这个状态以后思想不再能够牵引我,不再能够产生渗漏,斯为第一,但这仍然是一个开始而已。你的修行从此刻开始,它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起点。
有可能在坐的能听懂的人很少,也许我们的学员能够听懂一点点,走进意识无限的这三扇大门是非常重要的。垂直跳跃的人一般都是前世就开悟了,所以他这一世稍微跳一跳也就开悟了。一般前世如果没有开悟经验的人,很难垂直跳跃,他必须水平地要么聚焦、要么扩大。但是我依然建议大家这两个都尝试一下。扩张的方式不太好尝试,扩张的方式除非有人引导,否则危险性比较大。因为扩张会产生克,你扩张很大的话,会克得很厉害,因为扩张意味着自我的膨胀。所以并不建议大家尝试扩张。聚焦其实也会有一定克,但克得不那么厉害,相对来说比扩张克得要少得多。
摘自《楞严今释011》,夕阳老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