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

据说有一次,一个门徒躺在崇拜的大师身边,他是第一次见大师。半夜的时候睁开眼睛发现大师从床上消失了,人没了!只剩下被子。因为是半夜,他迷迷糊糊又睡着了。当他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发现大师又回来了,出现在被子的下面。他立刻从床上跳起来,跪在大师的面前砰砰砰的磕响头。

大师不得不起来问你干什么,大半夜的,在我床头磕头。

他说我找了三十年,就是要找一个会消失的圣人。其他圣人我都看不上,虽然他们能说会道,这样的人有的是,甚至有些圣人可以治病,这我都无所谓,我要找一个真正会消失的圣者,他才配做我的师父。

结果大师听了以后笑了,回答说:你愿意拜某一个人为师,那也要这个人愿意收你为徒才行。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我绝对不会收你这样的人。

为什么?因为我刚才仅仅是去上了厕所而已,而你糊涂了,睡着了,我去上厕所的时候你看见床上没有人,等我回来以后,你又看见床上有人了。这个门徒听完立刻崩溃了。

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要找一个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人,但他永远也看不到本质。他不会像卫灵公或者齐恒公那样,看到一个驼背的,没有嘴唇的人、一个脖子上有大瘤的人的时候,同时看到他内在的超乎常人的品质,这两个皇帝肯定是有水平的。

如果是前面提到的这些门徒,一定瞥一眼就走开了,谁会喜欢这样的人,一个连嘴唇都没有的人、一个脖子上长着恶瘤的人。

庄子用心的举这样的例子,是让一个人找到看事物的本质。当你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的时候,会发现圣者的行为是不按常理的,他们不谋略、不焦灼,他们自然天养,丝毫不在乎外在的形象。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伟大,他们认同于自然,与世界没有抗争,完全放松在生命的怀抱当中。生命是你的母亲,你放松在生命的怀抱中,不会在乎自己长得好看,还是难看,一个婴儿总是无条件的信任妈妈会全然的爱他。

摘自《庄子耳语》011  夕阳 著

不能把空性想成是虚空的,空性的本性是“明”

图文来自网络

创古仁波切开示

菩萨及大乘行者的动机及态度含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对空性的了解及对法界的了解,这是佛陀二转法轮时的开示主题。经由这个观点,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但是,同时一切事物也确切无疑的依照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空性之中进行、开展。

菩萨观点的第二个主要层面是“明性”或“智慧”,或梵文所称的“佳那(jnana)”,这是佛陀最后一次转法轮时的主题。

所谓空性并不是一片空白或虚无一物。如果只是如此的话,那么,空性就正好是显相观念的相反,如果空性存在的话,显相就不存在,因为这两者互不相容。把空性视为只是虚无或虚空是不正确的,因为空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真实的,都不具有真实的本质;

然而,透过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相对的层次上,事物的确会有所显现,但是同时它们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空性想成是虚空的,因为空性之中有所显现;然而,当我们去寻找空性的本质时,我们却找不到它。

所以,空性具有光明或清明的本性(藏文“萨瓦salwa”)。在藏文里,“萨瓦”和阳光或非常强烈的光亮有关。一旦有了那种光明,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分辨得很清楚。

所以,空性的本性是“明”,因为它具有让事物极其明确的从空性之中显现的能力。这种明性和空性的智慧层面是同义的,因为智慧能看清一切。

但是,智慧并没有实质的存在性,因此,它并不是我们可以对之产生嗔恶感或执着的物质性实体。这种智慧的真正本性是空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谈到智慧与空性融合的原因。

当我们探讨空性的真正本质时,我们发现它含有的正是这种了达一切的智慧及明性。但是,当我们去分析这种智慧时,我们却找不到任何物质性的实体。所以,它的真正本性是空性——智慧和空性同时存在。

小心啊!这些便是最重要的时候!

图文来自网络

敦珠法王:

这种教法(大圆满教法)的甚深教义,其中当然会有障碍,正如要得大的利润,必是要从大风险中来的道理一样。这原因是你过去生中所积的一切罪业!由于修持的力量,把它们引发出来,而显示为障碍及大自在天的幻化身。

在你修习的地方,鬼神会用不同形式来对你加以阻碍。甚至于以上师的姿态显现,来欺世盗名。各种不同的可怕之幻象,便会呈现于你的内心境界,思想及梦境里。

而在实际环境中,你甚或会被侵害、捶打、财物损失、疾病及其他的阻障。又或无缘无故令你内心会感觉痛苦及失望,使你想到要痛哭起来。

在这个时候,很强烈的不净之思想,便会出现;而相对地,那些热诚及向往于悟道之心及慈悲心便会下降。任何时候及地点,你都会感觉到敌对的思想在作祟,而且迫得你就快要发狂,而忠言则会逆耳及被误解。

你不想再闭关,而且会被诱惑不再履行你曾作过的誓言。对上师不恭敬的见解,便会滋生,而你会开始对佛法产生怀疑的态度。

你会被别人诬告,虽然你是无辜的!你甚至会到达身败名裂的地步。以往亲密的朋友会可能成为你的敌人等等。你应知道,无论内在或外在,都会有很多逆境在打扰你的。

小心啊!这些便是最重要的时候啊!

你要知道清楚,这里便是功德与危险的分界线。

如果你能用善巧方便去处理这些障碍,则它们便会成为成就之助缘;但若你被它们所征服,则便会成为了障碍。

因此,你应坚决守护你的三昧耶及决不退转的信心,并对你的上师付出全心全意的信任,祈求他能给与你支持。

若你能了知此等逆境实为好处,并能坚持修习过了一段时间,这些逆境便会自然而然地消灭,而你的修习则会继续前进的。那时,你对上师及他的教诲之信心,将会进展到从未有过之阶段。

甚至,当这些逆境再次发生时,你会很坚决地想着「这是逆缘加持吧!」看啊!这便是解决困境的最重点。

倘能够把生活的困难,带领到修行道上,则所有修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的。对了!这正是我等父老们所需要你们弟子辈去了解的道理。

故此,不要像一只老鹰,看见死尸时的样子,一方面想吃掉它,但另一方面却犹豫及恐惧那具尸体。你应发起坚决的心!

所有那些积聚资粮不多之人,其三昧耶戒律及誓句很少护持,其颠倒思想很大、其疑惑心很重,而言过其行者!所有这些人,只会把上师之教诫,放于书架上,而不会实际付诸行动。由于他们执著这些逆境,因而被它们所牵引!因他们的弱点被妖魔所洞悉,故能令他们堕于三恶趣。小心啊!!!并祈求上师加持,不要使自己堕于此网之中。

祂一定会来,你准备好了吗?

而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刚才提到,向下观照身体的方式不怎么适合,因为向下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压制。即便你认为你没有压制,但看的动作本身就有压制性,聚焦就会压制。无论你的焦点是巨大的扩张的,还是极小的。你看着你的思想,你看着你的身体,你看着你的情绪,或者你扩张的,统一的看着所有的事物、周遭的环境以及你自己。你的这个看本身就有抑制作用,这种看本身有抑制性在里面。当有抑制性存在的时候,你的意识的中心就很难升高,非常难升高,所以这种方式本身会让你变得封闭和降低,而不是升高。

你会发现,一个学习这种自我观照的人,变得越来越封闭或者越来越僵化,他的中心在降低,而不是在升高。你不会发现,这样一个人很阳光,他总是显得有些压抑,不那么阳光,一个阳光的人他是意识中心点升高的人,你越升高,你会越阳光灿烂。但是如果你这样训练,你如果真的很认真,你会发现,你开始降低了,你开始沉默了,你开始变得收缩坚硬了,你的中心似乎在自发的向下降低。

还有第三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两千五百年前有类似像佛陀、迦叶这样的人,在你达到收缩极点的时候,给你一瞥,给你一个恩典(可以这样说,这也是一种恩典),使你从这个最终的极限里面能够跳跃出来——开悟。但是近代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所以近代你可以做到极限,但是你很难开悟,这种来自于一个成道者的点化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论你怎么做,你都在极限里面,你自己很难跳出这个圈。

当然有例外的人,可以跳出这个圈,但是很难。你无论怎么做,你都是主体跟客体的关系,你是主体是观察者,你的客体要么是思想,要么是那个空当,你做到最极限无非就是空当而已,做到最极限也只可能是那个空当,而那个空当也不会维持太久,0.1秒以后思想又回来了,你再次看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念头,空当永远是昙花一现。你还能怎么做呢?你做到了极限,无非就是一个空当,但这个空当不是空性。所以需要类似像佛陀这样的人的点化,他的点化往往不是在禅定当中。所以你看佛经里很多开悟的人,他们不是在禅定里开悟的,他是听佛陀讲话开悟的,他甚至是扫地的时候开悟的,他都在平常,他根本就不在禅定里。

而那个力量只要有一个活着的悟道者拥有,他甚至不需要亲身来点化你,你只要在他周围,你只要跟他有一些关系,你甚至在深山里,而你的师父、你的佛陀在别的地方化缘行乞,你们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也许你在深山里,某一天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你就了悟了,就好像某位禅师一样,“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某一个片刻,忽然间就了悟了,那个了悟其实跟他在远方的上师、远方的佛陀是有关系的,他们那种连接,随时在等待着那个片刻来临,那个佛陀的恩典其实一直在他周围,只是等待着这个触发点来临。无论这个触发点是半夜里,是白天走在马路上,或者师父有没有在他身边,都一样,那个恩典一直在等着他。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得对,你要做的只是打扫干净你的房间,打开你的窗跟门,不要关闭,不要封闭。至于那个恩典什么时候来,没有人知道。祂一定会来,你准备好了吗?

所以,这也就是最后要提到的,我们需要新的方法,因为人类已经改变了,你的中心点已经改变了,它更加的向上了。

摘自《夕阳问答》027  夕阳 著

《入道四行观》达摩大师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摩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
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
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
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
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
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
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大师四行观终。

大圆满与大手印的证悟历程—乔美仁波切

摘录自《乔美仁波切传》


南无玛哈木扎呀!

布呀萨嘎喇嘛(即俊珠嘉措喇嘛)!请注意聆听!

在获得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运的窍诀,或者仅仅得到其中之一的教诲之后,对上师呈以证悟供养。上师对你之所证给予肯定,并指示不要放弃现在的修持,应继续保任下去。

有了一定的修行体验,千万不要毫无自主,放逸懈怠,应该到寂静的地方去修行。在山间林下,最好独自而处。如果周围有其它人,就不要经常见面,应当掩关修行才是。

要知道,断除一切戏论是极其关要的!

如果自心贪执世间戏论法,扶亲灭敌,巧取豪夺,聚敛财物,就应当警戒自己:以前,自己奔波忙碌,毫无意义地操劳世间琐事繁务,导致如今仍然漂泊在生死轮回——今生今世直至今日都在辗转劳作,纵使千辛万苦也未能如愿以偿……从此以后,在没有获得良好修证之前,即使饿死也不谋取衣食财物——应当发下如此坚定誓愿!

如果执着于知识学问,就应该警戒自己:这些全是为了谋求现世名利地位,其目的就是获得财势眷属而已……我不是为了追求今世的短暂快乐,而是追求长远的安乐——获得究竟圆满佛陀之果位。单凭学问渊博就能获证佛果,那么外道班智达们(智慧广大的智者)为何没有成佛呢?仅依天花乱坠般的口头讲法能够生起殊胜之证悟,那么整个卫藏地区都名重一时的众多大格西们(博通佛法的学者),为何还要拜倒在具有证悟的上师座前,从零开始——接受心的动与静的指示呢?因而应当放弃希求获得丰富知识的心念。

在想要翻看书籍时,应该警戒自己:若通过阅读经论能够获得证悟,那么那些安秋喇嘛们(藏地专为在家人诵念经典为业务的喇嘛)早就应该成就了!

在想要写字绘画时,应该警戒自己:若通过写字绘画能够获得证悟,那么那些书法家、画家们早就应该解脱了!
 
在想要作经忏法事时,应该警戒自己:若通过经忏法事能够获得证悟,那么那些寺院里专作经忏法事的喇嘛们都已经解脱了!

……
 
因此,应当放下一切,除了护持上师所指示的自心本性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了!!!

在正式修行时,要依靠毗卢七支坐式即刻端坐,自心无修无整,放松安住。从见不到任何事物角度而言,则称其为空性;从自证自明角度而言,则称其为光明;从无散纯一角度而言,则就称其为纯一。这三者圆融,宛若无风之夜,灯火通明。
 
对于修法,内心深感喜悦,并且在修法之时,有了这就是修行的定解。
 
在修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
 
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
 
因此,听到犬吠汪汪河水哗哗之声,感到刺耳难忍,激起心念纷纷,此时就应当寻找心念从何而来,住停何处,去于何方……观察一下,由嘈杂声音所引发的讨厌感其本性到底是何种样子?在深入观察之后,它们都消于无基之空性。

采用下一方法,有可能更为有效。把所有的不清净和厌恶的心念都作为所缘境加以修习,结果,它们都不能构成干扰的因素,而将此逆缘转为道用。

如此修行,逐渐地就能感到:安住状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稳固。仿佛广阔无垠的大海,充溢汇盈。

在安住时,若存在细微的执着——“我现在正在安住,对此心念不要执持,应当即刻直视安住心念的本性,就能了然见到安住的本性是空性的。这一境界的安住就是寂止,这一境界的空性就是胜观,这二者一味一体,无二圆融。

保任这一修行状态,身心就会怡然安逸。自我觉得没有比自己更加快乐的人了。一直都想禅修的愿望充斥于心,再也不想到处游荡,只想身心安住一处。对于衣着食物的贪执自然减弱……正因身心充溢安乐的缘故,几乎整个白天都无有散乱,夜晚也能认知一些梦境。这段时期,一定要专门修习上师瑜伽法。在座间时,要猛励祈唤上师。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作其它任何事情,也不要阅经看论,否则,不仅毫无裨益,而且有可能会给修行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宛若大海般的安住状态有所消失,明空无别的体验澈然出现,仿佛云消雾散,彻底显露出蔚蓝天空。心中明然生起清明澈然的定解,自以为没有比这更为殊胜的证悟了。但其间仍然夹杂着对于明空澈然的执着。若观看执着心的本性,就能即刻消于空性,无有明与非明、空与非空。
 
不久,对于明受的敏锐力稍有消失,认为一切都是纯一的大空性。包括土木山川、房屋居舍,仿若虚空般都是空性,甚至感到自己的身体都觉得不存在了。然而,仍然存有对空性的执着。于之直接观视这一执着的本性,就能觉知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空与非空。

就乐明无念的三种觉受而言,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定,时间段也是长短不一的。有的可能保有几年,有的可能保有数月,而有的却只有几天

在遭遇痛苦和他人流言蜚语诽谤等违缘逆境之后,致使乐明无念的觉受如同彩虹般荡然失尽,散乱的心仿佛又回复到当初状态,纷乱如麻。随之而来,恼怒嗔恚,脾气暴躁,贪婪吝啬,讲吃讲穿……等等烦恼比往日更为汹涌膨溢,言谈话语也显得野蛮粗鲁。然而,此类粗受全是消除业障的某种征相。此时此刻,应当身心坦然放松,予以识别,直视本性,修行也会借此突飞猛进。自然了知万法的根本就是自心,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谓观看心之本性,就是修行。其间还存在着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感觉,对于修行仍有胸有成竹般的执着。与之相伴,乐明无念与粗受轮番出现,宛若春天的天气,反复无常。有时还会被昏沉笼罩,神志不清。即便观看(自心)也不能见到明空本性。因而出现心无厌足,或者抑郁沮丧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当下挺身昂然而坐,圆睁二目,以心观心,由之出现如同浑水澄清之感。此时的心际难以捉摸,朦胧纷杂——就称其为心之浊垢,又称其为心之动态的微弱散动。出现这样的情形之后,应当圆睁二目,猛视左方、右方或前方,与此同时,观看自之本性,时间逐渐缩短——如此反复训练,就能于觉性获得特殊的敏锐力,自然清净内心浊垢……这一方法引自帕当巴尊者的息法教言。

概而言之,在出现乐明无念的觉受之际,感到世间红尘情与事都能看破放下,五毒烦恼能予压制,世间八法也能平等对待……但是,此仍未十分稳固,经常会出现反复情况。

生存于雪山的白色雄狮,在行走时是扑越、侧转凝视的,我们的修行也应当如此以心观心,自观返视——这就称之为狮子奋迅三昧,仿若自我反复往返的内在修持。又因内心专注于乐明无念的圆融境界,则称其为专注。所谓上中下三等瑜伽层次,是依据修行串习力的强弱,或者稳固与否而划分的。这类等持在寂止与胜观中是以寂止为主的……这些讲述是有关初学之人的修行概况。

  比如森林蓝狮作怒吼,虽非雪山白狮之种类,
  然是狮类亦能伏猛兽,红鬃即其希有英雄相。
  同样专注瑜伽之修行,大手大圆1虽未获圆满,
  然伏唯懂空洞理论者,上师尊前具信希有相。
  谈到初学之人诸修行,森林蓝色雄狮之吼声。

马年隆冬廿四晚座间,嘎阿色所思作陈述,布呀萨嘎闻言载成文。

注释:
1

大手大圆:即大手印、大圆满。
2

嘎阿色:即乔美仁波切。
3

布呀萨嘎:即乔美仁波切弟子之俊珠嘉措喇嘛

<二>

  南无玛哈木扎呀!
 
如果辗转迁徙于寂静的山间林下,经常努力修行,所出现的觉受情况就宛若夏天的草坪,百草纷争,生机勃然……
 
有时觉得山岩墙壁等一切外在显现,皆无自性均为空性。即使穿墙钻山,都自感毫无阻碍。然而用手去触摸一下,又感到十分坚硬。
 
有时觉得心与虚空变成无二一体。在虚空所遍布的范围,觉性能够周遍。同样觉性所周遍的范围,法身亦能遍布……所谓真实互融即是如此情形。然而,对于互融与周遍的执着依然存在。如果直视这一执着,遍与非遍、融与非融的执着就会自然灭尽,生起无法言表之觉受。
 
如上所谈乐受与明受,若产生贪欲和执着,则会误入歧途——导致生往欲界或色界天。
 
对于此间所讲的心与虚空互融的觉受;或者虚空无边心亦无边的觉受;或者心是非有非无的觉受;或者除此心之外,丝毫无有任何法,心也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觉受……这类觉受,分别搀有各自的执着。各自的执着,于内心中执持——这些过失会使修行人误入歧途——分别导致生往无色界四无边处天。
 
以上讲述的诸般觉受美妙怡人,而且于修证品位自感颇高。但是这些都是觉受的变动显现,而并非是真正的证悟。

<三>

  唉玛吙!
 
所谓乐空大手印的智慧,与生往欲界六层天之歧途,二者极其相似。唯一的差别是有无执着。如果对于(天界的)快乐存在执着,就是歧途。若观看乐之本性,息灭此之执着,则是乐空无别的真正大手印。
 
生往色界十七层天之歧途与明空大手印的智慧,二者极其相似。唯一的差别是有无傲慢。如果觉得明空是澈然与明然的,并且傲慢地认为再也没有较此更为殊胜的境界,这就是歧途。具体言之,依据傲慢心大小不同的程度,而导致歧途纷现——梵众天和梵辅天等色界四禅天。
 
所谓歧途,一般来说即是生往之义。严格来讲,不仅生往(欲界或色界),而且是贪执天界享乐而死。特殊情况是,有时虽然生往某处,但并非是歧途(诸如圣者生往天界)。

有时出现象神通般的明受,但切不可傲慢自大。若观看明之本性,则会生起空性,此即是真正的明空双运大手印。在此期间,于似睡非睡之际,眼前出现晶球、月光或酥油灯的光芒,从而能够安住在心之本性上。在这种状态下,觉得土石山岩都无能阻挡,即便远处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尽收眼底,也能听到他们的言谈话语……就如显现神通一般甚为准确。这类情况是偶然发生的,并非经常出现。若自诩获得神通,生起傲慢,就会变成违缘,而中断修证的增上……此即属于觉受光明的范畴。

同样,在安睡之际,自己觉知正在睡眠,并且认知睡光明。即便身处黑屋暗室,也能如同白昼般清晰见物。而且还能感觉到其他人所思所想都能从他们口中倾吐出来……这些也属于觉受光明。倘若自以为已获出色神通,说人谈事十分准确,而自鸣得意生起狂傲之心,最终就会导致着魔。就象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在瑜伽士的觉受中什么都会出现。所以,无论显现任何觉受,都要心无傲慢,无执无着……如此行之,则不易成为修法障碍,而能走上正轨。

一切万法皆备于心,如盐入水。心性是本来清净的法身——因执着于此般见解,则唯识宗之见并非是大手印之见。

心,宛若虚空离于边际——被此细微执着所系缚,会导致生往无色界识无边处天。

虚空所遍布的范围,心也能够周遍,虚空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被此细微执着所系缚,会导致生往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一切万法本来空性,什么也不存在——有此细微执着,会导致生往无色界无所有处天。

内外情器世界,包括自心在内,依照胜义谛皆无所得均为空性,依照世俗谛则皆是显现均为妙有。因此一切法皆是非有非无——产生如此细微执着,就会导致生往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如是这般,有四种不同空受。这是外道所能达到的最高修证。如果对此四种空受以为至高无上生起执着,由此而生命结束,就会生往无色界四无边处天。在八万大劫时间内,不会迁转投生,并且无有丝毫苦乐的感受。

倘若不去执着,随之观看空之本性,则会了知空与非空超越言思——这就是真正的空性大手印。

在修行过程中,有关觉受与证悟,虽然时间长短和修行程度各自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不变的……

无有散乱,清明澈然,宛如无风燃灯,毫无所动——如此专一之安住就称其为专注(瑜伽)。这种状态偶尔能够保有,或者较长时间能够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经常能够保有……依靠这三种情况,来确定所相应的下、中、上三种专注瑜伽层次。除此判断方法外,采用其它方法是很难确定的。比如出现某种特别的美妙觉受,并非是证悟本性的特征,而是属于觉受的范畴,修行人由于各自根机千差万别,证悟的历程也是迥然不同的……

一种情况是,(无论怎样修习)都极难生起修行的体验,万一生起也是逐渐性的,这是逐渐而悟的根机。一般来说,这种根机的修行,一旦生起,相对地比较稳固。

一种情况是,刚一修行,就能生起修行的体验,而且递进层次十分迅捷。但是所生起的修行稳固性较差,波动性很大。这是超越而悟的根机。

一种情况是,刚一修行,立刻生起高层次证悟,并且在短暂时间内,速能圆满成熟修行能力。这是利根顿悟的根机。但是,这类根机极其罕见。

一种情况是,比较难于生起修行的体验,而是逐渐性地生起,并且起伏波动性很大,这是逐渐而悟的超越根机。象嘎阿色我这样的修行人,就是这种根机。

还有一种情况是,生起修行的体验比较缓慢,但从前行开始,逐一按照步骤修习,从而生起相应的修行体验。这是逐渐而悟的利根根机。

同样,超越而悟的根机和利根顿悟的根机各个分为三种情况,依照上面的推理方式,就可以判别知晓。

如何促使修证层次进一步提高,所具备的因素有哪些呢?

诚信恭敬,精进猛励祈祷上师,获得殊胜加持;或者获得修成本尊的悉地;或者得到积聚广大福德资粮之力;或者因前世宿缘而发现修行善根……在诸如此类的善因善缘促成之下,会骤然间感到往昔的修行如糠秕般脱落掉了。对于能修与所修的执着已消于法界,此修与彼修的对象不复存在,即此即彼的执着已经息灭。无有自观内视之感,亦无有外视观明之感。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状态已然泯灭,此视彼视也湮然消逝,能看所看圆融一体。即此即彼已了无踪影,于此之思于彼之想亦荡然无存……自我感到无所事事,寂寥沉默……

此时此际,往往心中生起各种疑惑——与昔日相比,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这到底是为什么?会不会是所说的和尚之见呢?还是所谓的痴呆空见呢?以前的修行是否失去了呢?此修与彼修皆不存在,是否是了证了无修(瑜伽的境界)呢?假若能向经验丰富的修行者请教,那可真让人欢喜呀!……如此东想西想,真令人六神无主……

对于这种状态,如果闻思浅显薄弱,就会认为自己的修行已经丧失——以往的乐明无念等美妙觉受,现在修习还能否重新出现?……想到此,心中感到迫不及待,就马上修行,结果却是感到抑郁失望……

如果过份狂妄自大,就会认为已经证悟无修(瑜伽)的见解,自诩弘法利生的时机因缘已经成熟……最后导致被世俗琐事所诱惑,又堕落到过去的散乱世界。

这时,应当以佛陀教言作为上师,遵循前辈噶举上师的教诲,就能剪除踌躇与疑惑。

到此才发现,其实无所事事,寂寥沉默的状态,就是真正地见到自心本来面目——此即称其为平庸赤裸之心,也就是初次见到下等离戏(瑜伽的境界)。这恰如初三的上弦月,虽然它尚待圆满,但是毫无疑问,它就是真实本然的明月。同理,此般证悟虽然尚未圆满,但却是真正的大手印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证悟者的称号。

自此之后,本质上无有任何变化,然而,在觉受上还会有一些增上或退失。因为随着证悟的增强,虽然觉受减弱,但是在根本上并未消失。所以,依然存在觉受的起伏变化。

有了无有散乱、保任专一的修持,就会感到无有内外,盈满坦平之态。除了微妙的无散正念的监护外,无有任何所修之法,坦然平等。

在这种状态中,眼前无论看到什么色法,宛若孩童进入佛殿,眼睛无论见到什么,都无有任何执着——这是真正出现现空无别的大手印境界。

同样,耳朵无论听到什么悦耳不悦耳的声音,就象山谷的回音,内心中不会产生悦意与不悦意的感觉——这是真正出现响空无二的大手印境界。

依靠这一方法是可以对于香、味、触三者推理而知的。

以上所说的见解,是就保持无散修持角度而言。不过,在其它散乱状态下,还会有迷乱的五毒烦恼(指俱生烦恼)显现。在此期间,要尽量舍弃世间繁务琐事。凡是有戏论的善行与经忏法事都要尽量减少。若能专一修持,修行就会进展迅捷。假如有戏论的世间法操持过重,就可能致使觉受丧失。

于睡眠与梦境,有时能认知,有时不能认知。再加上上面所谈的觉受,偶尔能够保有,或者较长时间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连续保有……具备这三种特征,依次确定为下、中、上三种离戏(瑜伽境界)。

外在色声香味触五尘无论出现什么,如同狮子回归雪山,无所畏惧——这就是健行三摩地。其实,此即证悟了人无我。因为本义同一,这一证悟境界就是心远离生住灭三者,从而获得坚定信念——“心与我决然无有,并证悟了除此心性以外,别无法身可得。所以这就是人无我。

证悟人无我,仅仅证悟了一半空性。虽然内在之心已然了证空性,然而,对外在显现空与非空却尚未了知。

接下来再进一步断定外在显现——土石山岩、房屋居舍,男女老少、动物植物……心专注于眼前所见到的一切,观其本性,了知无二圆融,出现外在之境与内在之心无法分离的觉受。随着串习力的增上,已大可不必专门去修。随自所见,自然回归本性之上。然后,观想四大部洲或者三千大千世界,心予专注,观其本性,就会感到圆融无二。或者将心与虚空互融观修,就会觉得心与虚空无有分立之别,根本不存在内为心、外为虚空的界线。同理,将虚空所遍布的范围与心互融,并观其本性,结果就会一味一体,虚空与心无有分立之别,心,根本不存在内之虚空可周遍、外之虚空不周遍的界线……以后就不必专门修习互融法,能自然了证情器染净一切万法,虽然有形形色色的显现,但本性皆空。而形形色色的显现并未遮障空性,空性亦未妨碍形形色色的显现。宛若天空的彩虹,水中的明月,还有镜中的影像,都是现空无别的境界。

这一境界,在修行时能够出现,而在散乱时还会有一般性的迷乱显现,散乱期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精进修法程度的深浅。

往往在生起粗猛散乱,或者在痛苦与恐惧十分剧烈时,反而不易滋生散乱,而会出现境界(指于此之际,能骤然出现境界);平时在幸福快乐无有痛苦的情况下,散乱机会却很多……在此前后,除了警示自己反复提起正念以外,别无它修。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将禅修与念诵仪轨、经忏法事和定期法会等渐渐地结合共修。

将上师之意与自己之心互融观修,一味一体观其本性,无二圆融的境界会从内心中油然生起。如同印度的河水与藏地的河水,虽然地域不同,各有所源,但本质皆是水性,无有差别。上师之意与自己之心,虽然显现有别,然而,本性皆空,自性皆明,显现不灭——从这一角度而言,毫无差别,根本不存在以下是自己之心、以上是上师之意的分割界线……这一境界并非光凭想像作出臆断,而是真正从内证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此即称其为意与心一味一体。

演绎开来,观修十方三世诸佛之意与自己之心互融,并观其本性,由之出现无二圆融的境界。扩而充之,观修地狱、饿鬼和傍生等六道有情的心相续,与自己之心互融,予之观视,无有任何差别——这才是了证了纯一赤裸的胜义法身,也了证了除此心性之外,别无轮回——此即称其为根除轮回,也就是从自我角度而言根除无始轮回了,而就无明众生的迷乱角度而言,轮回当然还是无边的。

每当安住于自之本性上,就能了证轮回和涅槃一味圆融的大空性,二者无有高低优劣之别——此即是轮涅无别之见。

然而,修行者在平时的行为上,不能过于偏重此一见解,应当慎重取舍因果,这是极其关要的。

在境界颇高之时,能够证悟轮涅无别之见。在散乱之时,又会有烦恼出现。此即是下等一味(瑜伽)。在此期间,有可能突然生起愤怒等粗品烦恼(指在即将彻底断除烦恼之前,由残余烦恼所出现的垂死挣扎现象)……此时应当十分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果具备善缘就能够任运获得成就。从而使引发粗品烦恼的因素息灭——由他人诽谤所引起的暴躁嫉妒已不复存在,由他人恭敬赞叹所引起的喜悦兴奋已变得极其微弱……

能随时随地安住修行之上,则勿需修习互融法,而自然显现器情世界明空无别,恰如水中之月。

随着认知梦境光明次数的减少,在觉受与梦境中出现无量的净相,见到已曾修习未曾修习的众多本尊,也能见到过去或现世的众多大成就者,并能受到他们的教诲……即便获得了这些征相,也没有觉得十分殊胜的执着。然而,还是会有散乱与忘失的出现,因之会有遗憾和不满足之感——这一阶段,我(指乔美仁波切本人)以为是中等一味(瑜伽)。不满足感的出现,是表示出定与入定仍未圆融的征相。

受到上师的加持,或者诵修本尊获得成就……藉此殊胜因缘,在修行上就会出现有益的变化。(在大手印基道果之中,)不是对于基的感性理解,不是依靠逻辑推理的判别,不是对于经典续部望文生义的理解,也不是人云亦云般的理解,而是从修行实践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实体验。虽然仍存有散乱、忘失与睡眠相伴,但是已然了证散乱与非散乱无任何差别,忘失与非忘失无有任何差别,睡眠与非睡眠无有任何差别。依靠了知自性的智慧,了证了本来赤裸的法身,也了证了永恒不变的胜义本际。

虽然有此般证悟,但仍然需要反复提起正念来护持本性;虽然了知轮回无有自性,但仍然发愿往生清净刹土;虽然了证胜义中无有善恶,但仍然会行善防恶;虽然了知本来无有罪恶垢染,但仍然会忏业积福……

此之所证境界,不能随时随地出现,可以称其为觉受之一味瑜伽。如果无有迁变比较稳固,那么虽然证悟之力尚未圆满,所证功德尚未完全显现,然而这还是可以称其为真正的一味瑜伽吧!因为,于一切情器世界了证即是幻化,亦称其为如幻三摩地。

……以上内容,都是依据我自己修行的经验。为了能够利益他人,俊珠喇嘛,我给你讲述了这些。这不是传讲理论,完全是修道次第。因此,自己未曾经历,却累话连篇,这只是浪费纸张笔墨而已,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以下的修行次第我没有什么体验,本来不欲多谈,可是,为了避免虎头蛇尾,还是按照历代上师教言略加表述……

直至需要正念的监护者护持本性为止,仍然属于有勤作的修法范畴。待到何时出现修行不需要有正念的监护者,时常保有不变的本性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无修(瑜伽)——这是米拉日巴尊者赐予冈波巴大师的可靠而古老的黄纸卷——有关风心双运的窍诀中所阐示的。

无修(瑜伽)也分为下、中、上三种(即小、中、大)层次,一切所断垢染已然摧毁,任何障碍都不能妨害自心,此即称为金刚喻三摩地。

所有的窍诀书中都共同承认,上等无修(瑜伽)就是圆满佛陀之果位。在全部无上瑜伽续部中,此即为即身成佛之说。它的本义并非是即身能具足头顶有肉髻、足底现千幅轮相之如同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一模一样,而是具有殊胜因缘者,在一生中修行,并于此生了证上等无修(瑜伽),获证即身成佛(指内证境界与佛无二无别)。

以上所述有关如何修行的全部内容,在大圆满中属于彻却修法。也就是说,是大圆满心部中究竟修法之顶。在大圆满界部与窍诀部之中,虽然对其存在着某些责难,在表达方式上有着直接与非直接的区别,但是在根本上无有丝毫矛盾之处。就此问题,大成就者噶玛拔希(第二世噶玛巴)曾经指出,大手印与大圆满二者在言语表达上有差别,而在实质内容上无有差别。

修习大手大圆双运法,雪山白狮发出怒吼声。
  无缘邪见之人疑惧生,有缘幼狮欢喜而修持。
  畅所欲言自己之感受,无论对错皆是脏腑言。
  觉受之中什么都显现,诸方大德心勿作见笑。
  马年隆冬廿四始着述,其中因事耽隔数月间,
  室宿之月廿二接叙谈,夜晚座间圆满所述言,
  俊珠喇嘛恭敬作顶礼,呈供曼扎迅速写成文。

愿此善根利益修行者!善哉善哉善哉!!!

菩提达摩

文章来自网络

菩提达摩(梵语:बोधिधर्म,罗马化:Bodhidharma,,382年-536年),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将禅宗带入中国,为禅宗之开创者,被尊称为达摩祖师、“东土初祖”,并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三大士。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弟子昙琳指出达摩原是南天竺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北魏人杨衒之所作《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天竺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同时是中土禅宗的初祖。传说达摩曾问师父得到其真谛之后该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但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因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公元470年-478年)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师)。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意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除《楞伽经》之外,达摩也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

一苇渡江

在《历代法宝记》与《碧岩录》皆有记载了:菩提达摩受梁武帝之应请,双方在金陵和武帝的对话:梁武帝虔诚笃信佛教,即位以后从事于建寺、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无数、造像甚多,因而请示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并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并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属人天乘果,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接着问:“如何是真功德?”达摩回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不过《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等文献中均无菩提达摩会晤梁武帝的记载,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之后,达摩毅然决定渡江北上,天色渐晚,浩翰的江面不见来往的舟船,达摩面对西方双手合十,喃喃说道:我之西来,深有密意,法若无生,我愿沉江,法若得兴,天助我也。

接着,菩提达摩摘了一根芦苇抛投于江流之中,自即撩起了僧袍,站立于芦苇之上,直向于江心驶去,一身飘然过江。

达摩于渡江后来至洛阳,入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长达九年,期间,教授禅法。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达摩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

著作

《少室六门集》常被认为是达摩著作,其中四篇《二种入》(即二入四行论)、《血脉论》、《破相论》、《悟性论》等更被并称为少室四论。不过根据近世考证,四论中仅《二入四行论》为达摩亲传。

涅槃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大师开创禅宗而闻名天下。

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达摩祖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

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

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而去,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莲花生大士-转烦恼为道用

摘自《莲师心要建言》第四章 甘露金鬘

无论如何,只要你的见地与修行尚未达到稳定,你就应该像只受伤的鹿一般逃到隐居静僻处。要像碰到毒蛇一样,逃离烦恼。

明妃措嘉又再问道:密咒行者不是应该将一切烦恼都以为道用吗?

上师答复说:当然要将烦恼以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够以毒为食。能够将烦恼以为道用而无须舍弃烦恼的人,比优昙钵罗花还要稀罕。对于最高根器的行者来说,烦恼会展现为帮手;然而,对于较低根器的人来说,烦恼却会变成毒药。对于较低根器的人而言,断舍烦恼是比较好的!

要断舍多少或多久之后,行者才会变成熟练的能手呢?明妃措嘉问道。

当你不执着烦恼与感官欢愉,并且能将之视为幻相,如此,即使烦恼真的生起时,你也不需要厌抑烦恼,因为他们不会再有所危害了。而当烦恼未生起的时候,你也不会有造作烦恼或欢愉的欲望,因为你已远离了期待。当你可以这么做时,烦恼便是被以为道用了。试图以烦恼为道用,然而却仍执着于实有,就像苍蝇困陷蜂蜜中一样。

乐、明、无念–莲花生大士

[转载]乐、明、无念涵盖了整个成佛的过程! <wbr>莲花生大士

摘自《莲师心要建言》第六章 除障珍宝宝库

莲花生大士开示

答复益西措嘉的提问

在桑耶·钦普的闭关地,卡千的公主——明妃措嘉,向上师莲花源恳请:请鉴知我啊,伟大的上师!虽然您已经对一个像我这样无知愚蠢的女孩,开示了世间的一切(器世间)以及世间众生(情世间)都是法身,但由于我不断与迷惑感知为伴的习气,我的佛法修持仍旧偏歧到理论性的了解中。我恳请您慈悲赐予我能将所有行持与法性内在本质相连结的教授!

莲花生大师答道:措嘉,听着!在修行大乘的密咒教法时,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点:身体的要点——姿势;双眼的要点——目视;心的要点——安歇安住之道。

首先,要在僻静处,以跏跌坐姿坐在舒服的座位上,双臂平放,挺直脊椎。如果能让身体保持本初的状态,禅修便会自然生起。若不采用这身姿,禅修是不会发生的。

接下来是目视,不要阖上双眼,不要眨眼或斜视瞪眼,要向前不动摇地直视。由于所见视野和心识(此处指眼识)具有同一本质,因此禅修便会自然生起。若不采用正确的目视方式,禅修便不会发生。

心的要点如下:别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追逐过往的习气模式,别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对有染烦恼的未来活动有所期待;也不要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概念化地在你当下状态中造作什么。将心识安住、安歇在其本然状态中的话,禅修便会自然地生起。如果你分心或散乱了,禅修便不会发生。

当你以此方式让(身、语、意)三门安歇在其本然状态后,一切粗糙和细微的念想便会消退,你的心会宽坦地保任在自身本然之中,这便称为“止”或“奢摩他”——平静地安住。(当你的心)处于自然任运觉性中,没有障碍、没有所居处、且赤裸无遮,(这便称为“观”或“毗婆舍那”)①。当这两者,在具有觉知的刹那中,如同无二无别的一个整体而鲜明清晰地保任着,这便称为“止观双运”。所谓理念上的了解,就是你认为心识是一个客体对境;所谓体验,则是发现心识无所居处;而了悟,则发生在禅修得到心髓时:心的种种状态都保持着鲜明清晰。这与三世诸佛的了悟是无二无别的;它并非以上师深奥的教授为根据所做出的虚构造作,也不是弟子以敏锐智能所思得的结果;这被称为“到达根的本然状态”。

①原版的原稿中显然有一或两个文句佚失了。括号中的文字是英译者加上去的。{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以此方式来禅修时,乐、明、无念或离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远离概念思维的心识,称为无念或离念,又分为三类:“离善念”意指远离对修者及所修对境的攀执。“离恶念”是指切断了粗糙与细微概念思维之流。“离无记念”即是认出了明觉的本然面貌是无有居处的。

在无念的境界中,明性即是明觉或觉性不受阻碍、赤裸无遮的光辉。明性又分为三种:“自然明性”就是处于远离对境的状态。“本初明性”不会只是短暂时间出现而已。“本然明性”则非由任何人所能制造。

乐也有四种。“乐受”即是远离了不和谐的逆境。“离念之乐”即是远离了概念的痛苦。“非二元之乐”即是远离了对二元执着的攀执。“非缘起之乐”即是远离了因和缘。

当这类体验生起时,你便需要知道三种超离的比喻:犹如狂人般超离于乐;犹如幼童之梦般超离于明;犹如已圆满瑜伽密戒的瑜伽士一般,超离于无念。当你掌握了这些之后,便可以免于禅修的过失。

如果你被乐、明、无念三种体验强烈吸引住,而且对此三者有所恋执,你便会步入三有或三界的偏途。恋执乐受时,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欲界;恋执明性时,你会偏离正途进入色界;恋执着无念时,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无色界。

尽管你自认对乐、明、无念三者既没有贪恋、也不攀执,但你仍旧保留了一种微妙的内心依恋。为了要净除这个陷阱,便有了九次第定,由四禅开始入手,为的是摒除带有欲望的念头。初禅是要远离认为有能者与所者的概念思维,但仍在进行对禅修之所者客体以及禅修之事的识别。二禅是要远离概念思维与识别,但仍固着于品尝三摩地的乐受。三禅是要达到如如不动的心,但仍伴随着吸气与呼气(入出息)。四禅的三摩地则是透过无阻碍的清明感知,全然远离概念思维。

四无色定则净除了色界的概念思维。但由于停留在“一切现象如虚空一般”的想法上,你会偏离正途,进入空无边处。由于停留在“心识无边且无方向”的想法上,你会偏离正途,进入识无边处。由于仍然有“感知的明晰认知非存也非非存,也不能说它是智力的对境”的想法,你会偏离正途,进入非想非非想处之中。由于停留在“心并不由任何实体所构成;心并不存在且是空性的”这样的想法中,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无所有处。这些状态仍有着概念化、心理上的恋着及二元心之体验的些微垢染。

灭尽定或灭受想定则摒除了以上这些状态的种种概念。受思灭尽定,指的是“六识不再涉入各自对境”的一种止灭状态,于呼吸和二元心两者之活动的“间断”中平稳地安住;无受思灭尽,乃是达致你的内在本性。这就是究竟的无分别之境界。

在九次第定当中,四禅的状态是“能生起‘观’的三摩地”,因此,这四禅的三摩地与内在自性相符一致,是世间三摩地当中最卓越的。

四无色定是三摩地的陷阱,而灭尽定则是声闻的寂静三摩地。

透过分辨这些状态或境界,你得以区辨不同类型的三摩地,净除禅修中的障碍,并避免偏离正途。

(乐、明、无念)三者涵盖了整个五道的过程。当你克服了以上这些陷阱,能够修持没有过失的禅修后,在座上禅修时,你沉静且鲜明地保任在乐、明、无念中②;而座下禅修的阶段,种种显相无碍地生起,且如同梦境或是神奇幻相般毫无实质。你了解因和果的本质,累积足够应圆满的功德,而得到三摩地暖相,因此而圆满了资粮道。

②乐、明、无念这种三功德特质是心本然自性的基本属性,就本身来说,它们并非是陷阱。但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导向这些功德特质,察觉到这些特质,并充满了此三者的“体验”,成了一种值得追求与维持的境界时,便会形成一种细微的恋执;这种细微的迷恋正是久陷轮回的直接成因。(祖古乌金仁波切)

像这样持续修行一段长时间之后,你实际见到了自己内在的固有本性真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你认出你的本然面貌,这就是见道。由于你体验到显相、明觉及空性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因此你直接地见到了非因缘和合的固有本性。烦恼障从根断毁了,你了知因果是空性的,轮回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这即是初地“极喜地”。此时的座上禅修境界与佛果是无二无别的,而座下禅修状态中的一切事物,皆如神奇的幻相般生起。

逐渐熟悉这个境界并能稳定地保任时,一切现象便会成为非二元性。由于认识到一切现象皆是自展现的,显相与一心便合而为一。当空性以因和果的方式现起,此时,你便了悟到所谓的“缘起”。座上禅修期间,一切现象皆是无有住处的,且以明觉之体性的方式呈现;座下禅修的期间,客观对境的微量显现,即是修道。

这样保任一段长时间之后,你了悟到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是无二无别的、是超越生起与止灭的、是纯粹且全然圆满的、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所知障完全消失,当一切现象展露为本觉的这个时刻,就是无学道、亦即佛果的境界。

……

时轮金刚证分六支法要不共口诀

时轮金刚证分六支法要不共口诀

第一支 别摄支八法口诀
㈠ 眼、心、气三,向顶髻前面空中修定。

心识提于虚空,正行专一法(三虚空相合印诀)。

㈢ 过去心不住,未来心不住,唯定于当前无住之心。

㈣ 下午、黎明凝视休息,此松坦之法

㈤ 如一至四法时紧、时松,住于本体。

㈥ 白瑜伽,上午住西,下午东,有风、房内,无风、房外。专注虚空,心与虚空无二

㈦ 以上六法纯熟,则加气功。趾内钩,手用力支跨,腹一鼓一收。

㈧夜瑜伽:狮子卧,右指塞右鼻孔,左指塞肛门,眼闭,睛上翻,心上缘,可持睡光。如不能现,则用收摄法,心与虚空合

第二支 静虑支四法口诀:
㈠ 别摄八法修已。心注虚空,必有空色出生,即是十相:烟、阳焰、虚空、灯光,夜四相;火、日、月、杵、黑点、圆圈,日六相。专注虚空,不随空色动摇。

㈡ 前心住虚空。今专修,心住空色。

㈢ 眼引导空色往下方,与目平行。此后引至下方黑石上。次现黑山。次现城池。
(附注:引空色入体内法。爵朗派,时轮正分中,引空色入体之法,即于行者座前,十六指距地位,安一黑石引空色至石上,入定。初见黑石与空色相等,久之,但见空色,不见黑石。然后闭目内观拙火位,想此空色,已入拙火位,直至真实得见。又利用睡眠定,存心时间空色,久久自能引空色入体内任何一处。)

睡时持睡光,引空色至自心。其后空色,随心而住,遍于大空,能现(空色)五佛神通等。

第三支 中善支 引气入中脉口诀
㈠ 修金刚诵,入、住、出为第一所缘。白、红、蓝为第二所缘。嗡、阿、吽为第三所缘。

㈡ 以上三缘分修,以后三缘合修。

㈢ 修柔和气,持气于脐片刻。

㈣ 心缘身中之空色,专注一处。

㈤ 压气于密处。

㈥ 上下气持压于脐,稍提,为瓶气。

㈦ 左孔出气时看左,气向内快吸、张腹。

㈧ 令上气入中脉,左右互换出入。下气不可上提,或令出。

㈨ 下门一收一放,收为嗡,放为吽。收后与上气在密处和合,此令下气入中脉也。

㈩ 外出与显相合;内入与心相合;内住与空色合。

(十一)按颈脉,除散乱。

(十二)宝瓶气,观于脐等各轮空色。

(十三)从鼻尖至十六指上空,看彼空色;渐次引下,至鼻孔间;又安住鼻端,成办事业。

右第㈧法「令上气入中脉」,该译本原文为「舍命气入中脉」,本人改正之。理由在:命气常住中脉心轮,死时方行动;平时安住则无病;不在心轮安住,则必成疯狂;故并无引命气入中脉之必要。且观其后第㈨法,则有令下气入中脉法,而无令上气入中脉法,故知当时主译者误说,笔受者亦不加思索,而有错误也。

第四支 认持支 修五轮宝瓶气,专重认持口诀。
㈠缘脐上空色,多行宝瓶气。
㈡宝瓶气集于喉轮,从口吸气。
㈢空色、宝瓶气集中于心轮。
㈣宝瓶气从口挤上顶髻。
㈤气集中顶髻。
㈥气集中密处。
㈦脐上多修则不上提;少修,然后修密轮而上提。
㈧ 行拳法。
㈨ 各轮观各色嗡字,以增长之。

第五支 随念支 拳法及事业手印(参考前章甚深引导法)。
㈠身前身后,扼上下气各拳法。
㈡提气念字拳法。
㈢哈气拳法。
㈣提气各种拳法,用力修。
㈤兼观空色,多修瓶气。
㈥兼在安乐处,多修瓶气。
㈦观本尊及其智印抽掷于四轮,各修拳法,认识四喜智。
㈧修自身手印。
修事业手印,必与空色相合
㈩ 观各轮细脉伞状等,明点流及五轮。
(十一)观明点拙火上下,内身遍满光明

第六支 三摩地支 双运一法(参考前章甚深引导法:其提净观想者,面前虚空莲、日、月上,上师无量寿佛父母双运间,降流红白甘露,充满自顶与鼻孔,趋入一切身脉界内。母明点能提已,其相已详前。此中三昧耶者,当离能所)。
㈠观四喜四空于定中。有所缘、空色,无所缘、空乐;平等而住于三摩地中。
别法:
㈡梦中知梦观。
㈢梦中修空色。
㈣死有口诀。
㈤认持死光明。
㈥往生口诀。
㈦中阴口诀。
㈧修根本定、后得定和合;大、中、小三种;黑房、白日合修。
最后清净异熟身,得无二智慧身。异熟身入于法身,成办无二双运身。

三摩地者,谓由随爱欲所得不变妙乐,心离能所取,故曰三摩地。发生此支要依随念支。由随念时猛厉火力溶菩提心。从顶降于摩尼中,引生四喜。其第四喜《俱生喜》即是不变妙乐三摩地。于尔时即现无观察空色之佛。生如上随念,要由执持其风于中脉。然此左右脉气入于中脉,必赖别摄、静虑二支修治中脉。故时轮金刚圆满次第决定是六支。

以上依陈上师谕:从《事业手印教授抉微》补入本集。
香巴噶居派主要之法,以树喻之:下面之根本为大手印;全树正干为勒古六法:上有三大枝,为上师相应法、本尊修法、幻身修法;左有白花,表白空行,为特别迁识法;右有红花,表红空行,即金刚亥母:其最上方有一大果,即是无死瑜伽法。蒙香巴派加缕仁波切将全部金法,完全传授。因别无钞本,故特公开钞下。

关于业的消耗

69.问:那个带业往生极乐世界的生命,是不是不会受到以往恶业影响?或者说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释迦族被灭时只头疼三天?成佛以后有没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可以储存微小心念,它的具体性质是什么?

答:那些往生高级层面的存在,他们一样要受到业力的牵引,只不过他业力牵引比较低而已。就好像他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他虽然会饿三天,但是那个饿三天不会造成很大的痛苦。而在更高级的层面,它们释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他一样会以各种方式来消耗这些善恶业。他不必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以肉体的方式来头痛三天,没这个必要,因为更高级的层面类似于梦中的层面,他们是非物质的,他们没有身体,所以他们消耗业的方式跟我们人类是不一样的。在有些非物质层面也有梦境,他们也做梦,当然他们也有睡眠,所以他们一样会在梦境当中消耗这些业。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以某些方式消耗这些未完成的业。

所以善恶业其实不会莫名其妙的消失。宇宙里有一个法则叫因果法则,这个法则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破坏它,你做过的善、你做过的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让它们一笔勾销,不可能,即使佛陀都没法这样做,所以善恶业永远是随身的,你做过的一切它们都在,只是它们消耗的方式很可能不一样,而且千差万别。

如果你在肉体里面,你是一个人类,那么它们注定要以人类的方式来消耗,你会受苦,你会受罪等等。如果你不是肉体的人类,你是高级别的高层面的天人,他们消耗的方式又不一样。只是消耗方式不一样而已,但它必须要消耗。所有的这一切,也就是阿卡西记录里面所有过往的记录,它们都储存在宇宙的智能里面。你可以把它称作阿赖耶,你也可以把它称作空性,也可以把它称作无限的意识源头。你的意识里面存在所有这一切东西,不仅存在你个人的印记,而且是存在整个宇宙的印记。也就是说,在无限意识里面保存着整个宇宙的历史,小到每一个个人的细节,都在里面。所以,业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但业可以被消耗,可以被许多方式消耗。

佛陀在《涅槃经》里提到:如果业是没有头的,那么注定它将是没有尾的。如果业是没有尾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佛。因为你的业是还不干净的,你有无始的业——无穷无尽的业,你根本就没有哪一天可以还干净,你即使转生无数次的人类,依然还不干净你曾经的业,它们太多了。这样的话,就没有人可以成佛,没有人可以解脱,这一天永远到不了。

但是业不一定要以物质的方式来还,业的印象可以以梦境的方式来还、来消耗,可以以其他层面的方式来消耗,非常非常多的方式。在天人的层面,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观想的方式,如梦一般的让负面的心境化作符号,从你的头顶消耗掉,他们专门有这样的观想方式,这也是一种消耗的方式。因为这些负面的思想就是业,它们储存在你的大脑里,它们是你的往世的记忆——你曾经的印象,这些印象可以被当做符号来消耗掉,这都是可以的。所以有很多种方式来消耗掉你的业。

摘自《夕阳问答》027  夕阳 著

吉美林巴尊者对本觉的教悔

[转载]吉美林巴尊者:对本觉的教悔

作者:伟大的左钦(意:大圆满)导师吉美林巴(JigmeLingpa)
释义:丘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对那些离弃了物质贪恋,并对最深本质静心的禅修者而言,此乃驱除困惑和误解的狮子吼。阿底瑜伽超越概念、执取和放弃,这是超越的洞察精要,这是无改的非禅定(无修)状态,在其中,有觉察而无执着。我领悟了此点,因此向本具伟大而单纯的阿底瑜伽致敬。

这是阿底瑜伽密续的精要,
佛教教诲的最深核心,
空行的生命力,
是全部九乘教诲之终极。
它只能由一位传承上师来传递,
而不能仅由语言,
虽然如此,我写下这些,
是为利益那些献身于最高教诲的行者。
此教诲乃是取自法界的宝藏,
而非出自理论和抽象哲学的杜撰。

首先,学生必须找一位已成就并与自己有善缘的上师,这位老师必须是一位传承持有者,而学生必须有全心的臣服精神和信任,使老师将领悟传递给自己成为可能。

阿底瑜伽具有最伟大的单纯。它是其所是!不能用模拟说明:也没什么可以阻碍它。它没有限制,超越所有极端,是明澈的当下,决不会改变其形状和色彩。当你与此状态合一,对它进行冥想的欲望即告消融;你从禅修与哲学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你的内在生发出信念的蜕变,思想者已逃逸,既不会再从“好”意念中获益,也不会被“坏”意念损害,中性思想也不再欺瞒你。你与超越的洞察和无际的空间成为一体。然后你发现,这条路上的进步表征是:不再有任何出自迷惑和误解的问题。

虽然此教诲是九乘之颠,但行者仍有高接纳性、低接纳性、甚至无接纳性的区别。最有接纳性的学生很难找到,有时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找到真正会合的契机,在此情况下,什么也得不到,并且还可能对Maha ati的本质产生错误观念!。

接纳性较少的学生开始时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感觉和真正的理解。现在很多人把理论当禅修,他们的禅修可能清澈而无意念,也可能放松而愉悦,但这只是暂时的至福体验。他们认为这就是禅修,而且没有更好的了。他们想“我已达到觉悟”,并为此骄傲。这时如果没有一位具格老师,体验就仅是理论性的,Mahaati续部写道:理论如同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有一天会脱下来。

人们经常试图区分“好”意念和“坏”意念,就象试图把牛奶从水中分离。要接受生活中的负面经验很容易,但把正面经验看作道路的一部分就困难得多。即使那些声称已达最高成就的人,也完全陷入世俗忧扰和名声中,他们被Devaputra(散乱)所吸引。这意味着,他们尚未实现六种感官的自解脱。这种人把名声看做非凡神奇的东西。仿佛声称渡鸦是白色的一样。而那些完全献身于法教、不关心世俗声名和荣耀的人,不会因禅修上较高的发展而自满。他们每天四时恒修上师瑜伽以接受加持,把自心与上师的心融为一体,打开洞见之眼。

一旦到达这种体验,就不应置之不顾。瑜伽士应不屈不挠、毫无懈怠地献身于此。然后他的空性体验会变得更加平和,或者体验到更大的明澈和觉察,或者可能认识到思辨的缺陷,然后发展出明辨之智。有些人能够把意念和无念都作为禅修,但应记住:那记录着一切在发生的正是自我紧缩感。

要小心那种微妙的障碍--譬如,试图分析体验,这么做有很大危险。要把所有思想都贴上法身标签还为时过早。对治是当下、无改、不堕的智能。一旦从哲学思考的枷锁中解脱,禅修者就会在修行中发展出具有穿透力的觉察。如果他分析座上和座下的体验,就会走上岔路。如果他不能瞭解此缺点,就永远无法达成那“超越所有概念且自由流淌的当下明觉”,而仅有概念的或虚无主义的空性观点,这是较低乘的特点。

把空性看作海市蜃楼--仿佛它只是生动的视像和空无的结合--也是一种误解。这是较低乘的密咒体验,可透过诵念Svabhava得到。相似错误是当思辨的意念平息后,轻视明性而认为心只是空白。真正洞察力的体验是,对静止和活跃的意念两者自发产生觉察。根据Maha ati的教诲,禅定包括看到心里生起的任何现象,并只是安住其上。在禅定后延续此状态,被称为“后禅定体验”。

一个错误是:试图集中意念于空,并在禅定后,从理性上把任何事看作幻象。本初的觉察是一种不为意念滋生所影响的状态。因此,无论是防备心的游离、试图压制念头,还是局限心念,都是错误的。有些人可能误解了“当下”一词,以为它是指此时此刻出现在心中的任何念头。其实当下应理解为以上所述的本初觉察。当人不再分别禅定和非禅定、不再被改变禅定或延长禅定的状态所诱惑,非禅定(无修)状态就在心中升起。此处有恒久的喜乐,一切疑惑消失,与感官享受或纯粹的幸福都不同。当我们说“明性”时,是指没有怠惰和乏味的状态。这种和纯然能量不可分的明性,无碍地放射光芒。把明性等同于觉察意念以及外界现象的色、形是错误的。

没有意念时,禅修者完全没入无念的空间。“没有意念”不意味着无意识、睡着了、或感官停止了,而是不为冲突所动。在禅定时,明性的三个征兆:(乐)喜悦、明、和无念,可能会自然出现,但如果努力创造它们,禅修者就还在轮回的圈子里。有四种对空性的错误观点:

1、想像空性只是虚空,而看不到当下的广大空间;
2、向外在源泉寻找佛性,而未意识到当下是没有道路或目标的;
3、试图对治意念,而未意识到意念的本质是空、人可以如蛇结自解;
4、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空无所有,没有业因、没有禅修者和禅修,因而没有体验到空性的超越概念;

那些曾瞥见成就的人,必须知道这些危险,并透彻研究它们。对空性理论化的夸夸其谈很容易,但禅修者可能仍无法应对某些情境。在Maha ati的教义中写道:“暂时的成就,就像一阵必然消逝的雾”。未经研究这些危险的禅修者,即使严格闭观、强制心念、观想、诵咒、修哈达瑜伽,都决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益处,如《Phagpa Dudpa Sutra》所说:“一个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孤独的真正含义,即使在距离人烟五百里远、毒蛇遍布的偏僻山谷中修行多年,他发展的也只是自负的骄傲。”

如果禅修者能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作为道路,那么他的身体就是闭房。他不需要再增加禅修年头,也不会在“令人震惊”的意念出现时感到恐慌。他的觉察相续不断,就像老人观看孩子玩耍。正如Maha ati文中写道:“完全的成就恰似无改的空间。”

Maha ati瑜伽士可能看来就像普通人,但他的觉察已完全纳入当下。他不需要书本,因为他观显现和整个存在如上师坛城。对他而言,没有对道途次第的思考,他的行动是自发的,因此利益一切有情。当他离开物质身体时,他的意识成为法身,就像瓶子打碎,瓶中的空气和周遭空间合而为一。

莲花生大師給予杖指老人的教授: 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

摘自《莲师心要建言》第八章 杖指老人

当伟大的上师莲花生居住在桑耶寺的大岩兰若时,有一位未受教育的六十一岁老人─族性拿葛的喜饶.嘉波,

他对上师有着最深切的信心及强烈的虔敬心,服侍了上师一年。

这段期间,拿葛并没有请求任何法教,上师也并未给予他任何教法。一年后当上师打算离开时,拿葛供养了一个曼达,

上面摆放着黄金做成的一朵花,然后说道:「伟大的上师啊,请仁慈地顾念我。首先,我没有受过教育;其次,我的智力薄弱;

第三,我年老了,所以我的身体四大已经耗损了。我恳求您赐予法教给一位站在死亡边缘的老人,请赐予我简单易懂、

可以彻断疑惑、容易了悟与运用、见地有效,并可在未来世中帮助我的教法。」

上师将自己的手杖指向这位老人的心,然后赐予了这个教授:

注意听啊,老人!深入观照自身明觉的这个觉醒心吧!觉醒心既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最初,它并没有起源而是空性的;中间,它没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最终,它没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这空性并不是由任何事物所制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觉知。当你看见了这点并认出空性的时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于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会对实相的根本状态生起定见,也会彻断对智慧的困惑。

有着明觉的这个觉醒心,并非由任何物质所造;觉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这是很容易了悟的万物本性,因为这本性不必在他处寻得。这即是自心本性,而这本性并非由某种可攀执的实质感知者和所感知对境所组成。自心本性使常见与断见的界限边见消失了,在这样的本性中,没有什么需要觉醒;证悟的觉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觉。在这明觉中,没有什么会下堕到地狱,明觉本来便是清净的。在这明觉中,没有什么需要实践的修持,其本质即是自然觉知的。这个本然境界的殊胜见地就在你自身内,这是无法从他处寻得的,你必须如此生起确信。

当你如此了解了见地,并想要将见地运用在你的经历中,那么不管你身居何处,都是你的身体所成的山林闭关隐修地。无论你感知到什么外在显相,都是自性本然生起的显相,也是自性空的空性;就这样让外在显相如实呈现,远离心智概念的戏论造作。本然自性已解脱的显相成了你的帮手或友伴,你已能够以显相为道用而进行修持。于内,无论内心有何变动、无论你想到什么,这些都是无自性而为空性的。想法的种种展现是自解脱的。当你忆持自心的体性时,你便能够将想法作为道用,而且这个修持是很容易的。

最密的建议则是: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会不留痕迹地消退。如此,烦恼便自解脱了。这是很容易修持的。

当你可以这样修持的时候,你的禅修训练便不会局限在座间而已。由于了解万物都是帮手或友伴,因此你的禅修体验不会变易、本然自性不会间断止灭、行持也是自在解脱的。无论身居何处,你都不再与内在本然的自性分离。

一旦了解到这点,你的物质色身也许垂垂老矣,但觉醒心却是不会老化的。觉醒心清楚了解年轻和年老并没有差异、本然自性超越了偏见与偏颇心。当你认出明觉和本然觉性就存在于自身中,便没有利根器与钝根器的差别了;当你了解那远离了偏见与偏颇心的本然自性就存在于自身中,便没有学问大小的差别了;即使支托着心的这个身体散灭了,明觉智慧的法身也不会止息;当你能让此不变或不动的境界稳固时,便没有长寿或短寿的差别了。

老人家,好好修持这真实义吧!将这修持谨记于心!

不要将文字错认为意义,不要与你的友人,即勤勉精进,相互分离!

要以正念觉察来拥抱、体验万事万物。

不要沉溺在无用的闲谈及无意义的流言蜚语中。

不要投入凡俗的目标!不要让自己因担忧子孙而受到扰乱!

不要过度渴求饮食!要让自己平凡地死!你的生命就快耗尽了,

因此要勤奋精进!

好好修持这个为一位面临死亡边缘的老人而说的教诫吧!由于以手杖指向喜饶.嘉波的心间,这个教诫于是被称为「杖指老人的教授」。

拿葛的喜饶.嘉波后来证得解脱,并获得大成就。卡千的公主为了未来世代的人们,写下了这些内容,并以「杖指教授」的名称而受人称闻。

顶果钦哲仁波切如是说~息增怀诛

顶果钦哲仁波切如是说~息增怀诛

摘自《证悟者的心要宝藏》顶果钦哲法王

 

当阳光照在水晶上,会现出许多颜色的彩光,

但并没有任何实物可以抓取。

同样地,各式各样的念头──

虔诚心、悲心、恶意、欲望

──完全没有实体,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

没有一个念头不是空性。

如果在念头生起的剎那能了知念头的空性,

念头就会消失,

爱执及怨恨永远不能扰乱你的心,

烦恼会自行崩解,恶业不会累积,

也就没有随后的痛苦。

这就是四种事业中的第一个

──『息灾』的最高成就。

如果你修行身、语、意的瑜伽,

不受念头所缚,

此时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和你本具的佛性

便开始接合而融为一体。

禅定的觉受将伴随着虔诚和悲心而增长,

如同阳光透过放大镜聚焦而增强力量。

这就是第二事业──『增益』的最高成就。

一旦你明白轮回和涅盘的一切现象都只是

心的造作,心的本性是空性时,

那么要把不净观转化为净观就不成问题

──所有现象本具清净地揭显。

一般而言,

这种了悟可以使你随意控制一切现象,

特别是圣者的十自在──

控制物质的能力、控制生命的能力、

控制业的能力等。

俗话说:『能掌握己见,就能掌控一切现象。』

你一旦从妄念的势力中解脱出来,

就能随心所欲地转化五大,

支配无竭的虚空宝藏。

伟大的上师龙树菩萨曾在印度的一次大饥荒中,

将铁变成黄金,不仅让整个僧团渡过饥荒,

还盖了许多新寺院。

过去八十四大成就者所显现的各种神通是可能的,

因为他们已证得空性,并从妄念中解脱。

最后能掌握证悟的本具能力,

也就是第三种事业──『怀爱』的最高成就。

一旦你调伏了妄心,

就没有何处可匿藏邪灵或恶魔。

一旦你充满菩提心,

从前认为是邪恶及障碍的力量,

此时都被认为是上师的化现,

藉此增强你的慈心和悲心。

因此,痛苦会消褪,而恶魔、障碍和困难会让你的修行更进一层,

这是第四事业──『伏诛』的最高成就。

顶果仁波切珍贵法语

真正的圣者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祥和。他不会拿自己的境界和所知所见去衡量别人,更不会因为众生有不圆满而心生厌恶。而是用自身的修为境界去影响感召他人,用种种善巧方便去智慧地引导。真正的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在菩提心的自然流露。”
——顶果法王

“要有一颗好心,以善心行事
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顶果法王

“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
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
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
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
——顶果法王

“太阳和月亮的倒影可以立即反射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同样的,对佛法僧三宝具有坚定信心的人,一定能够获得三宝的加持。太阳平等地照射每一处,只有在使用放大镜聚光的时候,可能使干草燃烧。佛陀无所不在的慈悲之光,透过你这面具有信心与虔诚的放大镜聚光之后,加持之火必定环绕于你。”
——顶果法王

“年复一年,当修行越来越进步,我们会对舒适和不舒适感到无所谓,会没有任何傲慢心,永远平静,不被外在事件所烦心,我们的心会非常谦虚,超越期望和疑虑,无视于八种世间烦恼——得与失、快乐与痛苦、称赞与指责、有名与平凡。”
——顶果法王

“我们活在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所做或所说,很少跟他们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变迁,使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事物。事实上,除了佛法,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顶果法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 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
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顶果法王

“碰到一个伤害你的人,等于碰上一个珍贵稀有的宝藏。尊敬那个人,善用这个机会来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进展。 如果无法对那些恶劣对待你的人生起慈悲,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转化的征兆,需要更加精进努力地转化你的心。”
——顶果法王

遍照三摩地-明分就是悲心(顶果仁波切)

摘自《净相》第一章 3(三三摩地——遍照三摩地)

顶果钦哲法王开示:

遍照三摩地

单单透过空性,不可能获得解脱。空性的本质是悲心,而此悲心叫做遍照三摩地、显现在外的某物。在空性中,没有所谓的事物显现或让事物显现的某个东西,只有一个空性。当悲心从空性状态中生起时,就叫做遍照三摩地。

吾人要如何修持遍照三摩地?首先吾人应该持诵观空咒,并想著万物——世界和其内容物——是空的。在此空性中,想著轮迴与涅槃的一切现象是空的,吾人应该对未了悟空性之一切眾生生起悲心。想著為了要引导一切眾生迈向空性的了悟,吾人将修持本尊的三摩地,也就是遍照三摩地。对初学者来说,要具有无分别的悲心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必须要有利益眾生的概念。

悲心是大乘修道的命根。不论显宗的大乘修道或密咒金刚乘的大乘修道,倘若没有菩提心,就不能称之為大乘。菩提心的根本是对眾生的悲心。诚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有头之人,有眼、耳、鼻、舌、身等。假如没有头,身就没有任何用处,因為身就不能运作。」同理,假如在大乘修道上没有悲心,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修道。在吾人身上生起悲心,就称為遍照三摩地。当一切诸佛住於法界中时,诸佛以悲空双运的方式照看一切眾生,诸佛从不会為了自利而住於空性之中。当眾生落入迷妄时,诸佛的功德透过悲心的力量而显现,悲心的产生应该犹如破晓时灰漆漆的天空中现出黎明般。

当禪修悲心时,清净了什麼?在死亡时,当身、心分离,首先, 五大收摄,我们的眼睛停止观看、我们的耳朵停止听到、我们的嘴和鼻子停止呼吸、且我们的身体停止触觉,一切都停止了 。当一切停止,我们到达了基的状态、空性。到达了空性时,假如我们能够保任在此状态中,就会获得证悟。但当我们一到达空性,却立刻落回迷妄之中。

当我们娴熟如是三摩地的法身,会生起对未了悟法身三摩地眾生的大悲心。透过这种三摩地,我们清净了从基之本性落回迷妄之中的中阴现象。 

诸佛的无分别悲心遍佈於一切眾生。当诸佛显现為报身时,会显现俱五圆满的报身净土——圆满的地方、圆满的时间、圆满的法教、圆满的上师、和圆满的弟子——再也没有进入涅槃与浄土的消融。报身净土的化身自然显现以利益眾生——这就叫做悲心。

至於圆满次第的禪修,只禪修空性是不够的。空性必须具有明分,此明分就是悲心。当利益眾生的概念在吾人心中生起时,这就是明分、吾人做為在修道上修行者的悲心。当生的现象被清净时,即使吾人已经证得了圆满证悟,还是会不断地化现化身。当诸佛进入涅槃,当祂们住於法身界中,还是会為了利益眾生而化现化身。从来不会发生诸佛不显现的事。

遍照三摩地所清净的是什麼?当身、心分离且吾人到达了基的本性,有一种在中阴中导致吾人落回迷妄的盖障。遍照三摩地清净的就是这个盖障。圆满的是什麼?在此状态中,圆满了报身佛的功德。成熟的是什麼?在圆满次第,有乐、明、无念的觉受,明的本性被成熟了。圆满次第就是明性的成熟。当清净、圆满、成熟都具备时,就是 真正的大乘修道:如是。这就叫做遍照三摩地或圆满显现三摩地。

预言是要付出代价的

欧洲龙婆,年幼时获得上天赋予的第三眼的能力,可以看到未来,但对等的平衡是,她忽然发现她的视力在渐渐丧失,直到失明。存在赋予一个几乎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第三眼的能力,就是为了能够保护她少受克,因为学历低,没什么丰功伟绩,不会太过骄傲,但她不是证悟者,自我还在,所以平衡还是有的,她失明了。她的失明对她来说既是平衡也是一种保护,因为,失明会使她更谦卑。

另外,由于她指出别人看不到的业力因果,预言还未到来的未来,这会改变业力的时间线,使得本该来临的业力推迟来临,越推迟,那些为了避开你的注意,推迟来到的业果 就会更加的猛烈,比如,本来可以轻轻敲门的业力,推迟来临后,积累了更多被压抑的动能,下次来敲门时就不会是轻轻的了,而是砸门。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看到一本预言书说“唐三代后,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他就找李淳风问,李淳风说这个预言是对的,此人已经在宫中了,姓武,四十年后,将成为皇帝,李家子孙会被她杀掉很多。唐太宗说:“那我现在就找到杀了她,如何?”

李淳风说:“不可以!如果杀,会伤及无辜,而且,这个人当皇帝,是四十年后。到那时,她也老了,也会仁慈一些。大唐只是中途换姓,是暂时的,此人不会彻底断绝唐朝。但如果你现在就杀了她,那么还会出现其他人篡夺帝位。而且据我推算,新出现的人,会比武姓女子更凶狠,到时候您的后代恐怕就不会有剩下的了。所以,相对来说,留着武姓女子比杀了她有利。”唐太宗最后只好采纳了李淳风的建议。

所以,龙婆的预言也一样,她干扰了业力的时间线,这意味着增加了宇宙业力运行的成本,所以,她自己也必须承受失明的痛苦。吉普赛人擅长占卜,所以,他们一生流浪,命运艰辛。存在的一切都是公平的。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圣人做预言时,都是用比喻和暗语,故意让人看不懂,只有事情发生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预言是这个意思啊!”。这样做就不会干扰到业力的运行。不会受克。

摘自《夕阳问答》03  夕阳 著

具有确信和禅修体验—莲花生大士

 
摘自《莲师心要建言》
 
对此“具有确信”意指,我们了知到从本初以来,心就如同虚空一般任运显现;心就像是太阳,没有任何无明黑暗的基础;心就像是莲花,不受任何过失所垢染;心就像是黄金,自身的本质是不会转变的;心就像是大海,是不移动的;心就像是一条河,永不停息;心就像是须弥山,是完全不变的。一旦你了悟了心的状态就是如此,并稳固这种了悟,那就称为“拥有了悟的见地”
 
 
国王问道:“拥有禅修的体验”又是什么意思呢?
 
上师答道:仔细听啊,国王陛下!“拥有禅修的体验”意指让自心处在无有戏论造作、不陈腐、且鲜活崭新的状态中。让自心安住在其自然、不受羁束且自由解脱的状态中。不要把自心置缘于外在事物上,也不要专注集中向内,要保持无所缘的状态。在你俱生本性的大平等性中,让自心保持如如不动,犹如一盏无风吹动的酥油灯焰一般。
 
在这样的状态中,种种体验便能生起:你的心识可能会变得强烈满溢、鲜明或全部中止;或是喜乐、明亮光耀、离念;心也可能会感觉到浑浊、无参照点、或是超出这个世界惯常的模式。如果这些体验生起了,不要认为它们有任何特别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只是暂时的经验罢了。切莫攀执或是固着在这些体验上!若能如此,这就称为“拥有禅修的体验”
 
……
 
措嘉,许多人宣称他们已经认出明光,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娴熟觉空一体的境界!
……
如果你阻断了感官对境之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空无边处。如果你阻断了感官知觉,犹如熟睡一般,那么你会偏离正道而到无所有处。如果在觉知仍然鲜活的时候去阻断所感知之对境,那么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识无边处。当你对自己的无所感知仍有所意识时,仍忆持着微量的乐受,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就称为“落入一边的奢摩他之中”,当你死去、流转中阴时,便会继续在三界六道间轮回。
……
1 39 40 41 42 43 96
of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