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十法

2005年,尊贵的贝诺法王开示观音法,并特别口传了观音十法。观音十法具有止息瘟疫、战乱、兴盛正法广传、获大悲观音果位…等殊胜功德利益。

贝诺法王开示:

所有的有情、善男子、善女子,以真诚的心来祈请大悲观音菩萨,用美妙的声音来唱诵,或平时念诵六字大明咒的话,暂时上,在这个世界,能带来很多的利益和安乐;究竟上,将投身在大悲观音菩萨的净土…,具有广大的功德利益。用清净的心、慈悲的心,平常多念六字大明咒。

任何的善或恶,都是依据因果,做小小的善,有它的果报,造小小的业,也有它的果报,所以为了此世和来世的利益,大家要好好的思维,好好的取善舍恶来修行。特别是嗔心、慢心,这些烦恼不要生起,如果我们有这些五毒烦恼,此生做任何事,都不会顺利,是痛苦的因,也是来世堕落恶道的因。嗔心、慢心,这些烦恼,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大家要谨慎,不要被这些烦恼所控制。

而平时,夫妻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对任何人说话要甜蜜,脸上要带着笑容,为了要使事件圆满,不要急进,用自然平静的心、慈悲的去处理。

金刚乘的教法具有很大的加持力,自心观想观世音菩萨、念诵六字大明咒,本尊和自心无二无别的来修持,如此,会获得法的成就及力量。平时,如此的来修持:做任何的善事时,不断的为了利益如母一切众生来回向;如果没有回向的话,修持佛法不会产生力量。回向时,不分远近亲疏,不要起分别心,这个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不喜欢的、敌人、亲人…不要这样来思维,不论他人对自己怎样伤害,都要更加的用爱来对待,大家不要起烦恼,内心要平静,这个就是所谓的和平,所以请大家小心谨慎。

功德利益

观音十法「藏地安乐支利生十法」仪轨,是 “观世音菩萨”所亲传,是「近传承」所以加持力强大与念诵观音心咒十万遍相较,此唱诵加持功德更甚于前。故此仪轨非常珍贵,功德浩瀚:

为等虚空一切有情,获大悲观音果位故。
止息各地国土及此土之瘟疫、战乱,并汇集幸福故
为具德上师正士之灌顶、供曼达,令莲足永固,恒住世间,且佛教正法兴盛广传故
聚诵玛尼音:嗡玛尼贝美吽。

观音十法

杰喇嘛那拉索瓦碟   祈请本尊上师众们
古嘎这见吉钦吉洛   尤其具恩者祈加持
迪措比嘎但布默囊   聚于此具缘男女众
旺秋迪顿丹杂巴秀   此灌顶法有义请行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但嘉威灿丹喇嘛迪   现拜谒具德上师此
接桑杰耶美既我恭   顶上观本尊佛无二
拉突杰千波既我恭   顶上观大悲观音尊
昂宜给朱密索跌作   语六字真言请念诵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此段可单独念诵)

森江党宁杰千波恭   意大慈大悲请加持
秋吉再卓威顿杜作   所修法利众请实行
既嘉党涅顿纲迥扬   八畏病魔产生亦何
既就既宜给竹马扬   救怙怖畏六字明音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律密达吧涅文松拉   身为无常者乃现量
雍扣瓦迪拉宁波美   此一切轮回无意义
秋给哇究波竹巴荡   祈行持十种善法且
迪美给究波邦瓦夏   罪恶十不善应弃舍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迭达度杂毕畔永吉   以如是行持之利益
策迪当祈马迭列迥   此世及后世吉祥生
既佳堪雍拉扎西秀   总国土一切愿吉祥
固迪措辍拉扎西秀   龙聚此会众愿吉祥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啊……music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嗡嘛呢贝美吽舍,   嗡嘛呢贝美吽

觀音十法 (貝諾法王口传)

觀音十法(馬常勝唱诵)

觀音十法 (貝瑪千貝仁波切唱誦)

觀音十法 (Lama TenZin唱诵)

直观觉性的自我解脱之道–莲花生大师

[转载]直观觉性的自我解脱之道

莲花生大师著

贡噶佐巴译

这篇“直观觉性的自我解脱”是对本来觉知状态的直指陈述,取自“寂静和愤怒本尊本来解脱的甚深教授”。

礼敬法、报、化三身,礼敬象征本来唯明唯知觉性的诸本尊圣众。

在此,我将给予“直观觉性的自我解脱”的教授,它是对本来觉性的直指陈述,
取自“寂静、愤怒本尊本来解脱的甚深教授”, 是对你自己的内在本来觉性的直指, 神圣种姓的幸运之子噢,应当认真沉思。 三昧耶(誓句)
嘎嘎嘎(密密密)

唉吗吙!奇矣哉!
正是那独一无二的心之本性包含了所有的轮回与涅槃。虽然这种心之本性从无始以来就已存在,但你却没有认识过它。

虽然它的清澈、明晰和存在从来就不曾遮断、中止过,但你却从来没有见过它的本来面目。

虽然它在任何处所的呈现,从来就没有被阻塞过,但你仍然无法了解领会它。
因此,这篇直指陈述是为了让你认识自我。(除非你觉了这本来的觉性),否则,在佛法的八万四千门中,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的胜利者们所开示的任何事都是不可理解的。

事实上,除此而外(觉了这本来觉性),胜利者们没有教授任何其它的事。尽管存在着无数(等同虚空)的经典,

然而至于真实的意义,指导你自我觉醒的陈述只有三条。这对胜利者的明了的本初觉境的觉了,是由遵循下述的方法而开显的,即进入没有前行也不存在后续的实际修持。

克耶吙!谛听!谛听!
噢,我幸运之子,谛听!谛听!

虽然通常被称之为心的主题,被广泛地评价和讨论过,但它仍然没有被理解,或被错误地理解,或被片面地理解。因为心性的本身没有被正确地理解,从而存在了无数的哲学主张、断言。更甚者,因为一般人不理解它,他们因而不了解他们自己的本性,以至于他们仍然轮回于三界的六道之中,因此而忍受痛苦。由此可知不了解心之本性是非常可悲的错误。虽然声闻和僻支佛试图按照无我的教义去理解心之本性,但他们仍然不理解心之本性。其他行者也各执自己的见解,被这些执著束缚,因而不能觉察净光。声闻和僻支佛受到(内心的)主体和客体(能所)的执著的障碍。中观论者则受到(内心的)真俗二谛的两种极端的执著障碍。事部密续和瑜伽部密续的行者则受到(内心的)本尊事相仪轨修持的执著的障碍。大瑜伽和阿努瑜伽的行者则受到(内心的)对空性和觉性的执著的障碍。从不二的真义来看,因为他们分别空性和觉性为二,而误入歧途。如果空性和觉性不能成为没有任何二元性的一体,他们将注定不能证入佛性。就你的自性而言,不论任何人,轮回与涅槃是不可分的。然而,由于你继续认可和坚持贪着和厌离,你将继续流转于轮回之中。因此,你现行和未行的佛法都应放弃。然而,因为透过本来觉性的直观自我解脱已在这儿向你开示,你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无上的自我解脱中圆满。因此,无论你修持何法,都将在大圆满中实现圆满。三昧耶(誓句)嘎嘎嘎(密密密)

至于这个被称之为心的闪光的觉性,尽管有人说它存在,它却并非真实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涅槃大乐和轮回痛苦的差异的根源。至于它的吸引人处,它被十一乘所一致推崇。说到名称,它有无数的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些人称之为心,或心性。有神论者称之为神我或大我。声闻称之为无我教义,或自我的不存在。唯识论者称之为识或心。有人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或完美的智慧。有人称之为如来藏,或佛种。

有人称之为大手印,或大象征。有人称之为唯一的本体。有人称之为法界或真如界。有人称之为阿赖耶或一切的基础。有人只简称它为“平常(觉)心”。

现在,向你开示你自己的本来觉性,趋入的方法有三种思维:过去的心念是清澈的,空无实体,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未来的心念是外加的(进一步的),无条件的。而此刻,当你的心还保持在它的本来状态,没有构造任何事物之前,在那一刻中,觉性就在其中是非常普通的事。当你就这样赤裸裸地、没有任何散漫心念地去观照自我,因为只有这清净的观照,只发现清澈、明晰,并无观者存在;当下只有这赤裸的明显的觉性。(这觉性)空无实体,纯净无染,不是从他而生。它真实、无杂,没有任何明性和空性的二元性。它并非永恒,也不是从他而生。然而它不是纯粹的一无所有或有的寂灭,因为它是清澈的,现存的。它不以单一的实体而存在,因为它在万物中都是现存和清澈的。但是,它不是众多事物和合而生,因为它是一味不可分割的。这个本来存在的自我觉性,并非源自它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是对事物真实状态的真正开显。

在这(本来觉性)之内,法、报、化三身是不可分割的,圆满存在如一。因为它是空无实体而又不是从任何处所、从任何事物所生,所以它是法身。因为它灿烂的明性代表本来透明的光辉,所以是报身。

因为它的显现在任何处所都没有被阻塞或中断过,所以它是化身。这(三身)三种存在圆满地呈现为一,是觉性的本质。

当你接受这种开示,通过这极端强有力的方法,进入实际修持,(你会直截了当地发现)你自己当下的本来觉性原来就是这个,(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它本来自明,不假造作。你怎能说,你不了解心之本性呢?而且,由于你在禅定中却没有发现有任何事物要作为禅定的对象、目标在那里,你怎能说你的禅定不佳呢?由于你自己明了的内在觉性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找不到你自己的心呢?心就是那个思维本身;然而,尽管你已经寻找(那个思维者),你怎么能说你没有找到他呢?

就这点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个引起(内心思维)活动的起因者。然而,由于(思维)活动的存在,你怎么能说这个(思维)活动没有生起呢?由于只是任随(心念)稳定于它自身的状态中,而没有试图以任何方式修整它,就足够了,你怎么能说,你不能够保持平静状态呢?由于任随(心念)顺其自然,没有试图对其做任何事,就足够了,你怎么能说你对它们毫无办法呢?由于明性、觉性和空性是不可分割的,是自然圆成的,你怎么能说你的修持没有成就呢?由于(内在的觉性)是自始的,它自然圆成,没有任何的前因或外缘,你怎么能说你的努力一无所获呢?

由于散漫的心念的生起和解脱都是当下的、同时的,你怎么能说你没有对治的方法呢?由于你自己当下的觉性就是这个,你怎么能说你对它一无所知呢?

毫无疑问,心性是空无实体的,没有任何的基础。你自己的心就象虚空一样没有实体。你应当观察自己的心,看看它是不是如此。不用明确地认持它是空的观点,毫无疑问,自始的本来觉性从无始以来就是清晰(明亮)的,就像太阳一样,自照自明。你应当观察你自己的心,看看它是不是如此。毫无疑问,这本来的觉性或灵知,即人的内在觉性,是不灭的,就像河流的主干道一样,不停地流。你应当观察你自己的心,看看它是不是如此。毫无疑问,(心念生起的)迁变的多样性是不为忆念所了知的,就像吹过空中的无形的微风一样。你应当观察你自己的心,看看它是不是如此。毫无疑问,无论任何外相的生起,都是自我的显现,就像镜子中的映像是直接呈现在它面前的自我的显现。你应当观察你自己的心,看看它是不是如此。毫无疑问,事物所有多样的特征,都在它们自身的存在状态中解脱,就像空中的云,自行出现,又自由自在。你应当观察你自己的心,看看它是不是如此。

一切境相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除去禅定本身之外,哪里有禅定之主体呢?一切境相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除去行为本身之外,哪里还有行为的主体呢?一切境相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除去三昧耶誓句之外,哪里还有监护三昧耶誓句的主体呢?一切境相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除去证果本身之外,哪里还有证悟的主体呢?你应当观察你自己的心性,细察再三!

当你抬头注视你身外的虚空时,似乎并没有因外界干扰而产生的杂念,当你内观你自己的心性时,似乎并不存在用思维来制造杂念的主体。于是,你自己微妙的心性将显得清澈而明晰,没有任何的杂染。由于你自己内在的觉性的净光,空无实体,所以它是法身,就像是无云晴空中升起的太阳。尽管(不能说这净光)具有一定的形象,然而却可以完全了知。不论了解与否,这净光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自始的净光,从无始以来就不是由先它而存的前因体而生。它是觉性之子,然而它就是它本身,并没有父母,真是不可思议!这自始的本初觉性,并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它从未经历过生灭,也不存在导致它灭亡之因,真是不可思议!尽管它显而易见,然而却没有一个能见的主体,真是不可思议!尽管它流转于所有的轮回现象之中,却丝毫无损,真是不可思议!纵使已经证得佛果,对它来说也丝毫没有带来任何的增益,真是不可思议!尽管它存在于每个人之内,存在于任何处所,然而却一直未被认出,真是不可思议!尽管如此,你却希冀获得除此而外的其他证果,真是不可思议!尽管它就存在于你自身之内(而不是别处),而你却到处去寻找它,真是不可思议!

何奇妙哉!这当下的内在觉性空无实体而又清澈透明。这就是所有见地中的最高极点。它无所不包,而又不受任何事物、观念的束缚:这就是所有修持中最高的极点。它不假修整,且不可用世间的语言来言喻:这就是所有道行中的最高极点。无需追寻,它从无始以来就自然圆成:这就是所有证果中的最高极点。

这里是四种无有谬误的大乘教授:

(第一)大乘无误正见。
因为这当下的觉性清澈明朗,这明性又无有错谬,故可称之为“乘”。
(第二)大乘无误正修。
因为这当下的觉性具有明性,这明性又无有错谬,故可称之为“乘”。
(第三)大乘无误正行。
因为这当下的本初觉性具有明性,这明性又无有错谬,故可称之为“乘”。
(第四)大乘无误正果。
因为这当下的觉性清澈明朗,这明性又无有错谬,故可称之为“乘”。

这里是四种不易的(基本点称之为)“契印”。

(第一)契印,不易之见地:
这当下显现的觉性清澈明朗,因为它三时不易,所以称之为“契印”。
(第二)契印,不易之修持:
这当下显现的觉性清澈明朗,因为它三时不易,所以称之为“契印”。
(第三)契印,不易之道行:
这当下显现的觉性清澈明朗,因为它三时不易,所以称之为“契印”。
(第四)契印,不易之证果。
这当下显现的觉性清澈明朗,因为它三时不易,所以称之为“契印”。

于是,这三时一如的秘密教授开示人们:你应当抛弃所有过去的观念和先见。你应当中止所有对未来的计划和期望。你也不应当执持当下(生起的念头),而是让其(心)保持如同虚空一样的状态。由于(在这本初状态),并没有禅定的对象,所以根本无需禅定。由于这儿并不存在任何的散乱,所以你将无有散乱地继续安住在这微妙的心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既没有禅定也没有任何散乱,你只是以直观的觉性去观察一切事物。你自己的觉性本来唯明唯知,光辉灿烂。当它生起时,称之为菩提心,即“开悟的心”。没有任何的修整,它超越所有知识的客体。没有任何的散乱,它就是它自身本体的光明净性,外观上,空无自性,而自然解脱;(不可分割的)空性和明性就是法身。由于它是如此的明了,因此佛道上再没有什么事物要去认知,这时,你就会如实见到金刚萨埵。

接下来的开示,将详尽无遗地论述六种极端并推翻它们。尽管在众多的知见中,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但是这个代表你自己内在觉性的“心”,事实上就是自然圆成的本初觉性。在此,观者及观照的过程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当你观照时,寻找谁在观照,由于你寻找这个观者,并找不到他,那一刻,你的见解就会被穷尽和推翻。因此,尽管这是你见解的尽头,但这却是你自己的开端。在任何处所,都找不到见解和持有见解的主体(人)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没有过分地落入空见和不存在中,此刻,你自己当下的觉性就变得清澈明朗,这就是大圆满见(或观待的作风)。(因此)了知或不了知,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

尽管在众多的修持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你自己平常、当下的觉性,却是直截的透视。修持的过程和修持者,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当你寻找修持或不修持的主体(人)时,由于你寻找这个修持者,却任何处所都找不到他,那一刻,你的修持就会被穷尽而推翻。因此,尽管这是你修持的尽头,但这却是你自己的开端。在任何处所,都找不到禅定和禅定者的存在,没有落入幻相的势力中,也不昏沉或焦虑不安,你当下不假造作的觉性就变得光明净朗;这平静冥想的不假修整的状态就是专一定境。(如此),保持或不保持在平静的状态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
尽管在众多的行为准则中,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你自己自始的本初觉性,是唯一的本体。行为本身和行为者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当你去寻找这做或不做的行为者时,由于你去寻找这行为者,却任何处所都找不到他,那一刻,你的行事就会被穷尽而推翻。因此,尽管这是你行事或行道的尽头,但这却是你自己的开端。从无始以来,行事与行事者从未(真实地分开)存在过。没有落入错误的势力中,也没有染着习气,你当下的觉性就会不假造作,本来明朗。没有接受也不排斥任何事,只是随顺事物自然,而不加修整,这样的行事和行道就是清净无染的。(如此)净行和不净行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

尽管在众多的悟境证果中,存在着许多的分歧,然而心之本性就是本来的觉性,也正是自然圆成的法、报、化三身。所觉悟的和觉悟者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当你寻找证果和证果之人时,由于你已经去寻找证果之人,却任何处所都找不到他,那一刻,你的证果就会被穷尽而推翻。因此,尽管这是你证果的尽头,但这仍然是你自己的开端。证果和觉悟之人这两者都遍寻不可得。没有落入贪执或厌恶的势力中,也没有希冀和惧怕,你当下呈现的觉性就会变得自然圆满,本来明朗。了悟法、报、化三身就在你自身内圆满显现。(如此)这本身就是证悟本来佛性之果。
这内在的觉性不受八种极端的束缚,诸如常见和断见,以及其他的极端。为此,我们说不落入任何极端的中道,我们说内在的觉性就是常存的心性,由于空性具有内在的觉心,因此,称之为如来藏,就是佛心或佛种。如果你明了这个究竟意义,你就会超越所有一切事物,因此,又称之为般若波罗密多,即“圆满的智慧”。因为它从无始以来就超越理念的想像,不受所有(概念)范畴的束缚,因此称之为大手印,即“无上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否被具体了解,它都是一致的。由于它是所有涅槃之乐和所有轮回痛苦的一切事物的基础,因此,称之为“阿赖耶”,即“一切种”。因为当它保持在它自己本来的位置时,是非常的平凡,没有丝毫的特别,所以,这清澈、明朗、常在的觉性被称之为“平常(觉)心”。无论赋予它多少名称,也尽管这些名称是多么美妙动听,至于它的真实意义,不过是这当下呈现的觉性而已(并非其它事物)。

抛开此觉心,去希求其它的事物,就好比象在家里,却到其它地方去找寻象的足迹。尽管你也许试图用卷尺去测量宇宙,但这将是不可能穷尽的。(类似地),如果你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来源于心性,你将不可能证得佛果。不去认知这个(内在的觉性究竟是什么),你就会向外寻求你的心。假如你向(你身外的)别的地方去寻找你自己,你怎么会找到自己呢?举个例子,这就象是一个愚人走进人群中,因为场面而让他自己变得困惑,尽管他到处寻找他自己,却不认识他自己。他不断将他人当成自己。(同理)由于你不明白事物的真实本性的自然状态,你不知外相源自内心,因此你被再度抛入轮回之中,由于不明白你自己的心性实际上就是佛,涅槃就被遮蔽。轮回与涅槃,(其差别就取决于)是无明还是觉醒。然而就在这一霎那(的清净觉性),(从根本上说)二者之间实际上并无真正的差别。假如你还以为它们(无明和觉性)存在于你自心之外的其他地方,这无疑是错误的。(如此),错误与无误实际上是同一本体(就是你的心性)。由于有情的心念之流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不假修整的心性,只需保持其自身本来的自然状态,便是解脱。假如你没有认识到根本的错误与幻相来源于自心,你就不会正确地了解法性(真实的本性)的真实意义。

你应当观察那自始、自生者。从外相上看,起初它们一定生自某处,中间它们一定处在于某处,最后它们必定归于某处。然而当你仔细观察(这件事),它就像乌鸦照井。当它飞离井时,(它的倒影)也一去不返。同样地,外相由自心而生起,他们从心中生起,也在心性中解脱。这心性(能够)了知一切事物,而且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空无实体的,清净的;正如上方的天空,它的空性和明性,从无始以来就一直是不可分割的。自始的本来觉性变现外境,变现光明透彻又井然有序的外境,这就是法性,真实的本性。尽管它存在的象征就是所有现象的存在(从外部向你显现),然而你自己的心中明白,这所有现象的存在就是心性。由于它唯明唯知,所以被理解成象虚空一样。然而,尽管我们用虚空作例来说明心性,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比喻,从一个单一的方面去说明事物。心性如同虚空,也具本来的觉知,它在任何地方都是明朗的。但是天空却没有任何的觉性;它的空虚就象无生命的尸体一样空虚。因此,“心”的真实意义是不能用虚空来说明的。所以,没有散乱,只是任随“心”保持在本来的状态便是。

再者,这些外相的差异,只是代表相对的真理,这些外相中,没有一个在实相中真实生起过,因此它们也会再次相继消失。轮回与涅槃中的所有事物,所有现象的存在,一切都仅仅只是个体之唯一的心性所觉察的外相(或现象),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当你自己(内在的)心流经历变改的时候,那么你会觉察到外相的生起,以为是外部的变改。因此,你所见的一切事物只是心的显现。而且,六道轮回中的众生都是以他们自己独特的业见来观察一切事物的。

那些外道的有神论者持常见和断见对立的二元论,来看待所有这一切。九乘的每一支也都以各自的见解来看待所有事物。所以,人们不仅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事物,也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事物。由于你执著这些变化的(生起的外相),而变得被外相束缚,错误便产生了。然而,所有这些你在你心中意识到的外相,即便是你观察到这些外相确实生起,假如你不执著它们,那么那就是佛性。外相本身并非是错误的,然而,由于你执著它们,错误便产生了。但是假如你了知,这些心念只是执著于就是心性的事物,那么心念就会自然解脱。任何事物的呈现都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整个无生命宇宙的呈现,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所有的六道众生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人天之乐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三恶道痛苦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代表贪嗔痴的五毒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自始本觉的内在觉性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通向涅槃道上的善念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天神和其他殊胜的成就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种种清净的呈现,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保持在没有任何散乱心念的专一定境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表现事物特征的色彩的呈现,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没有任何特征和没有任何概念细节的状态(空无边处定和识无边处定)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一与多的不二性现前,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即使是在任何处所都不曾生起过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呈现,也只不过是心的显现。没有任何外相可以理解成不是出自于心性的。

因为心的无碍的本质,所以外相就会不断的生起。就像波浪和海水,并非是二(件不同的事物),无论生起什么,都在心的自然状态中解脱。在这不止息的名相过程中,无论有多少名称赋予它,至于它的真实意义,(个体的)心性并非存在于一之外。而且,这一唯一性,没有任何的基础,也没有任何的根源。但是,尽管它是一,你却不能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找到它。它不能被看作是位于某处的个体,因为它不是由任何事物创造制作出来的。它也不能被看作仅仅只是空无,因为它的光明清澈和觉性光辉的存在。它也不能被看作是多样化的,因为空性和明性是不可分割的,当下的自我觉性是明朗的,现存的。尽管有行为的存在,然而并没有一个行为主体的觉悟存在。尽管他们并无任何本来的实质,然而经验实际上就是被经验。如果你以这种方式去修持,那么一切就会解脱。至于我们的感觉官能,一切都会当即理解,而不再受任何理智运作的干扰。正如,芝麻是麻油的来源,牛奶是黄油的来源一样,但是麻油不榨不出,黄油不经搅拌不出,所以,所有的有情众生,尽管他们具有真实佛性,没有进行修持就不会认识佛性。如果他修持,那么连牧牛郎也会觉悟解脱。尽管他不懂得如何解释,他却能有条理地使他自己安住在经验之中。(例如)当一个人已经有亲口尝过糖的滋味的经验,他就不需要别人来解释那滋味了。不了解这个(本来的觉性),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会堕入谬误。尽管他们于解说九乘次第是非常地精通渊博,那只不过象是在传播他们从未亲自见过的地方的传闻。至于佛性,他们甚至连一刻也没接近过。如果你了知(本来的觉性),你所有的功德和罪过都会自然解脱。但假如你不了解,你的善恶之行将会积累成为业报,分别导致善道与恶道的轮回。但如果你了知这空无实体的本初觉性就是你的自心,功德和罪恶的果报就永远不会被感受到,就如同泉水不能从虚空中流出一样。在空性之中,功德和罪恶的客体不曾出生过。因此,你自己明了的本来觉性直观一切事物,这直观本来觉性的自我解脱是如此地深奥,而且,正因为如此,你应当熟练地认知自己的觉性。无上密!

何其妙哉!这“通过直观觉性的自我解脱”是对人自己的本来觉性的直指陈述。这是为了未来堕落时代的后代的有情众生。所有密法、要领、和口诀已经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包含于此。尽管我现在已经广为传布,然而仍将它们密封作为宝库。使未来那些善业成熟的人会遇到它们(这些密法宝库)。三昧耶(誓句)嘎嘎嘎(密密密)这篇论述是对人真实的本来觉性或当下存在状态的开示,被题名为“直观觉性的自我解脱”,是由来自乌地雅那的莲花生大师所作。愿这篇令众生解脱的巨作直到轮回众生空尽,都永不失落。

极具加持的观音大士赞!

南摩观世音菩萨  许巍 演唱

歌词

观音大士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

(注:音乐背景中有念诵观音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 hum,发音:om 马尼 巴咩 吽。顶果钦哲法王曾说:没有一个咒语比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更殊胜。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所带来的加持是无尽的。)

这首歌词取自《观音普门品》开头的观音大士赞,为古代大德所作,文辞非常优美,描画出的观音,恍惚间,犹如就在眼前,颇为感人。此词曲可以作为祈祷观音的赞颂,时时唱诵,加持巨大!因为,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澎湃,意境辽阔,故足以与神圣感应道交。许巍唱的也非常动容,好似神助。观音大士之音,响彻云霄,甘露加持,遍洒群生。真乃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古来禅宗大德开悟后,多秘念佛号或心咒,如:济公-道济禅师悟后,常持观音六字大明咒,善觉禅师则常念观音。永明延寿禅师悟后念佛,被尊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等等。

1.湖南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杖,夜晚出林麓间。七步振锡一下,称观音名号一次。

夹山善会问:“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吗?”

善觉说:“是的。”

善会问:“骑却头时怎么样?”

善觉问:“出头即从你骑,不出头骑甚么?” 善会无言以对。

2.观察使裴休来访,问:“还有侍者吗?”

善觉说:“有一两个,只是不可见客。”

裴休问:“在什么处?”

善觉即召唤大空、小空,即时两只老虎自庵后出。裴休见到惊悸。

善觉对两只老虎说:“有客,且去。”

两只老虎哮吼而去。

裴休问:“老师作什行业,感得这样?”

善觉过一会儿说:“懂么?”

裴休说:“不懂。”

善觉说:“山僧常念观世音。”

为什么很多禅师悟后反而常念圣号呢?

因为,圣名就是神圣力量的象征,本质上就是浩瀚空性。悟后念诵圣号,有助于深入神圣浩瀚的境界,常与如来法流水接,渐次深入神圣。所以念诵圣号是悟后保任的方便妙法。是至简至深的法门。这就是为什么,西藏诺那活佛称念佛法门是无上密法的原因。

持诵功德:

观音菩萨悲心似海,与娑婆世界因缘深重,千祈千应,易于感应。故应勤念观音,以与神圣连接,自然常获加持,消业净障,无论世间的生活,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将获得极大的加持和推动。

《观音赞》持诵之功德:

观音菩萨妙难酬:是以得证无上菩提圣果,如观世音。

清净庄严累劫修:是以得出生相貌,清净庄严,如观世音。现世相貌,亦能相由心转,渐而庄严清净,如观世音。

三十二应遍尘刹:是以得三十二应,应以何身而得度者,观音即显何身而度脱之,有求必应遍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是以得观音菩萨常相护佑,生生世世作大护卫,回遮怨敌、诅咒、化干戈为玉帛。破除障碍、烦恼,转百毒为甘露

瓶中甘露常时洒:是以得观音胡瓶手加持,得眷属和合。得观音甘露手加持,除一切饥渴。得瓶中甘露灌顶,得长寿无病,乃至灭贪嗔痴等热恼无明,证清凉地。

手内杨柳不计秋:是以得药王观音杨柳手加持,除身上众病,得药自在。乃至证金刚身,得寿自在。

千处祈求千处现:是以得一切地自在,善以智、悲、力,导诸群生。常作明灯,化现自在,千处祈求,千处现身。

苦海常作度人舟:是以得大长者力,为大长者,悲心深切,力拔沉沦,常作舟楫,渡苦众生。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南无观世音菩萨(om mani padme hum)
……

附:

《观音普门品》 观音大士赞

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苦海渡迷津,救苦寻声,无刹不现身。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伏藏大师康仓·周嘉:给自己的临终心性引导

伏藏大师康仓仁波切生前法照

节选自《大伏藏师班玛程列朗巴传》附篇《伏藏大师康仓·周嘉略传》

善男子,

当下本初基位之法身,

觉空光明无有变动,

体性离于一切迁转,

从本明空离戏无执离意通彻此性,

此为现前无有遮隐地生起时刻。

于此状态中,

自己与根本上师心意无别之智慧,

在怙主无量光意界中,

无执自解脱的大乐状态中安住,

当于此状态中不动摇,阿、阿、阿;

当于法性密意状态中不动摇,阿、阿、阿;

祈请根本上师尊,心意相合中安住。

~~~~~~

在藏历二十五的白天,康仓伏藏师叮嘱近侍德拉(班玛程列仁波切)要为其做圆寂时心性引导的提醒。

活佛觉得为自己的上师做心性引导不太好,心里有顾虑,就问大师:“我应该怎么样做才如理?”

大师为活佛交代了心性引导的秘密口诀,到时候你必须如是念诵:“你的时机已成熟,向我祈请并按照我祈请的内容安住:

“善男子,当下本初基位之法身,觉空光明无有变动,体性离于一切迁转,从本明空离戏无执离意通彻此性,此为现前无有遮隐的生起时刻。于此状态中,自己与根本上师心意无别之智慧,在怙主无量光意界中,无执自解脱的大乐状态中安住,当于此状态中不动摇,阿、阿、阿;当于法性密意状态中不动摇,阿、阿、阿;祈请根本上师尊,心意相合中安住。”

“到时候你的念诵声要高一点。”

“在三天的入定期间,你必须按照上述念修。”

并交代只许他一人为其守灵。三天内不要动他的身体,三天以后再择期火化他的法体,最后康仓伏藏师赐予近侍德拉:“我们不会分离的,当勿忧伤”。

 [转载]伏藏大师留给自己的临终心性引导窍诀康仓仁波切虹化缩小的法体

半天后,康仓伏藏师融于法界密意中,近侍德拉如上师临终教导的所言,供养入定祈请后,伏藏师在内界本明大界中,安住于遍空金刚喻定。

圆寂后的三天内,近侍德拉在大师的法体前,获得了不共的加持,上师的法身密意完全的融入了他心中,获得了殊胜的证悟验相,如海的显密教证二法无学自然遍知。 

[转载]伏藏大师留给自己的临终心性引导窍诀近侍德拉(班玛程列仁波切) 

鲁米:看见

文字来自网络

鲁米|看见

我看见你的冷漠,
却想去温暖这个冷漠。
我看到
其实我还没接纳你的冷漠。

我看见你的痛苦,
却想去结束这个痛苦。
我看到
其实我并没有陪伴你的痛苦。

我看见你的自私,
却去评判你的自私。
我看到
其实真正涌动的是我的自私。

我看见你的愤怒,
却想躲开你的愤怒。
我看到
其实我没有允许你可以愤怒。

我看见你的焦虑,
却去担心你的焦虑。
我看到
其实我已开始陷入焦虑。

我看见你的无力,
却不知道要伸哪只手来抱你。
我看到
其实当下我也无力。

(鲁米:全名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是伊斯兰苏菲派诗人,来自东罗马帝国。)

给扬列雪修行人的指示信/二世敦珠法王

摘自《敦珠法王文集荟粹》

于杨列雪虔诚精进的修行人,衷心修行,名叫达瓦的有福者,我给你这些指示,连同来自我内心的爱。

若要完全善用如此难得的生命,就必须决心将自己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相信三宝是无欺的皈依处,莫错置善行和恶行的结果。特别是,对根本上师要虔敬,对三昧耶兄弟姐妹要友爱,对一切母亲有情众生要有大悲菩提心,并且因知晓一切和合事物(有为法)皆无常而减少执取,以上四者成为修行人的恒久财富,应当视其为不可或缺。上师和本尊与一己的自心无二无别。于生起次第,禅修一切显相为空,有如水中月影;一切反复念诵和语出之音,皆为咒的音——空,这些全都是一己对法性、真正自性的单一觉性之显现,在法性的虚空中,并不存在利益和损害。所谓的涅槃和轮回,是基本上相应于希望和恐惧的标签。

当你如实认出本然俱生智时,行为活动只会增加迷妄,因此,要以无为来持守觉性的堡垒。让赤露、平常之心自在来去。那么,“住”与“不住”就不过是名称罢了。如果念头生起,就让它们来,并让它们自行解脱。如果念头不生起,那么就让它们如此,并松坦地住于这自起自现的状态中。如果禅修的违品——昏沉和掉举产生,便在当下的那个时点加以驱除。当光明能不分昼夜、毫无间断时时遍在,那么,啊啦啦!何等美妙!到那时就无需希求来世之果。劝请你,要以此方式精进修行。

《大圆满直视本性论》晋美朗巴大师著

晋美朗巴大师著
普巴扎西翻译
顶礼根本上师
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
超思觉性之本面,当下证得赐加持!
即此宣说大圆满实相本义者,自心松坦自然安住,无有少许之改造。尔时悠然显现赤裸清明之见解,名为觉性。自然安住彼性,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悉皆恒时护持,名为修持。然于未净除所知障前,易与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相混杂,故不宜追随或强制自心分别妄念,应自然安住自知自明之觉性中。相续护持故,如实证得超离言喻之离戏胜义谛。
然而初学者于修持中,易显诸多无义之念。于呈现清明觉受中,因宿业迷乱狂散之念,常易生起追悔心。此时不应随行散乱而起追悔心,只需于清明觉性中,恒时护持而自然安住,名为妄念不离法身之见解。然因未证圆满胜观之觉性妙力故,则易融入非想非非想之中。是故初学者,于所现种种分别念,直观其本性已,不作任何伺察与改造,唯于自知自明之本性中,无执无实而悠然安住。诚如年老者,无执凝视孩童之玩耍般。
若彼长期修持,所起任何妄念均成修持之见,一切动念亦于平等中解脱。彼时,认识妄念解脱于法身,妄念自身解脱于法身,妄念无利无害而解脱于法身等次第显现,其与它乘教法由伺察所立之思维为法身之见解殊为不同,其甚深要义,唯已证得大圆满窍诀不共密意之登地菩萨遍知者方能区分。
若断离疑望戏论如虚空之见,即息灭能修者与意念之对治力,心相续清净宛如虚空,犹豫是非等诸束缚亦自地解脱。尔时获得无作周遍之觉性,断除堕入三界之歧途,可谓已证悟超离伺察意之胜义谛也。
彼虽已证悟本来清净之觉性,然未达到三清净地之前,尚需断除垢染及成就之见,故应净除所知障,且需依寂静处彻骨透石作分析,并如理修持。
大圆满及大手印之窍诀续部中,于顿悟自解脱之利根者,未安立五道十地等界限。往昔贤妙大成就者,为出定尚未圆满觉性妙力者之密意,将专注离戏、唯一、无修等不同之见,立为上中下三品,而宣述循次五道十地。如有相为离戏之错谬,故恒修于专注习气,并因昼夜吻合而生慢心等,其为显现三种智慧之后世者而宣说。是故,若真实了知普贤六别法究竟密意解脱事相与解脱之处,则彼名为大圆满极密心滴。
故龙钦虚空瑜伽(无垢光尊者)为后代有缘者宣述,若欲精通此义,宜阅遍知大法界宝库之密意;其亦为后学已得密意传承、胜义之瑜伽次第者而降临,大法界虚空瑜伽(龙清囊卡囊加),遗嘱教言为末法时期固执强念者,证得普遍虚空瑜伽智慧之教言也。
显现无生觉性本解脱,正知通彻双运之增益,
正念普遍缓然无改造,对境之现明然直解脱,
显空双运词句之名言,不住偏袒即是大圆见。
呜呼!
本来离戏无有所修持,坚固不变金刚之定见,
洁白帐篷拯救轮回苦,无勤自然而聚诸道友。
呜呼!
若具心境岂能住安乐,超越见修大圆瑜伽者,
任意之行明智如量相,恬睡之中所显诸心境。
显解即为究竟之修持。便智双足趋转自安住,
幽静山林精勤修持故,恒居岩洞离思安住时,
空中显现龙钦瑜伽已,顿然自显修证之道歌。
实相无有苦乐等取舍,虚妄幻相明空之定量,
融入等圆普贤意趣中,已获究竟法身之果位。
于此所聚具缘之道友,切勿贪执轮回之过患,
悠然护持无执本性故,证得基界平等解脱也。
如是金刚道歌乃如幻相之嬉戏也。

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敦珠法王1981年香港开示

[转载]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 <wbr>敦珠法王1981年香港开示
觉悟之道——生与死的襌法

(敦珠法王于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香港艺术中心寿臣剧场公开开示)

首先欢迎各位法友,因为我将会跟各位谈一点「佛法」。

「法究竟是甚么呢?」法只是解脱途径,只是渡过苦海登彼岸的途径,这就是法。「究竟是谁人将法传给我们呢?」或者,「法的本源何在呢?」这就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了。他观察到有情的痛苦,因种种善巧方便,教授给有情,使他们能认识自己。

知道「觉性」并非人类所独有,即使虫蚁亦具「觉性」,这一点非常重要。佛陀只是由于认识到「觉性」,因此就得到解脱。其余的有情则因习气与染,故不能对「觉性」认知。

然则,「觉性究竟是甚么呢?」觉性即是空性,即是与大乐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说,大空与大乐相融即是「觉性」。诸佛认知大空与大乐同时生起的觉性,由是得究竟解脱。

意的本体虽然光明与空虚,但由于有执着投射,便使之染上尘雾。正如天空本来明朗,层云成为障碍。然而层云消融于天际,究亦未影响天空的本体。故知意的本体澄明而虚空,由悲悯与明净,可以使之不生垢障。

意的本体虽然可以解释为空明,但我们的执着于心却带来了「人」和「我」的二元概念。由此概念。便使更多投射产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情状了——在识中再有多重投射,于是产生所谓苦,产生所谓乐,所谓厌恶,诸如此类许多分别。

意的本体虽然如太空,但由分别故,便有贪、瞋、痴产生。并由此等投影而使意生恶业。此等恶业又会生起另一些恶的情绪,例如妒嫉与发怒等。因它们的生起,我们就认识得到业的果。

我们都有过悲痛这种经验。但我们却常常将它当作是由外在的影响而来,不知道悲痛或其它恶念,其实只是一己的意的投影。其本因是内在非外在的,完全是意所识造而成。

是故佛陀说,一切苦因都是由于无明而成。无明蒙蔽了真正的快乐根源,人便不能醒觉。或者说,人自己去造作种种苦因,结果自己沉溺于苦海。是故应知:无明生起于对「自我」的执着。若有人能排除掉「自我」,佛陀说,则对于意的种种投影便会消灭,因为他已成为觉者,能自明净其意。要克服这些恶念,佛说,先要不作恶业。要不作恶业,先要将「自我」这种执着解脱。

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身、语、意所造作的恶业,其实都以意为本质。每一个人都追求和平与快乐,即使是禽兽也不会去追求痛苦。既知其它的有情所追求的快乐,正如你自己所追求的一样,所以佛陀便教导我们,要给有情以快乐。这样做非常重要。即使你不能给他们以快乐。但只要你生起饶益诸有情的意,便也可以饶益有情。

这样的行为,即是所谓「慈悲」了。佛陀教导我们,应尽量做「慈悲」的事业,菩提心即由是而生起。如果我们检查自己,从甚么地方生起菩提心,从甚么地方生起恶念,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生于自己的意。

进一步,我们若检查意在何处?甚么是意?你就会发现,你能够记忆起许许多多事件与事件的反射。反射无边无尽,意之所作亦无尽。是意记忆起许多事情,是意想去做许多事情,永无止境。是故佛说,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倘如你能够克服你的意,即解脱的法门。

若问:「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意呢?」当我们内省之时,即可发现意投射出一切法,去观察意的,亦正是意。所以是用意去观察「内意」。

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触抚及,然而一切经验皆由意投射而生。举一个例:当你松弛下来并观察自己的意时,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会起妒嫉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会起鄙视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会起竞争心。实际上你并无任何内体上的行为,但一切情绪皆生于意。是故应知——观察意的依然是意。

因此,对有情生起菩提心或悲心便很重要了。这降服自己的恶念,意若平静,则一切行为皆清净。譬如泥沼,倘如你不断地去搅拌它,便始终不得平静。倘如你肯让它静下来,就会见到它变成清水。意的观察亦如是。是故学习做些善的行径,饶益有情,自己也就可得善果。

于进入任何途径之前,先要了解我们刚纔所指出的,是最根本的要点。它是佛法基础。若你去实行改善你的行为,虽然开始时或有因难,但你始终会发现它对你裨益。所以我要求各位学习建立菩提心,或者说,建立对别人的善心。如果你有一颗对别人善良与悲悯的心,则佛陀的一切教导便都在面了。在现在的「贤劫」中,千佛会示现,帮助有情,给他们以教诫。一切教诫的要义,即在于对有情悲悯的菩提心与悲心。

总结今晚的说话,我会因得与各位共享法味而觉得快乐。我会为各位能得到我刚才灌输于各位心中的法乐而祈祷。我祈祷你能得到正确的方法,生起饶益一切有情的悲心。请接受佛陀身、语、意的加持。

今天参加法会的人,对佛法都有兴趣,正如我一样,所以我很高兴能跟大家聚首一堂。在如幻如化,不断变异的世界中,一切有情以其身语意三业加入惑业的循环。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意业引导身业和语业。由入胎时开始,以基于过去生的业力,而形成一个新生命,意业即不断地重新建立习性与形相,或好或坏,各种不同的积集,都根源于意的习染。意存在于身中,直至我们的生命结束为止,及此生变异,意不断地积集善恶,也就是说,在积集着业力。

在轮迥时,意不断为孕育的胚胎所包围,成为分智,它积集善恶,不同种类的业报亦由是而生。所以在轮回中有六道有情,而六道之中,没有两个有情完全相同,即是由于他们彼此所积集的业力不同之故。或好或坏,我们所受的果报彼此有别,亦即是因为我们所积集的业力有所不同。

由于不同业力的经历与境况,都由意而生,由意识而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便说过:「我能指引常乐的解脱道,只要你跨一步就可以踏上这途径,常乐亦由是可得。」

然而,这也得要靠个人肯去走这条路。由于我们都希望快乐,事实上,六道中亦不会有不希望得到快乐的有情,所以六道有情,便需要了解,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快乐,实际上是以我们所积集的业力为因。是故我们应依据业力来了解我们的行为。今日所作的种种不善,都由于过去的习染而来。因此我们便非要停止积集恶业不可,以期不会招致苦果。我们一定要完全摒除恶行,一定要生起善念以行善,这样才可以得到快乐。是故应知,加诸我们身上的其实都根源于我们的意以及意念。

关于一切善行恶行,我们需了解到,业力的法则是真实不虚的。无其因如何,果都依照此因而生,故可以说是绝对的法则。我们若具善思维以及善意念,则乐亦随之而生,我们所处的环境亦必成为乐;反之,若具恶思维以及恶意念,则其苦亦必随之而生,其人的境况也就成为苦。所以若能了知,善恶随一己之意而生,则我们定不会以为佛法遥不可即,或者难于领受。领受法益其实只在一己之意,最简单的方法即是远离恶念,生起正念。

若能了知苦乐的不同只随意念而生,则意无非只是意识。当我们谈及身,谈及根,即应知有根与根识之别。照外道的说法,当入胎之时,根身先在母胎中形成,然后才有意识;但根据佛法则并非如此,意识先入母胎,然后才长成根器,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

佛家认为,轮回的有情分六道。当意识离开根身,便成为「中有」(一译「中阴」),意与微细的气,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意识到处浮游,找寻六道中的一种生趣,也可以说是找寻由业力牵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识即进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渐成长。然而投生之处,亦由前生的业力所决定,以业为基,由是有胎,更由是始有根身。

是故由意首先取得投生,身则于后来才慢慢在母胎成长—成肉,成血,成器官。是故意识在这过程中便由业力来决定,依过去生的业力牵引,遭遇父母的交会,并产生入胎的欲望。得人身者,有人类的意识以及人类的器官,然而无论何时,当肉体消散,则一切亦归于无有,只此意识微妙地与持命气相结合,流转于六道而无例外。这种生死的六道流转是无限的。

倘此意识由于日常行为所生的力感应而为善,譬如说,意识投入人类父母之胎,得到人类的根身后,复能知父母恩及积集种种善业,那么,当生命结束,肉体败坏之后,便可能对人类起感应,再一次取得人类的生命。因为这感应自然会使他遭遇人类作父母。

相反,倘意识由恶业而生,特别是不知父母之恩,甚至仇恨父母,则当意识流浪时,便不会因感应而能遭遇人类来做自己的父母。其时,意识可能长期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直至由于恶业牵引,便会堕落于炽热与潮湿之地,终致取禽畜或低等动物,为生之身。

事实上,虽有累千累万的人类中有身在浮游,但却有更多禽畜与昆虫的中有身。由于恶业牵引者多,因而再取人身的便少,再取禽畜昆虫之身者便多得多。于此可见人身难得,因为要得人身,非要有善业作为牵引不可。

外道相信,胎中先有肉体,然后才有意识。所以当死之来临时——因疾病刀兵等而致死之时,自然是由器官组成的肉体先崩坏,然后才是意识。但佛家则不采取此说。佛家认为,肉体的死亡只是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分散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身体归于水大;热力归于火大;气归于风大;识则归于空大。这些元素,正是胎儿在母体怀孕期中,于大自然间获得的。

当识归于空大之际,意跟持命气便立刻流转,当然,于五大还原之后,人的内外气也就停止了。内气一停,识便偕同意与持命气去找寻再生的生命。

这时候,修习过佛法的人,对死亡的过程认知通透,他会记忆起导师传授的口诀,因而对死亡没有死惧。——
曾受过「颇哇」(迁识法)教导的人,会得生净土,曾修密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人,得进入佛土,并由是得到解脱。

相反,没有修习的人,则不能生起觉受,这时神识便于虚空中消散,而成为「中有」。所谓中有,即指今生结束,他生尚未取得前那段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中,神识流转,以接受六道轮迥的业报。

是故投生于六道的那一道,完全由业力决定,即知识于中有阶段流转时,其情形由业力决定,没两个人会完全相同。有些人,会花一段的时间,有些人却只需要几日,这完全由人的善与恶业来决定。所以,倘如有一个善人,并且曾经修持佛法,则可能完全不经过中有的阶段,或者很快即可遭遇到具善的父母,而再生于优美的环境之中。

但即使得到解脱,其识亦依然存在于娑婆世界,直至这娑婆世坏空为止。——
获得解脱的识,依然为一切有情的解脱而勇猛精进,直至一切有情都得到解脱为止。若识未得解脱,则他们便依然会轮迥于六道之中,受个人前生业报的牵引。所以我们对于具上师必须尊敬,对三宝必须尊敬,他们对有情是如此地悲悯,我们因而能积极进取,积聚善业,由是而能得解脱。否则,我们便会轮回于六道中,永无休止。

恶业积集,投射于三恶道,识便会因此为无明所障,于是便出没于三恶道中。这完全只是精神的投射,只是由业报所引起的精神境遇。故无论何时何地,身语意这三门,能否清净都靠我们自己来努力。

依赖身语意,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去向,决定自己的行止,决定自己的行持。这三门又以意为根本,身及语,只是意的眷属。因此依照佛法,无论何时何地,人必需皈依三宝。必需认知所皈依的三宝,即是指引我们越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之岸的向导。生起信念,走向皈依,是首要的事,其次则是认知一切有情是自己过去生中的慈爱父母了。所谓过去生,是指无数世的过去,直至今生为止。

每一个生物都有过去生的父母——
这包括所有生命、有知觉的生物在内,例如百千万亿畜生道中的生物,他们不但曾是我们的父母,而且对我们有恩。知道这恩惠,我们便得积集善业,对之图报。这种修持,即是发「觉心」——
发菩提心了,亦即以北悯之心对一切有情报恩,为他们的利益做一点事。所以,这便是善念——
这种善念,我们己一再阐述过。

如果我们具有这种善念,我们就可以生起善的依正二报,否则,决定堕落恶道,得到恶的依正二报。听闻佛法利益,即在于能使我们增长自己的觉性与及善念善行,否则,妄心则将因我们加以提升而永远存在。当我们想发怒时,即是我们瞋心提升之故,所以瞋怒就会爆发得快,其余的妄心亦如是,都是觉性受蒙蔽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去贪、瞋、痴三毒。要凭调伏自己的意,去除三毒。这不可能一下子就永远将三毒去,我们只能慢慢地做,当三毒的意念起时,马上认识到它的本质,下一次,它再起时,便可能起得没那么厉害。渐渐,我们就可以调伏自己的意念了。妄念常常由于分别心而起,事实上,分别心的根源亦是一种妄念,所以我们该尝试去掉分别心。起初,要制止分别心,当起分别时认为甚么是好与坏,其后,我们就不会去分别意念的好坏了。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分别无非只是分别而己,分别心因此就会消除。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松弛,因为分别心松弛下来,人便觉得轻安。

对待分别心这种意念,最重要的事即是皈依三宝,以及对有情悲悯发大菩提心。修持佛法,亦即一种精神的修习,佛法甚深微妙。修持佛法当然是一种好事,但佛法的根源亦无非是意。倘若我们能正意,则人生己踏入解脱的途径。对临死时来说,正意亦非常重要。死亡是随时可以来临的,倘如我们敬信三宝,无可怀疑,觉心即可生起,因此也就得到善的果报。当意生正觉时,不会受痛苦,亦不生妄心,甚至能自虚妄中解脱。

是故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去贪瞋痴等三毒,以及种种分别心。我们该谨记上师对于死亡时如何解脱的导引。如果我们记得佛法与师训,意便可趋向于觉。因此,一切都以意为主。能自净其意,即得正觉。信念非常重要,它是在死亡时趋向于觉或者趋向于惑的关键。佛经中有一个珠鬘女的故事可以说明这重要性。

(贤藩仁波切讲述珠鬘女的故事如下——)

故事发生于佛陀在波罗尼斯国说法时。有一次,他向皇室说法,皇宫的妃嫔彩女,纷纷向佛陀供养自己佩戴的首饰珍宝。可是,其中有一位妃子却没有佩戴首饰,看见别人向佛陀供养,便马上命自己的随身宫女返回皇宫,替自己拿珍宝来供养佛陀。这个宫女心中很不愿意,因为她正在听闻佛法,不过她不得不服从。

在回返皇宫途中,不幸,一只牛撞死了这位宫女。但由于她当时正在思维着无边的佛法,受到佛法的感召,因此,她便得再生于狮子国成为一位公主,当她降生之际,满天降珠如雨,因此便被名为「珠鬘女」。

有一天,她听见一群商人在唱着对佛陀的赞颂,便把那群商人叫过来问道:「你们究在唱些甚么呢?」商人回答,是唱佛陀教导他们的皈依祈祷文。珠鬘女听过以后,拿出三篮堆得满满的珍珠出来交给那些商人——
一篮献给佛、一篮献给法、一篮给僧。告诉商人,自己的名字叫做珠鬘女,请求佛陀赐给她一件对象,让她可以供养。商人们回返到波罗尼斯国,将珍珠献给佛陀,并且替珠鬘女提出请求,大智能的佛陀便对弟子说出珠鬘女降生的因缘。

这个故事,目的在于强调,只要有献身于佛法的想法,就已能够带来他生的福报。于此世间存在的种种相,都无实质,我们常常执妄为实,所以才有轮回的生死流转。由于业力牵引,意亦随之,并因具分别而生起五毒(贪、瞋、痴、妒、慢)。所有的惑都生于意,由此而使我们在无明中停留,从一种惑,走向另一种惑。

为了清净业,有一个方法。这即是解一切如幻,并非真实。于三界中所感受的苦乐,无非都是幻影,我们却因此幻影而生惑。我们目前所经历的苦乐,并无本质存在。由去除了执着于有,我们的意就可以回复到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本来具有的,它使意处于这样的状态——
自然得像意的自性一样。意的本来状态原是空的,所以显示出无碍的空性,可以任由种种相状,生起于觉性的领域之中。

意的自性为真空,但相状则为妙有,能认识到这二者,我们就可以住于中道。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于意之无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状的真实本体觉性中。——
我们尝试这样做,则一切功德都会由此而生。

有许多种善巧方便的法门,可以自净其意。所以对于具善根的人,便有许多宝贵的佛法替他们准备着。听闻佛法之后,我们需要尝试保任,使意处于正觉,处于善、诚的觉性之中,这时自己及有情都快乐。所以,生起以及保任自圆的觉性,这即是究竟离苦得乐的法门,福德与功德都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聚焦和扩张是两条道路,聚焦更易于把握。

这也是《四十二章经》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神通其实就是这样来的。你全部的心力都指向一个方向的时候,它将会实现。大目犍连的这个方法,其实跟味伯沙那聚焦于一点的方式,在某个角度上是相同的——只要思想统一,你就会拥有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人,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是愿力。你如果能够坚持你的愿力二十年不改变,你的这个愿望就注定会实现。一般人很难坚持一个愿望几年,但如果你能够坚持,哪怕这个愿望看上去丝毫都不靠谱,与现实距离十万八千里,但假如你毫不怀疑的坚持——我就要成为一个工程师、律师、或画家……那么你就会如愿。

克里希纳穆提曾经讲过,如果你找到了你的所爱、找到了你真正喜欢做的事,如果你坚持,生命就会如愿。如果你坚持到底,这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使外在没有任何客观条件能够支持你的愿望,但是如果你依然坚持、纯粹的坚持、坚持到底的话,它就会实现。你的心有这样的力量。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超越心力。你总失败,是因为你不坚持,你怀疑你的心力。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禅定力很深厚的话,他的愿望变得很容易实现。其实很简单,你的能量如果能够统一方向,命运将无法阻挡你。你如果能够使你的思想能量统一方向,只朝一个方向走,命运将根本无法阻挡你,它一定会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没有像禅宗那样鼓励扩张的修炼方法,佛陀更鼓励聚焦的方法。你有没有发现,佛陀一辈子几乎没有怎么讲过特别扩张的方法,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以聚焦为主,因为焦点的产生,意味着力量的产生。一个人如果扩大他的意识的话,力量被分散了。虽然这个扩张的方法最后依然能够突破,能够开悟,但是它无法使你在焦点上产生力量。所以相对来说,焦点的方式更易于把握,而且更易于产生力量。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推崇聚焦的方法,因为它有这些优点存在。

所以建议大家,你可以从聚焦的方式开始,而你的焦点应该尽可能的越来越细微。千万不要被其他的一些人或书本误导,说聚焦在呼吸上的时候,你还要观察别的东西。不要观察别的东西,要像孙伦一样只观察呼吸,使你的呼吸渐渐的淡如烟雾、淡如光线。当你的呼吸能淡如光线的时候,你会发现物理世界就完全消失了,没了。肉身都没了,肉身的世界都没了。也就是身体都没了,你无法感知到身体存在,你也无法感知到物理环境的存在,你只感知到鼻孔前面的幽微的光,连呼吸都没了。这需要强大的专注力量,而专注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得住的,比扩张要容易把握得多。扩张因为没有焦点你很难把握,但专注容易把握。不过专注需要付出努力,很大的努力,要下真功夫的。

或者念诵某个咒语或佛号,直到佛号自动念诵,无念而念,越来越慢,直至消失。佛号消失时候, 肉身和世界也消失了,只剩下纯粹的意识觉照着。

所以今天的课最终实际上依然围绕着“焦点产生力量”这样一个中心。虽然我们讲了好几个大弟子的方法,但是这些大弟子的方法最后都透露出来一个关键点——中心的焦点产生了力量。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回去以后可以下点功夫。

聚焦和扩张是两条道路,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一开始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不可以混用。而聚焦更易于把握。对于初学者来说,聚焦比较实际可行。所以,古来的各种禅修,多采用聚焦的方法,无论是念佛、念咒、唱诵、观想、观呼吸、观气脉、观本尊等等,都是以聚焦为入手的方便。“焦点产生力量”,只要足够专注,就会获得感应和力量。

摘自《楞严今释011》 夕阳 著

为何闭关是“三年三个月”? 喇嘛天津多杰

为什么闭关时间是三年三个月

喇嘛天津多杰开示

在印度米丽寺香巴噶举三年三个月闭关之即,让我们来讨论为何长关的时间是三年三个月?

在金刚乘之噶玛噶举教派中,被称为『喇嘛』者,是指闭过三年三个月关的人;因而被视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然而有些人又说是:“三年三个月又三天”,那么这项闭关的关期到底是多久?又是怎么定出来的?现在依第三世噶玛巴的著作【甚深内义】中的开示略作说明。

大部分的密续中提到,人的呼吸平均每三十二次中有一次是“智慧气”,或说每三十二次呼吸中,有一次气息会进入中脉。所以如果能把握住每一次智慧气,对修行将会有很大的助益。

佛陀出世的年代,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没遇到任何障碍,将是一百岁。每一岁是三百六十天(取阳历年与阴历年的中间数),因此人的一生是三万六千天。由于智慧气占三十二分之一,所以智慧气的总量是一千一百四十五天,合为三年又四十五天。印度的算法每个月(博叉)是十五天,因此智慧气的总量是三年三个月。

如果够将气引入中脉而达三年三个月之久,也就等于把握住这一生所有的智慧气了。由此原因,订出了三年三个月闭关的日数。

当今的闭关有许多不止三年三个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为在早期马尔巴译师时代,喜金刚亦是很重要的本尊,是以请波卡仁波切在隆德寺的闭关中心加上喜金刚的课程。而波卡仁波切的米丽寺关房则加修时轮金刚,使得闭关总时数约为三年半。

又有些大师认为严格的算法,三年三个月必须从开始修气脉明点时计算才对,因此再加上之前修加行、本尊、禅定等,闭一次关要四、五年的时间。至于闭长关到十二年,乃至终生闭关,那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注:关于智能气的量,以及人寿的算法,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因此所得结果会稍有出入,这就不在本文讨论中了。

如年老者,无执凝视孩童之玩耍!–吉美林巴尊者

晋美林巴尊者:《大圆满直视本性论》

晋美林巴尊者造论

普巴扎西仁波切译讲

顶礼根本上师(译者)

本基解脱大圆满  离作敬行而顶礼
超思觉性之本面 当下证得赐加持

即此宣说大圆满实相本义者,自心松坦自然安住,无有少许之改造。尔时悠然显现赤裸清明之见解,名为觉性。自然安住彼性,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悉皆恒时护持,名为修持。然于未净除所知障前,易与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相混杂,故不宜追随或强制自心分别妄念,应自然安住自知自明之觉性中。相续护持故,如实证得超离言喻之离戏胜义谛。

然而初学者于修持中,易显诸多无义之念。于呈现清明觉受中,因宿业迷乱狂散之念,常易生起追悔心。此时不应随行散乱而起追悔心,只需于清明觉性中,恒时护持而自然安住,名为妄念不离法身之见解。然因未证圆满胜观之觉性妙力故,则易融入非想非非想之中。是故初学者,于所现种种分别念,直观其本性已,不作任何伺察与改造,唯于自知自明之本性中,无执无实而悠然安住。诚如年老者,无执凝视孩童之玩耍般。

若彼长期修持,所起任何妄念均成修持之见,一切动念亦于平等中解脱。彼时,认识妄念解脱于法身,妄念自身解脱于法身,妄念无利无害而解脱于法身等次第显现,其与它乘教法由伺察所立之思维为法身之见解殊为不同,其甚深要义,唯已证得大圆满窍诀不共密意之登地菩萨遍知者方能区分。

若断离疑望戏论如虚空之见,即息灭能修者与意念之对治力,心相续清净宛如虚空,犹豫是非等诸束缚亦自地解脱。尔时获得无作周遍之觉性,断除堕入三界之歧途,可谓已证悟超离伺察意之胜义谛也。

彼虽已证悟本来清净之觉性,然未达到三清净地之前,尚需断除垢染及成就之见,故应净除所知障,且需依寂静处彻骨透石作分析,并如理修持。

大圆满及大手印之窍诀续部中,于顿悟自解脱之利根者,未安立五道十地等界限。往昔贤妙大成就者,为出定尚未圆满觉性妙力者之密意,将专注离戏、唯一、无修等不同之见,立为上中下三品,而宣述循次五道十地。如有相为离戏之错谬,故恒修于专注习气,并因昼夜吻合而生慢心等,其为显现三种智慧之后世者而宣说。是故,若真实了知普贤六别法究竟密意解脱事相与解脱之处,则彼名为大圆满极密心滴。

故龙钦虚空瑜伽(无垢光尊者)为后代有缘者宣述,若欲精通此义,宜阅遍知大法界宝库之密意;其亦为后学已得密意传承、胜义之瑜伽次第者而降临,大法界虚空瑜伽(龙清囊卡囊加),遗嘱教言为末法时期固执强念者,证得普遍虚空瑜伽智慧之教言也。

显现无生觉性本解脱,正知通彻双运之增益,
正念普遍缓然无改造,对境之现明然直解脱,
显空双运词句之名言,不住偏袒即是大圆见。

呜呼!
本来离戏无有所修持,坚固不变金刚之定见,
洁白帐篷拯救轮回苦,无勤自然而聚诸道友。

呜呼!
若具心境岂能住安乐,超越见修大圆瑜伽者,
任意之行明智如量相,恬睡之中所显诸心境。
显解即为究竟之修持。便智双足趋转自安住,
幽静山林精勤修持故,恒居岩洞离思安住时,
空中显现龙钦瑜伽已,顿然自显修证之道歌。
实相无有苦乐等取舍,虚妄幻相明空之定量,
融入等圆普贤意趣中,已获究竟法身之果位。
于此所聚具缘之道友,切勿贪执轮回之过患,
悠然护持无执本性故,证得基界平等解脱也。

如是金刚道歌乃如幻相之嬉戏也。

善的力量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冥想创造了这样一个前提,立足于善的、内在的纯真、温柔和善良。如果你只是一天半个小时的冥想回到了善,睁开眼后又开始盘算着怎么样占人便宜,那么,这样的冥想仅仅是一个玩笑。真正的冥想不是半个钟头,而是把冥想的善,展现在生活当中。如果不能把冥想中实现的善、宁静和忘我展现到实际的生活中,那么这样的冥想是没有用的,也站不稳脚跟的,因为它没有根,仅仅是游戏罢了,仅仅是生活当中的小小点缀而已,它不是你的生活。

真正的冥想要将善变成你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一个点缀,它只有变成你的生活,才能改变你的生活。你不需要再求神拜佛了,不需要再埋怨往世的业,也用不着再伸手说:上帝啊,请你赐福于我。当你内在实现善,你的内在才是真正的上帝。上帝并不在天边,祂在你的心里。当你跟你内在的善合一,你就是跟善合一。

《神的101个名字》里面,有一个名字就是指纯粹的善。上帝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纯粹的善,非常纯粹的善良,没有任何瑕疵。真正的与永恒合一、与上帝合一,就是展现出内在的善,并且是实际展现出来,这不是嘴上的、思想上的,而是行动上的。如果它不能展现到物质的世界里,就还不是充分的展现。

王凤仪一生都在教导别人怎么样展现内在的源头。你可以把他称作是上帝、善,或者是心。当能够在冥想中达到心,实现内在的温柔和爱意,然后必须把这种温柔和爱意展现到行动中来,这个才是完整的冥想。否则只是做了百分之二三十,另外百分之六七十的冥想被你抛之脑后。从这个角度来可以看出一个人达到了多少的深度。如果一个人入定三四天、甚至一个礼拜,一旦出定后,就像印度教的一个门徒一样,第一个念头就是向皇帝要钱,那他入定的这一个礼拜都白搭了,他仍然没有超越头脑里的贪念。

一定要把内在的东西展现在行动当中,这才是实现转变命运的唯一法则。你可以天天去烧香、念咒(或者密宗的财神咒)、念玫瑰经,保证会得到一些感应,但不可能改变你的命运,你得到的感应往往是提醒式的。

神圣的智能远远超乎想象,甚至超过了现在宇宙的年龄,可想而知,永恒的智能是多么的智慧。《华严经》里曾经提到过,永恒的智能远远超出了人们可以想象的尺度,他几乎是你做梦都不能够想到的尺度,他的智慧是如此的深奥。你可以念诵他、呼唤他,他的确会回应你,但是他回应的方式是为你好的方式,而不是遵循你乞讨的方式。你说:上帝啊,给我一千万、我现在要买一套房子。可以肯定的是,他会给你一个回应,但是他不会给你一千万、或给你一套房子,但他一定会在这个回应里使你感到受启发。

无限是谁创造的?如果以线性思维的方式持续倒退的话,将永远无法倒退到最终的起点,因为根本没有起点。当你突然垂直的上升,从无限倒退的层面垂直地上升,哪怕只上升一点点,就超越了整个宇宙和物理世界,突然发现你就在源头。

你有理由说:现在整个浩瀚都来自于你这个无限小的源头,也可以称作它为无限大的源头,它超出了理解的范围,只是一个片刻,你就知道整个宇宙都在里面。其实你并没有向外跨出哪怕一小步,突然整个宇宙都在里面,这其实是超越了思维。

摘自《中道湿婆经》05 夕阳 著

顶果钦哲仁波切描述一位相应法行者走过花园的情形。

摘自《西藏生死书》

顶果钦哲仁波切描述一位相应法行者走过花园的情形。他完全清楚花的光采和美丽,也能欣赏花的颜色、形状和香气。但在他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执著或「后念」。诚如敦珠仁波切所说的:

不管有什么认知产生,你都必须像小孩子走进庄严的寺院;他看着,但执著却一点也不能进入他的认知中。因此,你让每一件事物都永远那么新鲜、自然、生动和纯真。当你让每一件事物都保持它的原状时,它的形状就不会改变,它的颜色就不会褪去,它的光辉就不会消失。不管出现什么,都不会被任何执著所污染,因此你的一切认知都是本觉的本来智慧,也就是光明和空性的不可分离性。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证悟的步骤

摘自《证悟者的心要宝藏》顶果钦哲法王

顶果仁波切: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证悟。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它们。   
禅定的体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秘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会误入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霎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
――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着。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们生病了,也比较容易面对。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我们想到佛法。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途中。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也感觉快乐时,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接受那个状况。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执着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它会变成我们意念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执着于有利的状况,我们几乎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名、我们的财富。这是非常难去除的。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无法被任何风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即使来几千个,都不会形成执着或排斥,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经文这样形容,如果在他一边站着一个人,拿着檀香扇子帮他煽风,另一边站着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煽扇子,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这样的人,所以的迷惑都已消失贻尽。不管任何情况,不论有利或有害,都会让他在道途上有所进步。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顶果钦哲仁波切

摘自《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顶果钦哲仁波切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广泛地分为因乘和果乘两大系统来加以阐述。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讲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则谈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和无修。四瑜伽的教授着重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融合。

专一瑜伽
40、
依于静相相续动念断;
于动相中静相自性倚。
动静不二住于平常心;
证悟专一境中诵嘛呢。
一般而言,心有动、静两面。有时候,心是宁静无念的,像一潭静水,就是静相。最后,念头必从中生起,就是动相。然而在实相上,虽然静中多少有些念头的活动,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无分别――静的本性是空,动的本性也是空,动、静只是心的两个名相罢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曾留意心的状态,也不会注意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当你禅修时,一个念头可能从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头,如果你觉察到这个念头,让它自行消融,就是念头的结束。但如果你还停留在不知念头生起的状态中,任由它发展下去,就会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头,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起来并准备去市场了。很快地,许多念头和想法随之而起――要买这个、要卖那个等。这时你已和持诵嘛呢咒相隔遥远了。

念头不断生起是很自然的,重点在于不要试着阻止,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让它们解脱。做法就是住于离戏状态中,让念头自生自灭,不与任何他念串连。当你不再持续念头的迁动时,它们就会不留痕迹地自行消融。当你不再用造作来扰乱静止之心时,你就能不费力地住于心的本然寂静中。有时,你让念头流动,注视着它们后面那不变的自性;有时,突然切断念头之流,注视着赤裸的觉性。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这就是『迷妄之链』。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我们相信心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现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现在如果我们依照中观的逻辑来探查念头的过程,很明显地,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就像尸体一样。未来的念头尚未出生。至于现在的念头,也不能说它们有任何属性,如位置、颜色或形状等;它们不留痕迹,无处可觅。事实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念头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接点。如果过去念和现在念之间有任何真实的连续性存在于其间的话,就表示过去念是现在,或现在念是过去;如果过去真的能以这种方式延伸到现在,那未来也必定已经是现在了。但无论如何,由于对念头真实本性的无知,我们保持这种习性,将念头视为不断的连结、一个接一个,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这个习性,使我们愈来愈被念头和情绪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乱为止。觉知念头的生起,并平息那些攻击你的念头波浪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嗔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习气,能毁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拥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没有人喜欢和发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并没有天生骇人之处,但因为蛇通常具有攻击性,只要一看到他们,就令人心生恐惧、厌恶。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强烈的嗔恨,只是未曾检视恶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在嗔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嗔念是什么,并明白它有多么负面,你的愤怒就会自动平静下来,可以与任何人好好相处。相反地,如果你让第一嗔念引生第二嗔念,马上就无法控制怒气,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惜要毁掉你的敌人。

但请千万牢记,念头只是诸多因素与短暂机缘和合的历程。无论念头好坏,都没有具体的存在。只要一个念头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无力产生第二念,迷妄之链将在当下停住。如前所述,这并不表示你要试着压抑心的原创力,或应尝试用特殊的对治法去止住每个念头;单单只要了知念头的空性,让它们安住在宽坦的心境中,心的纯净本性,质朴不变,就会住于明明不动中。至于禅定的两种方式:『止』和『观』,『止』提供『观』的基础,使『观』能够打开心的本性,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止』的基础不稳固,『观』也不会稳固,你将很难控制妄念。因此修行专一瑜伽,住于不动的明觉中是很重要的。

离戏瑜伽

41、
择分俗谛确立胜义谛;
于胜义中俗谛互倚现。
二谛无别本然离戏境;
于不造作见中诵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谛而言,我们可能会接受这个现象界可被分割成许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但中观的逻辑则证明,这样的粒子从未单独或永久存在。若是这样,我们怎能说物体是真实地存在呢?同样地,虽然我们试着将心分解为不可再分割的瞬间意识,我们也发现它们在究竟上是毫无任何实体存在的。

了悟这个空性――无任何真实存在――的相续和遍布,就是了悟胜义谛。这是心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障碍。在这种状态下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就如诸佛所见般如梦如幻。在这种状态下,念头不会引发烦恼或造业;在顺境时不会产生骄慢或贪执,遇逆境时则快速转化为逆增上缘。举例来说,遇到令你讨厌的人,不但不会发怒,反而会帮你生起慈悲,成为一个了知胜义谛与菩提心不可分的机缘。如果你不能放弃对事物的执着,那只是因为你无法了悟其空性。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为如梦的成功骄傲或因如梦的失败而沮丧。

有些人发现他们身处在美丽舒适、富裕安全的环境下,而有些人却活在危险恶劣、贫瘠匮乏的环境里;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设计的结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乐于助人及行善的结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环境,是因为过去生中攻击、监禁••••••等伤害他人的结果。现象并非造物主的杰作,只是许多因缘和合所显现的产物,就如同雨后阳光照耀,天空现出的彩虹一样。因此,这辈子你所得到的快乐、健康、富贵、人见人爱,或不快乐、贫穷、疾病缠身、被人轻视,也是你过去累世诸多行为的后果。的确,情器世间的种种只是许多短暂缘起遇合的结果,这就是一切现象是如此无常、不断历经变化的原因。所以当你深入检视任何事,总会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身为一个在资粮道或加行道上的初学者,我们对空性还没有真正的体悟。我们知道有烟代表有火,但烟不是火,不过循着烟我们可以发现火。同样地,空性见和对空性的真正体悟是不同的,了解这点非常重要;但追随这个见,并逐渐熟悉它,我们将离于任何概念或理论,而达到对空性的真实了悟,这就是对中观的究竟体解;不可分的二谛、显空合一。

一切现象的空性就是胜义谛,而它们显现的方式就是世俗谛。藉着对世俗谛的分析,你将了悟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陆地、山脉和森林――都被破坏殆尽而彻底消失,只有遍一切的虚空存留下来,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当你真正了悟世俗现象并不是以有形的实体存在时;除了遍一切处的空性外,不留一物。但只要你仍然相信世俗谛是坚固的、有形的存在,就永远无法了悟胜义谛。一旦你了悟胜义谛,你就会明白个中奥妙――整个世俗现象无穷的展现――无异于一个妄想或迷梦,于焉你将无任何的贪执。了悟显空为一,即是所谓的离戏,或离于一切概念的限制,离于一切造作。二谛并非两个分离的个体,像牛的两只角般,它们只是本性的『显』相和『空』相而已。先对这个见有了智识上的了解后,再开展对显空不二的直接体悟和信心。了悟二谛的不可分,是一种甚深的体悟,完全超越任何的智识概念,这就是离戏瑜伽。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42、
于外相上断除心贪执;
于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无尽大开展;
证悟一味境中诵嘛呢。

客观事物向我们主观显现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事物对我们来说,不管是清净或染污、好或坏、吸引人或讨人厌,端赖己心对它们的感知方式,就像寂天菩萨在提及地狱道时所说的:

烙铁地基谁人造?
烈火圈围何由来?
皆因恶念所从生。

事实上,当你的感官接触到某物时,这个物体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发你意识的认知作用。从那时起,由于受到宿习和过去经验的影响,当你的心对此物体有所反应时,整个过程则是完全主观的。因此,当你的心充满了愤怒,整个世界似乎成了地狱;当你的心是平和的,离于任何的执着或成见,且无论你做什么都如法时,你体验到的每件事都是本然清净的。佛视地狱如同净土;染污的众生看净土则像地狱。

我们被妄念所染的认知也是如此,就像一个黄疸病人的视觉受到胆汁的影响,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由于执着使心将妄念投射于外相上,当心一感知到某物时,就马上执取那个认知,然后评估它是喜欢的、讨厌的或中立的,最后以这个扭曲的认知为基础,做出贪爱、厌恶或漠不关心的行为而造业。为了要切断心的执着,应了知万法皆空,就像你所见海市蜃楼的水一样。美丽的形相对心没有任何利益,丑陋的外表也无从伤害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好与厌憎的系缚,在了知一切现象无非心的投射中,安住于平等舍。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实本性,这整个虚构的世俗外相和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塌陷,好和坏、净和垢便丧失其强制特性而融成一味,你将达到如米勒日巴尊者的证悟境界;对铁与金没有丝毫分别。当冈波巴供养他黄金和茶时,米勒日巴说:『我是一个老人,不需要黄金,也没炉子可煮茶。』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无修瑜伽

43、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脱;
明觉任运心念自清净。
心觉不二于一明点中,
无修法身境中诵嘛呢。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觉,念头从中散发,就像光从太阳辐照出一般。一旦了悟这个心的本性时,妄念会消失,如同云在虚空消散。心的本性离于染污,无生、住、灭;以密咒乘的词汇来说,就称为本然相续之心,或住于当下的离戏。在佛经中也提到,如《般若菠萝蜜多经》中所说:

心,
心不存在,
其相为明。

当你检视静相的心、动相的心和这个能了知动静二相的心,无论你花多久时间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东西: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够知道事情、感知现象界的无穷变化,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就是本然相续之心。

现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当此障碍清除时,你会开始揭显觉性的光辉,直至念头一生起就立刻解脱的境界,好似水上之画,才画下就消失无踪。以这种方式去体悟心,就会探触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顶的修行。当心的本性被了知时就称做涅磐,当它被妄念障蔽时就称做轮回;然而不管轮回或涅磐,从未与这个究竟的相续分离过。当对明觉的证悟达到炉火纯青时,妄念的堡垒将被攻破,可一劳永逸地进驻超越禅修的法身殿。此时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别,证量将不费力地得以稳固,这就是无修瑜伽。住在法身的无尽空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顶果钦哲:修行的真谛—实证四身

[转载]顶果钦哲:修行的真谛--实证四身

摘自《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顶果仁波切: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圣者定中观照意识心,说意识心的生灭犹如大瀑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自己的念头,执着它所创造的轮回,实际上,就是在梦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觉

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

即使在今生,你无法彻底转化你的心,你无法在证悟上取得多大的进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护自己的三业,照顾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虽然你无法达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还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个念头,努力而虔诚的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样子,那么,就好象曲吉旺波在《大圆满三要释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样:“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内心安详真愉快。”为什么呢?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成就分为外在的,内在的,秘密的,极其秘密的。

[转载]顶果钦哲:修行的真谛--实证四身

就外在的成就层面,先是心智的成就,但是你虽然掌握了伟大的知识,了解了高深的见地,但是很不幸,它们就好象是在衣服上的补丁,终究会要脱落。例如,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会感到很自在,而且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这一切以一种良好的自我感来暗示:似乎我们是不凡的圣哲,但是,当你遇到重病的时候,你浑身火烧而陷入昏迷,仔细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种种接近死亡的业相在梦中显示,即使你厌恶他们而不敢堕入昏睡,但昏迷会迅速将你击垮,那个时候,你的任何才智,学问,都帮助不了你,于是,修行人应该知道,在重病中出现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续梦境,这是修行的耻辱,甚至,这是闻思的耻辱,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

其次是验修的成就,当喜悦和光明产生,巨大的宁静伴随深沉的陶醉,甚至可以看到各色奇异的景象,并且能预先知道事情的发生,这些体验就好象对山谷大声叫喊一样,你努力的叫喊,它给你很大的回音,但是随即就消失了。假如你努力的修持,各种奇特的经验发生了,但是记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免无常,假如你想拥有这些体验,永恒的占有它们,那么,你就会经受好似捕捉水中的月亮一样的痛苦,它们根本就是无常,所以从验修的种种幻想中解脱吧,不企图占有它们,平等的看待它们,而不扰乱内在的心相续,哪怕是在广大的平等定见中,一切显现为不实际的五色烟雾或虹光,而能自在的穿越墙壁或是在岩石上按下手印,但将这些视为开悟的标志并产生我慢,这是着魔的开始,并因为我执而流浪轮回。

最后是广大的明智成就,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超越喜悦和悲哀,安然的任运于当下。

经由心的修持,我们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最终,我们的心成为空与光明的一味,任何恐惧或是希冀,都无法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佛陀之道。

莲师说:吾不曾见有法深若此者!

摘自《空行法教》

敬礼上师!

卡珍之措嘉妈自八岁侍化邬金莲师,如影随形。

时大师欲离藏土赴罗刹地,吾·卡珍妈供金与松石曼达,并转会供轮已,白言:大师!汝正往调伏罗刹众,吾则留藏土,纵吾侍大师多年。但将来命终之时并无把握。特此恳请师教授,撮而为一,乃易于修习者。

大师答言:具信至虔具德者,谛听!

从身要有甚深诸点,宴坐放松,自觉任运。一切皆只此矣。

从语要有持气持明等法,无言住于声哑。一切皆只此矣。

从心要有守意、任运、舍弃、融入、内视等诸要,一切皆只住于大自然、游戏自在、别无散乱。

然心于此并非寂灭。若念无欤?如阳焰亦续照耀,若念有欤?无表色、形色即为空与完全觉醒—-此为汝心本性。

得了此体,再加保任,即为“见”。

住于此境不乱、不守不散,即为“修”。

于此境地,对六入无执无染、无取舍、无期望或恐惧,即为“行”。

一有迟疑,即祈请上师。勿住市集,修于静处,放下此生最依附之执着及连系最深之人而修。以此,身纵是凡相、心已与佛无二。

于死之时,如下而修。

地收入水,身形变重而自不支。水收入火,口鼻干涸。火收于风,身热变无。风收于识,呼如风吸如喘。

于此之时,感重山所压、困于黑中,跌入虚空。又伴以巨响无余震,漫无强光如展绸缎。

再者,汝心自现寂静、忿怒与半忿怒诸尊,多首者充满空虚。住于虹光蕴中。手持武器呼言:“打、打!”“杀、杀!”“、!”“呸、呸!”等怒言。又有如百万日照之强光。

于此之时,汝内本尊将促促汝觉,言:勿散乱…勿散乱!汝内魔障则纷扰诸境,使其破坏,并以尖刺声欲使汝乱。

于此之时应知:被压者非为山压!此四大分离故也。勿惧!困于漆黑亦非黑,五蕴分离故。跌于虚空亦无一跌,身心分离心失所依故,而息已断矣。

虹光骤现为心之本然示相,寂忿诸尊亦为心所显现,一切光均为自光,无疑。一有疑即堕轮回。了知一切为自现显,觉而住于光明空性中,只以此即可证三身而得悟。若能此则纵投轮回亦不能矣!

内心本尊为不乱观照之现所持心。自此刻起,最要为无求无惧、染着或实执。对六尘、心境、喜忧等皆然。于即时起,若能得定,则可于中有住本性而得证悟。故于此刻起,无散乱修持保任是为重要。

内魔则为现前之无明、疑与惑。于其时也,一切音响、色彩、光等可怖境之出现,勿迷、勿疑、勿惧、纵须臾有惑,即流浪轮回,故应得定也。

于此时,胎门示若宫殿,勿为所引,此为至要!勿着期望与恐惧!吾可实言可免再生而得证悟。

于此,非有佛之加持也。汝之觉性本自证悟,亦非有地狱之祸。执着任运清净,轮回之怖与涅盘之翼,连根而断也。

觉悟者,犹如无渣之水、无杂之金与无云晴空。

既为已之故,得如虚空法身,为众生故,而遍满虚空。为他得化报身,以意所及饶益有情。

若本教授向重罪者,如杀父母者诵三遍,亦不致堕进轮回,于能证悟无有稍疑。

纵人受各甚深法,若无如此教授,则仍远也。以不知将流转何处故,应恒常修此法。

汝应将此法传与具大信、勇猛精进,并大根器者,能恒念其师。于口授具信,投入修持,心安忍及出离世法者。以上师托付之印、本尊秘密之印及空行付嘱之印同授。

吾莲华生,虽曾于三千六百寒暑中事无数上师,向彼求法、受法、研习、说法、修及行,吾不曾见有法深若此者。

吾即赴罗刹土,汝应照此而修。母,汝将于本尊土中成就,故故应恒持此法。

说已,莲师骑日之光往罗刹土,以此,措嘉母得解脱。故将此法结集藏作宝库,并立下此愿:于未来世,将付与咕噜多杰乐宁巴,由此利益众多有情。

此圆满圣极微心要口授,应死时及中有自解脱之问而答。

沙玛也,秘,秘,秘。

Page 46 of 95
1 44 45 46 47 48 95